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高校内审中的应用分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时间:2020-03-29 07:24: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这一全新的审计模式在我国业界已深入人心。本文从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入手,结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提出了在高校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目前在实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高校;内部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增多的财务舞弊以及审计失败案例,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审计流程再造,提出了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基本内涵为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审计风险,并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与传统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具有10个主要特征:①审计重心前移。②风险评估重心前移。③风险评估方式改变。④风险评估结构化。⑤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中心。⑥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⑦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⑨审计证据范围扩大。⑩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风险导向审计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克服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弊端,在理论上和审计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讨主要是针对外部审计而言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延伸到内部审计领域,便产生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在2011年1月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给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新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部审计已经从原先的账项基础审计和控制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树立风险观念,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关注风险。与外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指的“风险”不单单是“审计风险”,还包括组织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风险,诸如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高校在连续扩招,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如决策失误、资产缺失、人事聘用失败、财务信息失真等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有效降低高校办学风险。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全新的审计理念,注重风险、控制风险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树立了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更加关注被审计领域显现的或是潜在的风险,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这些风险领域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在证实和评价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与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以促进和帮助管理层有效控制风险,进一步注重对风险的控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根据对过去的业务与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而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做法。
      �(二)全新审计目标,增加组织价值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标,将审计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紧密联系到一起,关注组织的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开始用高级管理层的方式进行思维。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加价值”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指导方向,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和出发点。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达到减少风险、保护资产、增加盈利等目标,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扩展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将传统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向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进行了扩展。凡是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积极开展。把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服务领域,是内部审计新定义的一个显著的发展,并把内部审计推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境地。
      �(四)审计策略上使被审对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参与式”审计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大亮点,“参与式”审计是指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让被审人员参与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和被审人员共同分析和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调动被审人员的积极性,寻求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高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及其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管理职能,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对学校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对学校的重点单位关键领域以及对基本建设、维修改造、设备采购招投标等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形成约束机制,促进各级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增强法制意识,从而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二)鉴证、评价职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对领导者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高校内部激励机制的运行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评价经营管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效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促进高校内部加强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查找内控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三)服务职能。服务职能应该贯穿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它源于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定位。作为内部审计,其目标应该和高校目标高度一致,在监督和评价有关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纠错防弊,防范风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风险管理职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帮助组织评价重要的风险暴露,并帮助组织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风险管理已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和导向,内部审计对风险加强关注,发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风险管理职能作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注入全新的审计理念及方式方法,必将带来高校内部审计的革新。
      �四、在我国高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面临的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招生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事业法人属性的确立、办学规模的扩张、办学资金的增加、校园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办学风险加大,高校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扩招政策,很多高校举债建设,增加了高校的债务压力,增大了高校的办学风险。甚至有学者发出了个别高校即将破产的预言。风险已是高校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引进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帮助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主动控制和规避风险。
      �(二)传统审计模式的内在缺陷已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大都实行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内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记录及其有关凭证资料的审查,这种审计方式的工作量大且难以突出审计的重点,导致审计效率低。账项基础审计主要采用查账的方法,忽略了对整个审计环境的分析与评估,而很多潜在的风险单纯从账表中是不能被发现的。账项基础审计采用抽查测试的方法,仅凭经验或随意选择部分项目测试,科学性较差,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不是根据要实现的目标来评价控制制度,而是就控制制度本身进行评价,其结果很可能把审计工作引入歧途。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中心,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多是关于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的,这样势必导致内部控制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过多的控制措施降低了系统的运作效率,使系统内部的沟通变得困难,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变得僵化而反应迟钝。
      �五.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内审应用中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真正实行现代风险导向的寥寥无几,这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障碍。
      �(一)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真正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还没有大范围推广,相对西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应用领域的经验积累还很不够,认识上还不到位,这些都制约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制度的出台,从而影响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进程。
      �在高校层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更是急需更新。根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涵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具体的实施步骤、计划制定、证据收集、测试方法、报告方式等工作流程方面都与传统内部审计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目前的内部审计制度仍以传统的内部审计为主,具体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也未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内容,缺乏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践指导,因此,也需进一步完善。
      �(二)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的研究和应用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办高校,办学经费也是每年由政府预算拨付,可以说,对高校自身而言基本上无所谓风险意识。高校向来只注重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把所谓系统风险大都交给政府。事实上也是每当系统性的风险出现时,高校不是从自身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风险,而是寻求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最终成为高校风险后果的承担者。虽然现阶段高校确立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但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高校依然难有风险意识,更谈不上专业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的建立以及对风险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在政府扩招政策的主导下,为了上规模,很多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举债办学,这给高校造成了一定还贷压力和财务风险,但是在高校管理层的意识里,扩招本身就是政府主导的行为,最终解决贷款问题的主角依然是政府。有一个关于高校校长向银行行长贷款的笑话,校长说,一、向你贷款,是看得起你;二、向你贷款从来就没想过要还。这当然有玩笑的色彩,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校对于风险意识的淡薄程度。目前高校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孤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更谈不上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不准,存在观念误区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国家审计机关的安排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对我国的内部审计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风险导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各层面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业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外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三者的概念混肴。观念的误区必然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的摇摆与不合理。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第二种是与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第三种是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第四种是隶属于财务部门。目前,合署办公占大多数,少量隶属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内部的设置也是以业务为导向,基本分为综合审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工程审计部门,这样的制度安排,不是法人治理结构上的最佳安排,仅能符合传统的内部控制要求,在较低层次上发挥监督评价职能,几乎无法对最高管理层形成约束,很难在实质上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四)内审人员的能力难以达到要求
      �实施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发生了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会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管理、法律、工程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主要因素。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来自于财会部门,其中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训练,知识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方面得知识也欠缺严重,远未达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查错防弊”上,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上,审计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合同及相关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也很传统。在审计总体规划、项目选择、资源分配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方法。有关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很落后。
      �七.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风险导向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校情建立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目标、依据、程序、标准、工作纪律等等的规章制度,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打好制度基础。
      �(二)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高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高校管理层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价值观,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而且支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并愿意采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职业风险意识,大力宣传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作用,使各领导层面在实践中能深刻地意识到内部审计在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逐步构建和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和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在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的基础上,给内部审计相应的制度安排,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了解组织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会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管理、法律、工程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五)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及方式
      �IT技术的发展使变革审计模式成为了可能,高校内部审计应充分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联合校内各职能部门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平台,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在原AO和OA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单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完成相关的信息数据收集,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
      �参考文献:
      �[1] 马军,蔡龙定. 高校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问题研究. 教育审计. 2009(1)42-44
      �[2] 刘芳,李雪峰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中国审计. 2010(6)50-51
      �[3] 刘忠平. 试析内部审计与现代大学建设. 教育财会研究. 2010(2)54-55
      �[4] 陈启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教育审计. 2009(2):20-24
      �[5] 李春兰.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实用性研究. 经济论坛. 2010(1)93

    推荐访问:导向 审计 内审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高校内审中的应用分析 审计证据 穿行测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