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圣经解读_《雨王亨德森》和《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时间:2020-03-14 07:22: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从文学文本生成的维度来考量,在整个西方文学的文本网络中,《圣经》无疑是第一母本。在互文性领域中,就历时层面而言,西方文学史上有一条由《圣经》母本不断延伸、变异而生成的宏大文本链;而在共时层面上,则存在着由无数个与《圣经》母本相关联的文本所组成的互文本群。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雨王亨德森》就是这个互文本网链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链环。其人物形象、意象、叙事模式和主题都与《圣经》中的《旧约》形成了鲜明的互文关系。
      关键词:《雨王亨德森》;《圣经》;互文性
      
      文学的写就伴随着对它自己现今和以往的记忆。它摸索并表达这些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这种工作造就了互文。而互文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西方后现代理论的一个关键学术概念,又译文本间性、间文本性等,是解构主义批评的中心话语,通常用来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封闭的文本》(texte clos)(1967年)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①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在建构引语的一个马赛克,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文本之中总是存在着其他文本的影子。巴特则更直接地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②简单来说,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结构和意义的非确定性,认为任何文本都没有什么界限,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存在。其实,互文性既是一个广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它通过与其他视角的结合得出自身的意义并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裔作家,从小受到《圣经》特别是《旧约》的影响颇深。《雨王亨德森》是贝娄转型期一部重要的小说,其中也有很多《圣经》的影子。贝娄在此书中深入探讨了亨德森在自己陷入精神困境后怎样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原话、人名及一些典故,而且小说结构也和《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颇为相似,《雨王亨德森》和《圣经》的互文关系显而易见。国内外的一些批评家已经注意到索尔•贝娄的小说和《圣经》的密切关系,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深入地分析过《雨王亨德森》和《圣经》的互文关系。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从人物形象、意象、叙事模式和主题四方面来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雨王亨德森》的互文性阅读,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小说和其作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小说的意蕴空间,也必将对小说的研究提供一条新路。
      一、人物形象的互文
      就人物形象而言,索尔•贝娄在《雨王亨德森》中所创造的男主人公亨德森和达甫国王身上各自隐现着《圣经•旧约》中两个人物形象的“踪迹”:与神使者摔跤的雅各和深入狮穴的先知但以理。亨德森和《创世纪》中的雅各形成了互文。在《创世纪》中,当雅各孤立无援之时,“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③为什么“那人”要与雅各摔跤?“那人”即神是为了造就雅各的信心、胆量和忍耐,通过摔跤给予雅各启示,使其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让雅各的生命更加成熟。雅各的一生是蒙福的人生,但他也历尽沧桑。他曾经虚度了光阴,走了弯路。雅博渡口是雅各生命彻底改变的地方。雅博渡口前,自私与夺取;雅博渡口时,搏斗与改变;雅博渡口后,谦卑与付出。在《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其实也是一个蒙福的人,他衣食无忧,身名显赫,家庭完整,却也曾饱经折磨,走过不少弯路。他是在心中苦闷绝望、希望借由非洲之行重生的情况下来到阿纳维部落的。阿纳维部落结识客人的方式就是角力,亨德森通过和依特洛王子的摔跤才真正和其成为了朋友。在此之前,亨德森在与人比赛这件事情上总是耿耿于怀,无论他多么想输给对手、讨好对手却总是输不了,他内心深处的好胜和自私总是占了上风,他的举动总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给人留下好斗的印象。而这次比赛之后,因为对方诚恳服输的态度,他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喜悦的光辉,开始信任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深层次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弱势。这次摔跤和雅各与神使者摔跤的效果一致,雅各和亨德森都是在心理上苦闷不堪的时候通过摔跤的结果获得了激励,都是因为对手的大度才获得了祝福和前行的信心。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亨德森和雅各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互文。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达甫国王的身上出现了先知但以理的影子。《但以理书》中,群臣嫉妒但以理,设计谋害他。大流士王不得已,将但以理投入狮子坑中,并用王玺和大臣的印封住那坑。次日黎明,但以理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即使有逼迫、有患难,有被投到狮子坑中的冤屈,遭到仇恨,但以理依然神色坦然,毫无惧怕,这就是但以理,这就是但以理的信心和无畏。在《雨王亨德森》中,达甫国王面对下属的逼迫和陷害,和但以理一样坦然无畏,还经常只身深入狮穴,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和被族人视为邪恶的狮子阿蒂成为了好朋友。但以理和达甫国王内心都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都有坚定执着的信念支撑自己坦然面对逆境,都能和狮子这样充满圣经寓意的动物和平共处,两者形成了互文。
      二、意象的互文
