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国首批留埃学生林仲明]林仲明

    时间:2019-04-24 03:26: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林仲明是源远流长的沙甸林姓之佼佼者,少有志于留学,以宏造就。在留埃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国宣传工作,颇有成绩,颇多贡献,受埃及朝野人士赞赏;勤奋学习伊斯兰文化,成绩显著;学成归来服务祖国,为中阿文化交流和阿拉伯人才培养作出毕生贡献。
      关键词:中国;留埃学生;林仲明
      中图分类号:K828.7“21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064-06
      1996年,我和马绍美编著出版了《沙甸的昨天·今天》一书。这本书有一节“知名的文武人物”,介绍了沙甸9位知名人士,其中有马坚和张有诚。林仲明与他们两位都是首批留埃学生,都是沙甸人。这本书没有介绍林仲明,显然是一种缺陷与不足。我一直有种无法排解的内疚。现趁云南省回族研究会召开“中国学生留学埃及80周年暨云南桥头堡战略学术研讨会”之机,介绍林仲明教授,以弥补心中之内疚。
      一、沙旬林姓
      林仲明(1913-2005年),字子敏,蒙自沙甸人。林姓是沙甸五大姓之一。林姓祖籍福建莆田县,先祖林坚,系殷比干后裔,封地常林山,赐姓林。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有咸阳王赛典赤公奉命入滇,赛公西域回回人也,而吾始祖因以同来,后进其教。及至行四祖讳钟者,于洪武十四年调拨峋町,遂家石屏大水居焉。领石左桃伍军拾一亩,补充临安军籍……(《林氏族谱序》)云南大学江应梁教授解放前夕在沙甸进行调查并出版《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在此书中他写到:“林姓——全村林姓约三百余家。据八十一岁的林维清老先生说:林家祖籍福建,是商朝比干的后裔,始祖林钟。元时随咸阳王赡思丁来滇,官昆明城守城参将,后由昆明移居石屏大水,再由石屏分支移居沙甸,移来沙甸的年代当在明季中年以后。”江先生的调查与《林氏族谱序》内容基本一致,所不同之处在于,林钟是林氏入滇的始祖还是四世祖。近年沙甸林氏整理的《林氏宗谱录》中记述了林氏族序流源:
      林氏出自坚,公乃比干公子,食系博陵,为长林赐姓林之得姓自此始也。坚生载,载生磋,磋生
      虎,虎生光,光生相,相生玄,玄生凰,风生翊,翊生苌,世掌夏宫,平王东迁,苌后材总六师,以后自是
      林姓,或在周、或在鲁、或在齐卫者,不可悉数。其在周者,真为二林,莆田之盛,自玄泰公始也。
      秦末,官至九卿,林氏之望,以济南者自尊公始也。礼在西晋居下,邳为太子,太傅生颖,颖生懋
      及禄。禄十三世生玄泰,为瀛洲刺史,居莆之北螺村,子孙蕃衍百家,号东西宦亦绵绵不绝。如世成
      公由漳州府漳莆县从明,洪武远征,鞠躬尽瘁,身入滇南,悦滇裕,即留滇之,鼻祖焉。初居临安府通
      海县,厥后子孙蕃衍,顺公迁于石屏州太松树。后茂公、盛公迁于建水马市铺。因顺治丁亥之变,流
      离失所矣。
      从上面引文可知,沙甸林姓源远流长,是比干后裔,祖籍福建莆田县,入滇鼻祖为林世成公,明洪武远征入滇。《林氏宗谱录》还写到,入滇“五世祖景鲜妣傅氏、生三子。庠生风仪、凤楼、凤喈,景新,妣马氏、生二子:凤鸣、凤朝,景新公一名椿官游击矣,葬于石屏州西门外莲花池,与任姓祖地接壤。后今住沙甸回回是也。乾隆乙卯年恩科举人、调元副教喻中立、中籣,武进士治本,武举登甲,皆其后裔也。”《沙甸回族史料》中有清朝官吏林治本和林登甲,他们的墓碑现仍存沙甸坟山。这足以说明《林氏宗谱录》的记述可信。
