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浅析爱伦·坡小说《椭圆形画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

    时间:2019-05-07 03:19: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原理入手,分别从场景描绘、色彩运用、心理刻画和美女之死四个方面,探讨爱伦坡是如何发掘人性的丑陋、黑暗面,并利用死亡及其他阴森、恐怖的事物营造出美学效果的。
      关键词:美学 场景 色彩 心理 修辞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哥特式”小说风格,通常以“死亡”这一永恒主题独树一帜。其突出的恐怖小说作品有《泄密的心》、《一桶白葡萄酒》、《厄舍古厦的倒塌》等。坡的文章语言精致凝练,内容紧凑有序,情结环环相扣。《椭圆形画像》虽然不是坡最为典型的作品,但字里行间同样体现出他恐怖小说的种种特点,尤其是从中流露出的独特美感。
      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解释
      1900年,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梦的解析》出版。从此以后,精神分析由纯属医学的范围变成了一场真正的思想运动。结合弗洛伊德在这场思想运动中提出的里比多及快乐原则,深层心理结构模式等等,“精神分析美学”,也就是“深层美学”在理论上的首要表现可以归纳为——超越传统美学美与善的关系,介入非道德的、甚至是反道德的领域,促使审美领域向非理性方面开掘。正是“精神分析美学”,把丑的、恶魔般的、扭曲的、畸形的、怪异的、非规则的、癫狂的、厌恶的、非对称的、不含比例的和阴森恐怖的东西,作为艺术和审美的内在方面,从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动力机制上确定了下来。
      可以这么说,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始终带有那从所罗门的瓶子中跳出来的魔鬼的狰狞面孔,而这种“丑恶之魅力能使强者销魂”。这也正是广大读者为爱伦坡的恐怖、怪诞小说所吸引、折服的原因。
      二、爱伦坡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内在联系
      对于爱伦坡所追求的特立独行的美,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世间景象、色彩抑或情趣,而是一种“天国之美”或“超凡之美”。并且,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宇宙观将这种“超凡之美”展现到了极致。在坡的笔下,美感与颤栗相伴而生,寂灭与永恒高度统一。
      坡的小说中存在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所包含的“非道德”、“反道德”以及“非理性”的方面。例如小说中的“复仇”、“谋杀”、“死亡”等主题。同时,恰是这些主题折射出坡小说中主人公内心“丑的、恶魔般的、扭曲的、畸形的、怪异的、非规则的、癫狂的、厌恶的、非对称的、不含比例的和阴森恐怖的东西”。爱伦坡对这种来自于现实,又完全超越现实的美的极致追求,突破了传统美学中美与善的关系,而将美与死亡、神秘、恐怖、邪恶等一系列丑恶的事物结合到一起。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超乎逻辑、异于想象的美地体验。
      三、美学效果的构建
      结合爱伦坡的美学观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小说《椭圆形画像》进行了分析:
      1、场景的描绘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叙述者“我”身受重伤后,随贴身男仆冒险闯入一座城堡的情节开始。坡的首个场景描绘在于城堡:“那些城堡都已年代久远,混合着阴郁和庄严的气息”。随后,“我们”安顿下来的房间也是最小也最不奢华的,并且这个房间位于城堡的偏僻塔楼里,屋内装饰更是破烂且陈旧的。再看坡在小说中描写的那些画作,尽管它们多得数不胜数,且装裱精致、充满灵性,但它们摆放的位置过于杂乱,就连“这一奇异建筑所特有的凹陷隐蔽墙面也没放过”。此外,爱伦坡讲小说的时间设置在“天色已晚”时分,于是“我”拉上阴沉的百叶窗,点起蜡烛,坐在床上读一本小册子。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无论是城堡、房间、画作这些静物,抑或是“我”这一仅有的动态生命,无不透露出爱伦坡小说独有的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息,给读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以及审美层次上的愉悦。
      2、色彩的运用
      总体而言,坡的恐怖小说以黑白灰为主要基调,表现出一种阴沉、暗淡的氛围,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怪异、不合比例的美。在小说《椭圆形画像》中,爱伦坡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正是给读者如此的感受。例如,当天色已晚,叙述者“我”点亮之前被挡住了的蜡烛光线时,拉开的是黑色的丝绒帷幔。之后,坡对于年轻姑娘肖像的描写更是符合这种怪异的、阴森恐怖的美学主义——画面用的是所谓的“虚光画”技法,并且画面“不易察觉得虚化成朦胧幽深的阴影”等等。所有这些色彩的运用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再结合坡小说中怪诞恐怖的情节,很难不给读者以个性化的、超乎想象的美的体验。
