•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5-08 12:0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不断见诸报端,因其发生频率高、主体特殊、对人们常规心理期待的无情冲击而成为焦点。本文笔者通过文献整理查阅、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调研走访,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社会现状、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从多个角度对其成因进行探讨,提出建立一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三级模式”,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关键词 大学生 违法犯罪 三级模式
      作者简介:游海洪、甘霖,南昌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2013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53-03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社会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寄托着家庭与国家希望的群体,总是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近年来高频率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一次次地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让人们在痛心与不解的同时,意识到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性。
      根据在司法机构及公安机关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就数量和比例而言,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数量占司法机关受理案件总数量的比例并不高,即使在学生比较多的高校园区,所占比例也多在百分之五以下,其余地方更少。然而,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注度攀升,个别案件,例如“药家鑫案”,甚至引发了“全民式”的社会讨论。对于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大学生而言,其一生都将为之改变。因此并不能因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比率较低就忽视这个问题,相反,更应仔细调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尽可能地遏制其增长的趋势。
      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对全国各地100余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和数地司法机构的办案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对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现状做了部分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之前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各类统计数据的分析,对于当下大学生违法犯罪社会现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增长比例并不相同,但总体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由民办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逐渐演变为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违法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且当中不乏博士生和研究生,同时犯罪女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财产性犯罪、暴力性犯罪、以及新型犯罪(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犯罪)这三种。
      其中财产性犯罪比重最大,主要表现为盗窃罪、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与社会上常见发生的此类犯罪相比,大学生施行此类犯罪的作案动机、作案对象、作案地点都相对单一,且事发后认罪态度均良好。暴力性违法犯罪的罪名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此类案件多发于因 “兄弟义气”而起的聚众斗殴,事因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此外打架斗殴行为大多程度较轻,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也较小不构成犯罪。故意伤害罪很大程度上是一时冲动的情绪化结果。“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案”以及之前的“马加爵案”等案件,只是其中极端的个例。
      随着网络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利用网络组织实施的新型犯罪行为的现象不断升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型作案工具。主要形式有:运用电脑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运用网络建设黄色网站,传播淫秽影片,由此而获利;运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或者开展非法传销活动;运用网络盗窃或侵占他人的合法财产;制造计算机病毒或者实施黑客行为;通过网络散播反动言论从而危害到国家安全。 这种作案方式具有隐蔽性强,操作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大联系。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成因探讨
      心理学家Moffitt在犯罪发展理论中指出,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存在“终身持续型犯罪人”和“青春期犯罪人”两种发展路径 。前者很有可能受到神经心理缺陷和不良教养环境的相互作用,该类人群仅占总体人口数的比例较少,却是导致绝大多数严重暴力犯罪的主要人群;后者则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模仿的产物,主要涉及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于此,王明旭和李兴民认为,大学生违法犯罪成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心理机制问题,例如人格、精神障碍和遗传基因,以及外在因素,主要为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吴殿朝博士基于“社会腱”视角进行分析,也是从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当中的依恋、认同和信念三个心理因素的负向影响来看待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原因。 可以看出,大学生违法犯罪除了与其个人生理、神经心理以及家庭遗传基因上的缺陷这种内部因素有关以外,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违法犯罪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选择这些方面,往往与这些外部环境直接相关。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作“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体现,反而被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由之而来的“读书无用论”盛行。同时,不良的网络环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中对现实的不满和晦气言论遍布,社会道德沦丧,动辄谣言漫天,脏话连篇,负面情绪“爆棚”,此外,一些情色和暴力信息也通过网络不断传播。社会上的这些不良风气刮进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努力学习,造福社会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变得迷茫恐惧,精神空虚,从而放松对自我的约束,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等,对大学生个人品行及心理控制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和大学生违法犯罪不具有直接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将会持续一生。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的家庭,由于缺乏必要的亲子互动,易导致子女后期养成冷漠和反社会的特性 。家庭教育方式中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家庭暴力,其中家庭暴力不仅仅是指体罚和打骂,还包括家庭冷暴力,即情感上的伤害和漠视,多出现在专制型家庭环境中;另一种是溺爱子女,一般出现在溺爱型家庭当中。前者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本身会变得十分暴戾,觉得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表现出暴力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或者相对立的是恐惧和抑制性行为。而后者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虚荣、蛮横,享受不劳而获,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甚至枉顾法律与道德的性格特征。在这两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心理极易发生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根据司法机构的调查发现,在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中成长和曾是孤儿或者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多在违法犯罪案件中充担主要角色。由于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这类大学生大多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缺陷,并且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在同学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察觉,也不易引导其走出误区,这是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危险因素。

    推荐访问:成因 在校 违法犯罪 现状 对策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