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三大教育——体现江津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后面补充一句

    时间:2019-05-18 03:13: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江津区高擎“阳光教育、效率教育、活力教育”三面大旗,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打造以“平安为基础,和谐为保障,幸福为目标”的三大教育。三大教育逐层深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本文将从科学发展观入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说对“平安教育、和谐教育、教育幸福”进行论述。
      【关键词】平安教育 和谐教育 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96-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江津区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层次,努力打造让政府、社会、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幸福成长的教育体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它们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自我实现五个层面的需求。在教育上,马斯洛主张自我实现的教育,批判不以人的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他认为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人的需求也是从低级到高级。江津区教委提出“三大教育”,符合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自我实现五个层面的需求。三大教育的层次性,与人才发展的层级性是一致的。
      一、平安教育
      何谓平安?《辞海》解释为“安好”二字。“平”则是平坦、平顺。“安”则是:安稳、安全。2008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五个重庆”的具体目标。江津区教委在认真贯彻五个新目标、新追求的同时,着力构建与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相匹配的教育事业。在全市努力建设“平安重庆”的大背景下,江津区教委把“平安教育”作为教育基础,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平安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命题的基础,它是“和谐教育”与“幸福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近年来,校车违规超载、食堂饭菜变质、学生跳楼自杀,这些事故的频频出现,表明教育不能只关怀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应该关怀学生的生活层面和学生的心理层面。社会呼吁“平安”,校园也呼吁“平安”。为此,打造“平安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最基本层次的生理需要(吃喝住行)。实施“平安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平安校园。
      1.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可见,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各校区结合本校的实际,组织安全工作组,负责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日常生活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心理安全。领导组细化工作,合理分配,联手校园警力共同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只有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
      在构建平安校园的同时,不能忽视校园周边环境。只有不断完善校园内部安全措施,着力加强校园周边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才能确保不发生伤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师生群死群伤的安全事故,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2.师生共同做好“安全演练”
      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做得再好,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的活动,一方面让师生警惕生活与学习中暗藏的危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让师生最直观、最快捷地学到应对灾难的措施,做到临危不乱。“安全演练”,这种未雨绸缪的方式,强有力地保证了,当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自我保全。
      “安全演练”不是游戏,它必须经过学校的严格部署,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有序地开展。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地理环境和师生的现状,开展“暴力”、“火灾”、“水灾”、“地震”、“中毒”等危机演练,逐步提高师生安全防护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3.师生心境的“平安”
      推行“平安教育”,关注师生心理的“平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孟德斯鸠认为:“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1]在校园中,师生具有危机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具有“人人自危”的消极思想。因此,让师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师生才能获得心境的“平安”。心境的平安投射在工作与学习上,教师才能全身心地去教,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去学。
      二、和谐教育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和谐教育”地提出,也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践行。和谐教育作为教育的保障,是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谐教育分为校内和谐与校外和谐。
      1.校内和谐
      在校园里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保证校园里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倡导和谐环境。因此校内和谐并不单指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是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1)师生和谐。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建立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流、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高教学效果。
      (2)生生和谐。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最不稳定、最复杂的因素。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鼓励学生间正常的交往。生生和谐,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3)师师和谐。“水桶原理”告诫我们: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就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储水量也不能提高。单个的木板再长也没用,这样的木板组合只能说是一堆木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水桶、一个团队。因而教师间应该尊重协作、心向一致。   (4)校园环境的和谐。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受到“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双重影响,营造优美舒适、幽雅宁静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校外和谐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合力的作用下促成的。推行“和谐教育”,校外和谐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家庭教育和谐。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教育方法,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因此,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和谐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教育和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教育无处不在。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奉行和谐教育,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三、幸福教育
      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定义的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如果周末可以不去补习;如果家庭作业天黑前能完成;如果大考试、小考试不那么频繁,我们就幸福了。”从学生的话中,我们了解到当今父母的期望、学校抓升学率,都是令学生深感不幸福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把幸福誉为圣洁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人的最终目的便是追求幸福。“幸福教育”就是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幸福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我认为“幸福”是人自我实现时的一种巅峰体验。“幸福教育”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把学生的“幸福”作为出发点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把幸福还给学生。“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2] “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幸福,更要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仍然有追求幸福的勇气和能力。
      1.制定政策,保障幸福。
      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施行素质教育,“减负”势在必行。只有学生身上的担子轻松了,才能广泛涉猎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该深入调查学生现状,了解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制订政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也极为重要。“全方位地关注教师的工作、健康、家庭、交际等,才能更有效地实践关注教师的心理体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指数,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办学效益。”[3]
      2.让幸福弥漫校园
      学校是一个大系统,从学生到校长。每一个成员在构建幸福校园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主体感到幸福,必然能给教学带来好的效果。受教育对象感到幸福,才会从根本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生活、成长。
      3.让学生找到幸福之路
      “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找到幸福之路。”[4] 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幸福。它包括学生跨出校门后,还能有幸福的体验,还有追求幸福的勇气和能力。
      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毕业就面临失业”。学生毕业后自我迷失,缺少了自我实现的驱动力。“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把握幸福,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四、结束语
      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定位为人的低层次需求,当人的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能激发人的高层次需求。与此对应,江津区教委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平安教育”为基础,这与人的发展具有层次性、秩序性是一致的。“打造平安校园是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5] 继“平安教育”之后推行“和谐教育”是在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后,逐层向更高层次推进,实现了“社交需求与归属于爱的需求”。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它的提出再次证实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推行“和谐教育”以“和谐校园”为核心,同时处理好“家庭”与“社会”两大因素。“幸福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命题的最高层次,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幸福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幸福”是人一生的追求。“幸福教育”则是“终身教育”。它把“学习实现自我”的目标放在首位。符合“人即目的”的原则。[6]
      三大命题教育的制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了江津区教委对学生各个层面的关怀。平安教育,构建起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防护体系;和谐教育建立起规范从教办学的管理体系;幸福教育,打造出让政府、社会、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幸福成长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继国.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毕淑敏.幸福的密码[J].小作家选刊(作文素材库),2011(3)
      3 张兆芹、庞春敏.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2)
      4 何雪莲.论公民教育的可能困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5 刘江平、余浩.平安校园下的依法治校策略思考[J].华章,2011(31)
      6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江津 三大 教育 以人为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