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职业教育目标之实现]企业文化标语口号大全

    时间:2019-05-04 03:16: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根据工程法学是整合了法学与工程学科际资源的新兴交叉学科,既促进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更新,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属性,以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为视阈,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实用人才的目标要求,提出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有机融合的终极理想。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程文化;职业教育;工程法学教育;高职法律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49—03
      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融合的目标:着重培养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规范、诚信、责任意识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历史过程,二者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塑造、引导、规范功能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和规格,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领职业教育学生规范、诚信、责任意识的养成,引导毕业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对话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成长、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群体观念、团队意识以及与之相吻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企业成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累与价值观的升华,并且被全体职工所认可、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为方式。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宣传引导和其他职工的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提炼升华,目的在于使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大的发展活力、规范的发展流程、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激励引导全体员工为之勤奋工作、作出贡献。这无论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还是对于优化企业的运行效率、培育企业精神和员工思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作风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形态,其核心就是培育塑造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法、奉献社会。
      工程文化是工程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社会现象,是工程文明的产物,和谐工程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学科与人文学科、工程思维与法学思维、工程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的一种良性有序状态。工程文化演进的过程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织、对话、交融、共赢、和谐运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应渗透到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中,两种思维、两种学科的相融沟通、相得益彰,促进和谐工程文化的不断进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正是职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
      (二)工程文化价值与工程法律意识教育
      工程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法学属于工程文化中构建和谐与秩序的规范、标准与程序。没有和谐文化的工程缺少思想内涵与价值。搞工程的人不具备法律知识,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这必然会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比如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成本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很多法科出身的人包括法律职业者在内大多不懂得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流程,法律职业者在涉及工程技术纠纷案件面前,总觉得无能为力,望而却步,丧失了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导致这两种情形的出现的原因在于,在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重视人文学科特别是法学学科教育的渗透影响,不注重科际资源整合,把法律教育看做足一个附属产品,置其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样,义科类院校尤其是单一学科院校学生,缺乏工程文化的熏陶、培育,缺乏工程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工程思维的锻炼。工程法学教育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由此看来,工程文化教育与法律文化教育应相互融合、充分沟通对话、统筹协调发展。工程文化教育为法律文化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为法律教育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法律文化教育为工程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促进工程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之期待: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要求,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还应“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使这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调整,传统高职法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互动”,“重阐述、轻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愈发不能适应,唯有重新“洗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借助工程学科的平台,与工程学科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寻求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培养的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会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工程文化之培育: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变革
      (一)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1 “专业+产业”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尤其是特色专业,一般要与当地行业、产业特点密切联系。
      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工程法学教育实现了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两大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更有利于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育成长,使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二)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 工程法学的学科属性。工程法学是一门边缘性法学学科,是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以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这一学科将工程领域中的规范、标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使各个工程领域都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应是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工程领域属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规范的范畴,其调整的对象涉及工程领域中多重法律关系。工程法学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促使工程思维与法律思维有机融合,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
      2 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科学发展观是工程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谋求法律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律教育要是钻在象牙塔里搞“经院哲学”,或者只搞理论上“空对空”的烦琐论证,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工程文明的兴起以及工程文明的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呼唤传统法律教育与其同步伐、同进程、同发展,要求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更新换代。在工程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工程法学教育自觉地适应了社会条件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工程法学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专多能、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程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我国工程事业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实践证明,法律教育只有与具体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与工程事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高职法律专业建设亦应摆脱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束缚,自觉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自强图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四、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理想:职业教育之历史使命
      (一)和谐社会亦是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主法治中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应是工科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工科各个领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法制建设是工程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就要大兴土木工程,筑楼、建桥、修路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公路交通工程为例,公路作为国家公共产品,它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管理各环节,都有自身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通晓这些规范和标准,保证公路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由此看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标准的设立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二)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
      法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工程领域应大力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又知晓工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工程法学教育作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回答,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到最适合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最有利于工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来,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法律素养较高的工程领域专业人才,这既是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使然。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不断磨合的过程,加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思路与方式方法上还需要用大智慧、大手笔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无障碍”沟通对话、渗透融合就显得更为艰难。但是基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标准认定和要求上的越发苛刻之现实,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与方法实属必需,这既是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沟通融合的必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必要路径。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融合 目标 企业文化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