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近代我国职业教育外语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1-04-21 08:02: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tx/zjtx201815/zjtx201815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tx/zjtx201815/zjtx20181513-2-l.jpg
      摘    要: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之后,经过曲折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成职业教育成败的诸种因素中,课程设置及建设状况成为重要因素,特别是外语课程建设状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为舶来品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此,研究职业教育的课程成为揭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视角,同时它的深入研究也能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外语课程建设;地位;特点;影响因素;近代
      作者简介:吴文华,男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5-0073-07
      近代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借鉴外国的学制和办学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好的办学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由于近代职业教育引自外国,不可避免地,外语课程的开设和地位问题就凸显出来,如何处理外语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当时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许多学者也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近代我国职业教育外语课程建设状况的全面考察,揭示外语课程在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特点及其作用。
      一、外语教育课程地位的确立
      (一)设置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外敌的入侵使清朝统治集团日益分裂为两大派别,以奕訢、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挽救时局,提出“要借法自强”,他们认为,兴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在新政中尤为重要。在此环境下,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开我国外语教育的先河。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大量建厂对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规则,学习西方商业知识,通晓外国语言成为中国新式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发达的通商口岸,逐渐出现了各种以教授外语和近代工商业知识为主的学塾与夜馆,后来一部分逐步演化为一些比较正规的外国语补习学堂。在补习学堂中,除了教授外国语,有的学校还教授商业实用知识,由此外语教育逐步展开。
      清末实业学堂在创办的时候,由于新式学堂的开办取法自外国,在教材、師资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是一片空白,在开办实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国外的教材、课程体系等简单的改造就加以利用,由于办学的理念、框架取自外国,使得掌握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成为实业学堂开办的必备条件,因此,近代我国实业教育的初期外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几乎每所学堂都开设外语课程,而且课时量相当重。鲁迅在他的《锁记》中,回忆他在南京军事技术学堂求学时说:“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4整天是英文。”早期的实业学堂开设的外语课程较为凌乱,这主要是当时奉行实用主义的结果。开设哪国语言是根据该国某方面的科学技术是否先进而定的。例如福建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习造船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技术。因为“当时制造学推法国较优”,所以前学堂开法语,故称“法文学堂”;“至于管轮、驾驶学,以英国为优”,所以后学堂开英语,亦称“英文学堂”。
      近代职业教育对外语课程的重视还受到当时社会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只是想以此为跳板,向普通中学发展。 “一般青年多趋向普通中学,不顾个人能力,以升学为唯一途径,使职业教育不能获得长足之进步。”[2]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33年,有人对河北省女子职业讲习所提出意见:“该校不开英语课,毕业生若要深造,而各艺术院校不肯收”。[3] 可见,职业学校为满足学生升学要求而设置或加大外语课程授课比例,也是迫于现实社会需求的压力。
      (二)外语课程设置的法制地位确立
      近代我国职业教育外语课程的设置及地位的确立还依赖于国家法制的明确规定。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对各级学堂的课程设置都作了明确规定。如中学堂学习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等课程。从其设置上看,外国语明确被定义为正式课程,而音乐、体育等科则未列入正式课程之中。1909年5月,清政府对中学堂课程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主科设置有:经学、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实科主科设置有:外国语、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可见,不论是文科,还是实科,外国语都被定义在主科之内,同时,在教学时数的分配上则倾向于主科,通习科教学时数则比较少。
      1913年,教育部颁布《实业学校规程》,在规程中对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的预科及本科科目作了详细规定,外国语课程被明确定义为通习科目或酌加科目。由此可见,在实业教育的发展演化中,国家逐步通过法规、制度等形式确立了外国语课程在实业教育中的地位。1922年的新学制把外国语课程列为各学校重要科目,并对中小学做出了明确规定:高小可以开设外国语课程,中学必须开设外国语课程,而且外国语一般 “以英语为主,但是遇地方特别情况,得任择法、德、俄语一种”。[3]
      二、近代职业教育外语课程建设特点
      (一)地位的空前提高
      由于我国早期的实业教育基本上复制于外国,特别是西方的实业教育对刚起步的我国新式教育影响甚大,作为中西交流的语言工具——外语,不可避免地会在实业教育过程中受到重视。同时,早期的实业教育主要为军事服务。出于对外的目的,外国语的地位也得到强化。正如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在奏折中所说:“拟请饬令沿海闽、粵、江、浙各省广设水师学堂,挑选学生。”[4] 由于“其动机缘于对外,故外国语及海陆军得此期教育之主要”。[5]甲午战争后,随着新政的开展,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增长,“懂英文在清末已经是外交、电报、铁路、海关部门寻找工作的本钱”。[6]通晓外国语不论对政府还是个人的重要性都日益显现。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以外国语为基础建立起了早期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的近代职业教育体系,外国语在实业教育中的地位得以强化。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近代 课程建设 外语 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