      《雨王亨德森》的意象独具匠心,特别是猪、青蛙和狮子这三个动物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圣经》中的猪、青蛙和狮子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猪在小说中是亨德森退伍后自己选择的宠物,虽然受到周围邻居和家人的反对,亨德森仍然执意圈养这种脏乱不堪的动物。一定程度上说,猪是亨德森陷入精神困境、自甘堕落的一种象征,在文中凸显其负面意义。在《旧约》的《利未记》中,耶和华曾对摩西、亚伦告诫不准吃猪这种不洁净的动物,可见猪在《圣经》中也是一种负面象征,两者形成了互文。青蛙是小说中阿纳维部落的一大害,是亨德森费尽心机要消灭的敌人。阿纳维部落人民虽然深受其害却听之任之,体现出这个部落守旧和愚昧的一面。其实,蛙灾含有其独特的圣经寓意,《出埃及记》中蛙灾带给埃及人民极大的痛苦,但耶和华主要打击的是埃及人拜的蛙头之神,证明它根本不是神,期望点醒埃及人的无知和愚昧,两者形成了互文。狮子在小说中是最神圣的动物,是智慧和活力的象征,也是亨德森拯救现代文明的载体。亨德森厌倦美国荒原化生活,远走非洲企图在原始部落中找到生命活力,达甫国王的狮子就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旧约》中,狮子在《创世纪》《民数记》和《但以理书》等篇章都曾出现,是勇敢、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两者形成了互文。
      三、叙事模式的互文
      《雨王亨德森》的叙事模式从整体上看是以标准的喜剧模式出现的,因为主人公最终从负罪堕落走向了自我救赎。这一叙事模式也是弗莱所说的U型叙事模式。弗莱在分析《圣经》时指出,《圣经》的叙事遵循“堕落――受罚――忏悔――救赎”模式,呈现出鲜明的U型结构。事实上,这种U型结构在《雨王亨德森》中也有明确表现。亨德森所经历的陷入精神困境――做出选择去往非洲――遭受心灵和身体上的折磨――心灵逐渐觉醒――重生这样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完全遵循“负罪――放逐――受难――领悟――救赎”的结构模式。首先,小说开篇就揭示出了亨德森的生活困境。亨德森虽是百万富翁,却在精神上感到苦闷不堪。他脾气暴躁,性格乖张,经常因为琐事与别人吵架,不仅责骂妻子还威胁说要自杀,完全像喜怒无常、没有长大的孩子。同时,其内心深处“我要,我要”的呼声也让他焦虑不安。他为此常感到失落与绝望。亨德森为摆脱烦恼,决定实行自我放逐远去非洲,试图在非洲获得灵魂的拯救。小说引用先知但以理对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说的话,恰好体现了亨德森被放逐的命运:“你必将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文中引用此文意在表明,亨德森只有经过放逐与受难才能获得救赎。在瓦里里部落,亨德森遭受了尴尬经历。他先是被该部落囚禁起来,接着经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后来又不得不仓皇逃走,以致路上只能吃些草根。亨德森在非洲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种受难。如果说阿纳维女王告诉他“要活下去”还是很笼统模糊的话,那么达甫国王通过狮子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最终他带着孩子和幼师返回美国,决定做一名医生为他人服务,把“我要,我要”转换成“他要,你要,他们要,你们要”。亨德森最终实现了自我拯救。亨德森的非洲经历和《圣经》中犹太民族的经历形成了互文。
      四、主题的互文
      《雨王亨德森》与《圣经》在主题方面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弗莱认为整部圣经都包含在一个叙事的框架之中,作为一般的叙事性文学来看,在《旧约》中,犹太民族是其故事中的主角。整部《圣经•旧约》的叙事其实就是犹太民族一连串的盛衰起落。所以从这一视角来看,《圣经•旧约》的主题是对人的救赎和人的终极意义的探讨。索尔•贝娄在《雨王亨德森》中所探索的主题与《圣经•旧约》一样,小说从始至终都继承了精神救赎的主旨,文中遍布主人公对其自身存在的质疑。伟大的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状态,解决人们的生存危机。《圣经》中主张依靠对上帝信仰的力量来达到人们理想中的至善境界,到达上帝创始之初人类生活的伊甸园理想栖居之地,人类之所以可以存在是因为信仰上帝,唯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才可以得到救赎,才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迷失于物欲横流、道德沉沦的美国荒原社会,他更加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努力寻求保护自我的屏障。他的内心里不断发出“我要,我要”的叫喊,更折磨人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他的精神救赎和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也就成为了全篇小说的主旨。贝娄在小说中指出得到救赎需要人们在道德上不断自我完善,以爱去感化众人,切勿以暴力抗恶来拯救敌人。在《雨王亨德森》中贝娄不仅仅是在说教,而是对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讨。在这一点上《雨王亨德森》和《圣经》的主题形成了互文。不过两者也有区别,《圣经•旧约》中犹太民族把得到救赎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耶和华所承诺的救世主弥赛亚身上,坚信唯有弥赛亚可以拯救众人;而《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最后能够在精神上获得重生,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身的努力,他最终看透了天堂的虚无和懦弱逃避的无用,转身投入现实社会,选择乐观面对一切,积极实现理想来进行自我救赎并证实自我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人物和意象的互文性分析,可以帮助读者解读出《雨王亨德森》对《圣经》文化的吸收和转化;而对叙事结构的互文性阅读,可以凸显《雨王亨德森》对《圣经》叙事的模仿;在主题上的互文性研究,可以探讨出《雨王亨德森》对《圣经》的主旨不仅有继承,也有延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总之,通过上述对两者之间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发掘《雨王亨德森》的意义多元性,又深化了对《圣经》传统的认知,从而使双方在互为参照的对读中达到了意义的增值。
      
      注释:
      ①(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M].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3.p3
      ②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5
      ③《圣经》(中英对照)[M].中国基督教两会,2008.p53.
      
      作者简介:
      刘文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SHUCX112065)
      

    推荐访问:圣经 解读 德森 《雨王亨德森》和《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 雨王亨德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