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春秋时期的思想 春秋时期的武德思想

    时间:2020-02-22 07:2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武德是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努力的发展,同时习武者还不断的从其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而提炼出来的中华武术的思想精髓,逐步形成的道德规范。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武德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武术”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对中国功夫感兴趣,在国内武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而武术并不只是单纯的外在身体技巧的练习,它除了可以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以外,尚武崇德也是其重要的文化内涵。
      1武德
      “武德”一词从古至今已有很多前辈对此做出明确的定义,这里我就不再过多的加以论述了。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习武者在社交活动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其应独具有的道德观和意志品质。
      1.1“武德”的起源和发展
      “武德”一词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书中出现,提出了:“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个时期的武德思想主要是针对国家军队中的大小将领和士兵,对其思想上的一种统治,也可以将其在狭义上定义为“军规”。在武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等各派思想的影响,其本质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五个方面,唐宋时期出现了反映剑侠生活的传奇、志异等,对武德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侠义行径更是在民间大家争相模仿。
      1.2“武德”的作用
      “武德”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这五个方面,针对习武者而做出的特定的规范。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道德,是建构武德的基础,民间武谚中所谓的“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指这层涵义。武德思想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习武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习武者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习武者顽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规范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春秋时代的武德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较为特殊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历史上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较为浓厚的时代色彩,是中国古代各个方面迅猛发展的大转变时期。其主要特点为:①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迅猛发展;②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③战争频繁,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春秋时期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了这个时代的不断进步。
      2.1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各国诸侯相互之间内战外战不断,相互之间的争斗甚是激烈,这种激烈的战争从最初的政治斗争开始,最终将其通过国家之间或是帮派之间的武力上的战争表现出来。春秋时期的240年间,战争次数竟达480次之多,各国各派相互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当时的铸造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作战兵器逐渐由铜制兵器向铁制兵器过渡,铸造出的兵器外形更为多样化。《墨子》、《管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涉及到了铁制兵器,如铁钩、铁锤、铁甲等,这是春秋时代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2.2春秋时期“武德”的发展
      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讲的是对将领及士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术中的“武德”有很大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是武德思想的前身。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整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武德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春秋时期的武德思想也不例外,下面将从传统武德思想本质的五个方面进行逐一的分析。
      2.2.1“仁”。武术发展到春秋时期,由于受到“仁”的思想的熏陶,在其自身的思想内涵中便溶入了这种思想。随着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快速发展,使得“仁”的思想成为了武德思想的核心,起着对习武者的行为的道德判断和其价值取向的指导作用。“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所谓仁爱,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则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得与人交手,即使被迫应招,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能骤施杀手,当时武德的仁学中心思想还充分体现在武技之运用上。
      2.2.2“义”。春秋时期,伴随着当时军事武艺的发展,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也已经出现,从而使得民间的习武之风愈演愈烈,而在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民不聊生,有许多武林人士不惜冒生命危险为平民百姓除恶扬善,伸张正义,在当时,这样的人被百姓称之为“大侠”。
      2.2.3“礼”。春秋初期,“礼”的观念一直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在当时,“礼”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待人,依礼行事,尤其是在鲁国,对礼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来往小节,都强调依礼而行。《礼记・曲礼上》记载“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所以,习武者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对“礼”的观念及行为也是十分重视。
      2.2.4“信”。“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它同“礼”的观念一样,从人有道德观念的那天起,便一直被延续、继承。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已是武林中的一种时尚,而这种思想不光在武林中,在民间也因为有了武林中人的传播和身体力行而被百姓所推崇,百姓与习武者相互监督,形成了一种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使得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都有所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2.5“勇”。“勇”指的是勇敢、勇猛。在春秋时期,“勇”不光指的是一种行为,更多所指的是一种气质,一种品德,一种做事的风范。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都非常重视对军队的建设,所以把军事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事来开展,又因与夷狄杂处,不崇尚武艺便无法在那个列国混战、攻伐剧烈的时代生存。《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由于当时的战争已经由车战向步骑战过渡,步卒逐渐取代了车兵,使得参加战争的人数增加,所以士兵体质的强弱、作战技能的高低就成为了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步卒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孟世凯等.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86-113,202-221
      [2]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25,50-51
      [3]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74-82
      [4] 冯锦华.论加强武德教育的重要性[J].沧桑.2008,5.196-197
      [5] 宋桦.试论武德的现代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1(3)104-106
      

    推荐访问:武德 春秋时期 思想 春秋时期的武德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 春秋诸子百家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