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附和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甲午中日战争中群众的表现

    时间:2020-03-23 07:2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论文以对中日文化交流做贡献为目的,探讨了在谈话类节目当中中国人、日本人的附和表现的差异。通过分析与考察得到的结论如下:中国人附和语的使用无论是在近亲关系还是疏远关系中,整体上个人差异很大。在亲疏关系中,附和语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同。日本人虽然也有个人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如中国人大,疏远关系远比近亲关系中附和语的使用频率的平均值表现得略高。
      关键词:附和表现;表现形式;使用频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之下,为了消除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不少论文对感谢、谢绝、致歉等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附和表现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而如何使用正确的附和表现也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这一言语行为的使用受到年龄、民族、性别、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于中日附和表现对照的研究也是很多,本论文将以中日谈话类节目为会话资料,对中日谈话类节目当中附和表现的表现形式与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点。
      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将选取中日谈话类节目各一组,对其录音资料进行文字整理,分析对比中日谈话类节目当中附和表现的表现形式及使用频率的差异。
      一
      本论文将谈话类节目分为初次见面的对话和朋友之间的对话,将对话场景设定为“亲”和“疏”两种类型,对中日附和表现进行对照研究。
      一般的对话场面有一对一、一对多,以及面对面等各种各样的场合,本论文将对话场面设定为面对面一对一的对话场景。其次,附和表现又包括言语附和表现与非言语附和表现。本文所使用的会话资料为录音资料,故去除微笑、点头、视线之类的非言语附和表现,只研究言语的附和表现。
      (一)汉语会话资料
      1.“亲”的场合:对象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日语专业以外),年龄为20-23岁,使用语言为普通话,话题内容为学习以及就业等,会话地点为教室。数据分析时,男性为M,女性为F,将10位同学分为5组,每组对话约10~15分钟。
       2.“疏”的场合:《杨澜访谈录》 2010年 约3小时
      (二)日语会话资料
       1.“亲”的场合: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日本留学生为对象,年龄为22~24岁,使用语言为日语,话题为课外活动、学习等,会话地点为教室。男性为M,女性为F,人数为6人,分为5组,对话约20分钟。
      2.“疏”的场合:《�子の部屋》 2008年12月与2009年1月、2月的录音,约三小时。
      二
      (一)本论文将松田(1988)对附和表现形式的定义为依据,将附和语、反复重叠和替换语认定为附和表现形式。
      1.附和语
      堀口(1988)和松田(1988)认为「あ、そうですか」「え、そうですね」之类的应答语言,「え�っ」「まあ」「ほ�」之类的感叹词,「はい」「ええ」「うん」之类的声音表现,以及「ほんと」「なるほど」等概念表现概括为附和表现。例如:
      ・A1:俺はとろうと思ったんですけれども、めんどくさすぎて
       B1: はい
       A2:三年で�めました。
       B2:あ、そうなんだ
       A3:はい、
       B3:惜しいなぁ。
      ・A1:嗯,普通话就行,而且尤其上海那地方你外语得好,尤其英语,你要口语、听力都得好。
       B1:是啊?
       A2:嗯。
       B2:ang,这样啊。
      2.反复重叠
      即听话人在听说话人的话语的同时,对说话人刚刚结束的谈话内容的一部分进行重复,以表示在听对方的谈话。例如:
      ・A1:でもまぁ、とにかく西武に入�して、
       B1:はい、
       A2:全然ダメで���督のもとで1日10��。
       B2:1日10��ですね。朝9�から��が始まって�わるのはだいたい10�ですね。
      ・A1:我小时候要比一般同龄的人要皮很多,特别皮小时候。
       B1: 嗯。
       A2:像打弹子啊,拍香烟牌啊,那种爬火车我也干过。
       B2: 嗯,爬火车,是动着的火车还是……
      3.替换语
      所谓替换语,即听话人将说话人的谈话内容替换为另外一种方式表述出来,以表示听话人在听,能理解说话人的说话内容。例如:
      ・A:很多当你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只有依赖时间了,就这样。
       B:就是熬着。
      ・ A:そしてお坊ちゃんがタイシ君ということで、�たま笑うのね。
       B:そうですね。ムシ笑いということで。
      (二)本论文以这三类附和表现形式为依据,对收集到的中日会话资料以亲疏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数据如下:
      1.汉语的附和表现形式及使用频率
      2.日语的附和表现形式及使用频率
      三
      以上为以亲疏关系为依据,对中日附和表现形式及使用频率的考察。下面,对以亲疏关系为依据的中日附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进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汉语中的附和表现形式几乎没有待遇的限制。汉语中典型的附和语“嗯”在发音上接近日语「うん」的发音,所以作为日语学习者的中国人容易将「うん」当做汉语中的“嗯”使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待遇度的降低。也就是说,作为日语学习的中国人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无视日语附和表现中的待遇限制而随便使用日语附和表现。
      在汉语的会话当中,即使在亲疏关系不同的场合,“嗯系”“啊系”的使用也没有待遇限制。这也许是中国人在谈话当中为了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感而更注重使用“亲切”的附和表现。其次,日语的会话数据显示,在疏远的关系的对话当中,表示同意的「そう」「そうそう」以及「そうそうそう」之类的附和表现形式一次都没有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そう」的反复形式为普通体,在疏远关系中很难被使用,可以说明其待遇表现也相当低。与之相对应,在汉语的对话当中,表示同意的“是”“对”的重叠形“是是是”“对对对”,在亲、疏关系的场合都有被使用。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和初次见面的人谈话时使用「そう」的重叠形的频率非常高,作者认为这也是受母语中无待遇限制的“是”“对”的影响的原因。
      最后,在日本人之间,与初次见面的人谈话时,使用表现自己感情时多用「へ(え)系」的附和表现形式。中国人则在疏远关系当中多使用“啊”之类的附和表现。总之,在初次见面的对话当中,中日语言在表达自身情感时使用的附和表现形式多为感声表现。
      结论
      本论文以对中日文化交流做贡献为目的,探讨了在谈话类节目当中中国人、日本人的附和表现的差异。通过分析与考察得到的结论如下:中国人附和语的使用无论是在近亲关系还是疏远关系中,整体上个人差异很大。在亲疏关系中,附和语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同。日本人虽然也有个人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如中国人大,疏远关系远比近亲关系中附和语的使用频率的平均值表现得略高。
      参考文献:
      [1]�原千�子.「あいづちの研究―ト�ク番�におけるあいづち使用の��」.昭和女子大学大学院日本�教育研究�要 Vol.1.2001.
      [2]水谷信子.「あいづち�」.『日本�学』第7�第 13 号.1988.
      [3]メイナ�ド 泉子.「日米会�におけるあいづち表�」.『言�』第 16 �第 2 号.1987.
      [4]宇佐美まゆみ. �人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社会心理学-ディスコ�スポライトネスという�点から .『言�』30 �7号.2001.
      [5]毋育新《日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Brown,P & Levinson, S.C.(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o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徐晓娟(1987―),女,陕西延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附和 中日 表现 附和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动画风格对比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