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校园弑童案中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内因形成分析

    时间:2021-05-07 00: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以报复社会为目的,残忍杀害幼儿园幼童、小学学生的惨案时有发生,这一桩接一桩的校园弑童案引发了社会的深切关注。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多起校园惨案,到底是什么推动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将罪恶之手伸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儿童?本文以郑民生案为例,试图从犯罪心理的视角对此类犯罪人进行犯罪的内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制定预防措施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校园弑童案;内因
      一、案情简介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又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郑民生,1968年4月30日生,福建南平人,中专毕业,未婚,原为马站社区诊所医生,2009年6月被辭退。案发前无业、无房、未婚。2010年4月28日,郑民生被执行枪决。i郑民生案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其以10岁左右的儿童这一特定弱势群体为侵害对象,报复社会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郑民生对自己的罪行没有丝毫悔意,在庭审过程中一再表示他的杀人行为是“没有起因就没有这结果”的,是社会冷漠造成了这一切。
      二、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
      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加罗法洛认为,“一些极端残暴的自然犯,即明显违背人伦道德的传统型犯罪的犯罪人,是存在心理异常和道德异常的”。ii也就是说,这一类犯罪人,除了在人格上不同于大部分人之外,其道德和信仰也有欠缺之处。这一点在这几起校园弑童案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这一类犯罪的犯罪人并非选择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犯罪对象,而是将怒气转向与自己并无关联的无辜的儿童和学生身上;从他们犯罪之后的表象来看,他们对自己的残暴行为没有丝毫悔罪的念想。从这些迹象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类人确实如加罗法洛所说,人格或者道德观念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人格缺陷
      “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他人相处的固定的行为模式”。iii人格既然是一种支配行为的心理模式,那么社会共同意识自然会对其确定评价标准,根据这种集体意识,有的人格是完整的与公众相符的,有的人格则是有缺陷的,可能对公众造成冲击的。好的人格有益于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好的人格或缺陷人格则会破坏社会的协调关系,为社会所否定和谴责。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准则要求每个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约束和克服自己的有缺陷的部分。
      郑民生给他身边的人留下的最大的印象不外乎“为人亲和”、“沉默寡言”,工作“踏实细心”、“病人的回头率也很高”。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的人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友善”,其实心理上非常的固执,敏感多疑,爱记恨,严重的还有嫉妒妄想。他们往往表面上“唯唯诺诺”,忍气吞声,顺从别人委屈自己,其实早已内心认定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并在内心积累起怨恨,但是他们并又不会立刻表现出来,只是压抑在内心。这种固执己见、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爱记恨的性格特点会导致他们不能同异性建立起长久的关系,使得他们即使已到中年却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女性同自己建立婚姻家庭。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性格的人倾向于把自身的不幸统统归因于外在事件,没有看到自身内在的性格问题。郑民生作为一个60年代的中专生,曾在南平化工厂职业医院以及后来的社区医院工作,并且被周围的人称赞为“郑一刀”,可见其工作能力挺强,长相也不成问题,为何他迟迟买不起房子,娶不到媳妇。显然他与别人相处的方式有问题,缺乏与女性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可惜他根本觉察不到自身的这些问题,仅仅把这些问题归因于买不起房子、娶不到妻子。
      这种性格缺陷往往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家长的忽视,管教的过于严厉苛刻会使个体形成这种固执己见、敏感多疑的性格。他们内心怨恨成人,但是迫于成人的威严又不敢发起正面的对抗,他们往往会过后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比他们更弱小的伙伴或者动物身上。长大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继续用这种方式与人交往。
      (二)道德与信仰的缺失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这些惨案的制造者为何挑选与他们无冤无仇又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作为他们泄恨的对象。除了他们生性懦弱不敢对力量强大的成人下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基本道德和信仰。“尊老爱幼”、“抑强扶弱”无论在什么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这些人竟然把屠刀举向最弱小的人群,残忍地夺取他们幼小的生命,可见他们早已摒弃了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他们伤害的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无论他们的残忍的行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可原谅的。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不公平,财富的分配也的确是不合理的,但是大部分人仍可以坦然、勇敢的面对,守住自己的良心与道德的底线。由此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自己吃了多少的苦,忍受了社会什么样的不公平,而在于树立起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人生的难题。
      除了道德的缺失之外,这些人也没有自己的信仰,这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然此处所说的信仰主要是指宗教信仰。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道教都关注来世,注重因果报应,告诫信徒应当多做善事才会有好报,做了坏事,即使有生之年没有受到处罚,来世也会遭到报应。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宗教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束缚人们的行为,来引导世人向善。如果个体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将该信仰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的准则,就会在生活自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的行为违背自身的信仰,即使生活极度困难,也会坚信只要自己一直都坚守信仰,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而不是在遭受生活挫折时就这么惨绝人寰地报复社会。
      (三)“中年危机”的心理冲击
      校园惨案作案人多为中年期的男性。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必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所以有的学者提出的“中年危机”的看法,值得参考和研究。
      从毕生心理发展观角度来看,从出生到死亡,人的心理一直都在发展,没有停顿的时刻,并且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和障碍。我们一般把 35 岁至 50 岁定义为中年期,iv中年期在我们人生里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有人甚至把其成为“第二个青春期”。 男性在这一时期,由于工作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压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有的人便出现了“中年危机”。
      中年男性不仅健康状况急速下降,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在他们平静稳定的工作与生活背后常常隐藏着暗流。只不过大部分人因为有事业和家庭的支撑,能够顺利渡过,甚至转危为机。但是这几个校园弑童案的制造者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有的到中年都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事业和家庭的支撑,40多岁的他们在遇到生活挫折时一定会感到极度的绝望,这些绝望的情绪又没有其他的途径得以宣泄,久而久之就会憎恨身边所有的人,甚至社会。
      总之,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各项措施的制定都是治标,只有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将犯罪所需要的因素隔开。
      注释:
      i汪阳.聚焦校园惨案报道[J].争鸣与探讨,2010(11).
      ii加罗法洛.犯罪学[M].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iii 曲新久.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2.
      iv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 111 .
      【参考文献】
      [1]刘丽丽.“校园惨案”的犯罪人心理分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王正亮.校园惨案犯罪原因剖析[J].法制与社会,2010(21).

    推荐访问:内因 罪人 犯罪 心理 校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