      3、心理的刻画
      小说《椭圆形画像》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叙述者“我”的故事中又包含了一个曾经发生在阁楼里的故事。因此对于这篇小说人物心理的刻画,笔者主要分了三部分来解析。先看小说中“我”的心理刻画:“我”由于有精神狂乱症,对画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小册子不忍释手。但当“我”初次见到那幅年轻姑娘的肖像时,“我”的反应却是“赶紧闭上了双眼”,坡对此作出的解释是:“那不过是一时冲动,为的是能有时间思考——以确定眼中所见并非幻觉,以平息我的想象力,从而可以看得更冷静、更可靠”。再仔细观察了画作后,“我”又陷入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沉思。可以确定的是,“我”已被这幅画作深深折服,并满怀敬畏。通过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的刻画,坡利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与审美视角向读者展示出还未揭开面纱的画作的神奇魔力,吸引着读者愈发有读下去的欲望。再看阁楼故事中“画家”与“女子”的各自心理刻画:在“画家”创作这幅肖像画的过程中,他的状态是几近癫狂、喜怒无常,他“已经把艺术当作新娘了”,反而对深爱自己的新娘漠不关心,完全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此外,小说中“女子”的心理是最为典型的,带有扭曲的、畸形的美感的刻画。作为画家的新婚妻子,她憎恨艺术,认为艺术是可怕的东西;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头至尾“柔婉乖顺,在阁楼上坐了几个星期”;她日发憔悴,孤独无助,却仍旧“微微笑着,静静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由此可见,坡笔下的这位“女子”一直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阴郁之美。尽管这种美的结局是悲惨的,让人怜惜的,但仅从感觉上来讲,坡的小说化丑为美,不但拓展了传统审美维度,而且能让读者产生死中求生的审美共鸣。
      4、修辞的艺术
      在《椭圆形画像》中,坡运用十分频繁的修辞手法当属对比与反衬。一下笔者将从场景、色彩、心理这三个角度分析这篇小说中使用的这一手法。首先,从场景设置看,小说发生在天色已晚的一座阴郁庄严的城堡中,光从城堡的氛围看便让人毛骨悚然,但城堡内有的却是数不胜数、装裱精致、充满灵性的画作,这也瞬间激起了叙述者“我”的强烈兴趣。透过这两组矛盾景物的对比,更加烘托出诡异阴森的气氛,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阅读的欲望。其次,是色彩上的对比与反衬。之前提到,坡的小说以黑白灰为主调,因此坡这一色彩运用的大师在用黑色衬托死亡的同时,也在小说末尾画中女子死亡的描写中写到:女子眼睛的色彩是最后涂上的,且“临死前又变得神采奕奕,如同火苗在烛孔里的最后一闪”。由此可见,将象征生命闪烁的火苗的红色与预示着死亡的黑色相对比,营造出惊悚颤栗的气氛,更凸显画中女子灵魂的痛苦挣扎与爱伦坡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最后,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在人物心理刻画上也是运用得很广泛。坡笔下的人物通常是内心挣扎矛盾、喜怒无常。有的甚至几近癫狂。在这样复杂的内心世界里,产生的是与现实有强烈反差的一种状态,因而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反响与刺激,更有效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帮助情节深入发展。以《椭圆形画像》中画中女子的心理来分析——从她的内心出发,她极其憎恨自己新郎所癫狂、所痴迷的艺术,她甚至一刻都不愿坐在阁楼上当画家的模特;然而转眼现实中,她表现出来的却是无比乖巧顺从,微笑静坐,没有一句怨言,对于画家之于自己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大限度地理解、忍让,可最后换得的却不是画家的关心与喜爱,而是自身生命的终结。实际与幻想,美好与悲惨,乖巧与冷漠,这一系列的对比给读者的是强烈的震撼,同时使主题更为鲜明,留下的只有画中女子凄凉悲壮的美。
      四、结束语
      与其同时代的小说家相比,爱伦·坡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通过对人物心理,以及烘托人物的场景、色彩的描述和使用的修辞,爱伦·坡给读者展示出人格中以往被忽视的病态或阴暗的方面。因此笔者将其与弗洛伊德的“深层美学”结合到一起,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爱伦·坡小说《椭圆形画像》进行了深刻分析。这篇文章也是对爱伦·坡灵魂的探求,以及对他的世界中神秘与美丽的感受。

    推荐访问:弗洛伊德 浅析 画像 美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