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题西林壁教案]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时间:2020-07-20 17:34: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远 近

     高 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加茂中心小学 王春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

     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使物体成横向。

     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

     纵横杂乱。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

     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

     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

     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

     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

     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

     谁来试一试?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

     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

     赏景明理。

     六、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板书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当局者迷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察 旁观者清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的效果

      不同。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例如正确读哪些字?理解哪些词?

     2、基本技能: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诵出什么样的意境?

     3、能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逐步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庐山的风景图片、宣传片也可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你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叙述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描写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大家来一起背诵。日照香炉升紫烟,齐!

     生:“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首诗是李白游庐山,看到庐山瀑布时发出的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好像是银河之水从天而降,间接说明了庐山之高峻。

     那么在古诗中可以揭示一些哲理的,你们听说过么?

     生:没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他的特色就是在描写景物中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认识的哲理。

     板书:《题西林壁》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壁。

     生3: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二)认识苏轼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整体感知古诗

     (一)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仔细的读读这首诗,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开始读吧。

     生:读诗

     师:谁愿意来读读看?注意诗的节奏和感情。

     生1: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很好,声音响亮,朗诵流畅。但是要注意把握吟诗的节奏。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恩,读的很优美。看来大家预习任务完成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播放课件:诗朗诵)

     师:这是著名诗人苏轼在他四十九岁游览庐山时所作。他在庐山游玩了十几天,共写了十余首描写庐山的诗,如《初入庐山五言绝句》、《瀑布亭》、《庐山二胜》、《赠总长老》等。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的西林寺时所写的,也是在庐山所写的最后一首诗。他把自己游览庐山的总体感受和认识通过这首诗表现出来。好,请大家集体来读这首诗。题西林壁,苏轼,一二……

     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恩,好,读了这么多遍了,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生:山岭和山峰

     师:对,描写庐山高大的山脉和险峰。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师:好,通过课文里的插图,老师知道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一幅庐山的大致景象。但是具体用语言来表达,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请同学们来看诗的前两句。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生:横、侧、远、近、高、低

     师:找的很正确,很好。在第一句中,“横”和“侧”分别指什么?

     生:“横”是横着,“侧”是侧着。

     师:恩,很好。“横看”是横着看,也就是从正面看。

     “侧”是从侧面看(这两个字以学生的座位作解释)。那么“岭”和“峰”分别又是什么意思?

     生:岭是山脉,峰是山头。

     师:对,岭是高大的山脉,峰是高而尖的山头。(在黑板上以画作辅助理解)那么你能用“岭”和“峰”组词语么?

     生:山岭,崇山峻岭,高峰,山峰,奇峰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不错。你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师:你的语言流畅,解释很正确,老师很欣赏你。谁能把连绵起伏和高峻的感觉读出来?

     生1: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

     师:好,现在看诗的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远近高低”是该怎么理解呢?

     生: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

     师:说的很正确。从这一句看,你们似乎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1:高耸入云的庐山

     生2:悬崖陡坡的庐山

     ……

     师:说的很好,用词也恰当。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1: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景色各不相同。

     生2:……

     师:说的很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从远处看是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威崖陡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好,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要把庐山的这种特色读出来。

     生:(读)……

     师:读的很好,老师似乎看到了一座连绵起伏而高峻的大山。

     (课件出示后两句)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后两句。注意看加点的词语。“识”该如何理解?

     生:认识。

     师:对,“识”是认识,“不识”就是不认识,不清楚。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师:很聪明,请坐。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那么为什么没有认清其真面目呢?

     生:是因为在山中。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向我们先道出了结果,然后笔锋一转,又对我们说明了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是——看注解。一起说——

     生:只是因为

     师:只是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而不能看到全貌的缘故啊!好,谁能把这两句的因果关系读出来。

     生:不识庐山……山中。

     师:读的不错。

     (出示整首诗)

     师:好,整首诗我们有了个大概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读一读,比一比,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写景色,后两句写原因

     师:还有不同意见么?

     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师:很正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游览景色后的感受,抒发看庐山后的感慨。那么你对作者的感慨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1:庐山太高了。

     生2:庐山太大了。

     ……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作者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1:从各个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能悟出“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认识其真面目的事理。

     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诗歌

     师: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生3: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前两个星期老师仔细观察了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对大家有了一些认识,尽管这些认识不全面,还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易中天教授告诉我们要多学别人身上的优点,看到多少优点就能学到多少优点。所以徐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推荐访问:题西林壁教案 西林 教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