      林姓是沙甸大姓之一,村民有“林家林一巷,马家马通街,王家王半寨”的说法。过去,林姓在村中设有将台,为将门之家。林世森为光绪时武举,官元江参将,昭通守备。现存“清光绪年间武略骑卫林世森墓”,其碑文:
      公字荫,号景山,行三。幼而失怙,母训义方。昆仲四五,各长成引。公生神慧,孝友异常。年
      甫二十,负性刚强。丙辰之乱,从戎于壬。不随逆党,保卫全乡。赛君统办,百战疆场。申明大义,
      克复其狂。奉谕奖赏,姓更辉煌。职列守府,德被甘棠。荣膺回籍,复奉关防。名日总统,合里争
      光。各地安睹,功成身藏。光绪癸未,法匪侵疆。大宪调剿,辞有高堂。先忠后孝,不愧贤郎。可补
      史志,乃莫遗忘。持家有道,处世温良。济急救难,不殊慈舫。里戚族谊,莫敢荒凉。公所交者,尽
      属堂皇。训子习武,名列胶痒。孙儿见四,习业有行。田广百亩,屋构雕梁。正邀清福,一旦身亡。
      公之丰德,玉尺难量。谊属秦晋,略为表扬。
      临安儒学廪生姻侄马运昌拜题…
      从碑文我们清楚地得到这样的信息,林世森参加咸同年间的回民起义,后又参加1883年的抗法斗争,为保卫家乡和国家,均作出了贡献。
      从沙甸现存墓碑文清代逝者中沙甸林姓还有:冠带林泰远,登仕郎林玉夔(字东瑞),修职郎林震,武都尉林春鳌,林奏凯之父林公某,林春晖、林殿诏、林治邦、林府君等人,儒学训导林万象、林振荣,进士林国卿、林奏凯、林治本、林治邦、林奏功、林登桂、林登甲、林厚田、林安仁、林震、林启泰等人,太学生林玉符、林国佐、林春辉、林春等人,监生林巽,清真寺掌教林殿雄,长寿者林居鹤(104岁)。
      民国期间的官吏有:林桂安(上校团长)、林朝珍(团长)、林桂成(营长)、林宝贤(营长)。
      20世纪30年代,沙甸有5名学生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其中林姓有3人,即林仲明、林兴华、林兴智。沙甸林氏源远流长,后代兴旺发达,是沙甸大姓之一,林仲明是林氏家族的佼佼者。
      二、留学埃及
      林仲明在中国第一批4名留埃学生中年纪最小。1931年,他只有18岁,张有诚最大28岁,马坚26岁,纳忠22岁。白亮诚先生在《留埃学生小史》中,这样介绍林仲明:“林仲明,年十八,蒙自沙甸人,于鱼峰学校高级(班)毕业后,专研阿文于沙甸中阿学校。每听讲,辄悟其理,师亦指导甚精。生勤学不倦,每有志于留学,以宏造就,其父卒能成其志。性孝友,课外每助父兄事犁锄。不为物欲累,婚月余,即远游,为留学中年最少者。”[2’林仲明年纪小,阅历少,文化水平低,留埃前从未出过远门。其他3人阅历都比他多,马坚曾在昆明就读,又在家乡教书两年,后求学西北,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3年;纳忠居省城昆明,上过云南政法学校和明德中学;张友诚求学西北多年,是穿衣阿洪。林仲明小学毕业后在沙甸中阿学校学习两年就到埃及留学,少有大志,敏捷、勤奋、悟性高。1931年11月12日,他们4人在沙儒诚先生的率领下由沙甸启程,远赴埃及留学。11月27日下午3时,他们搭“东京号”油轮离开越南海防驶往香港。他们买的是通舱票,幸好又另花钱租了一个水手一间小屋,屋内有三张小床,沙先生睡一张,马坚和张有诚睡一张,纳忠和林仲明睡一张。从海防到香港4日的航程。一日,马坚提议为张有诚和林仲明取字。马坚字子实,纳忠字子嘉。取字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时尚,在旧中国有一定文化的人都有字。字是有文化的标志,寓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因此,取字是一件严肃而有意义的事件。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他们为张有诚取字为“子仁”,为林仲明取字为“子敏”。大家认为取得贴切,都很满意。他们4名留学生,只有张有诚“穿过衣”,是“穿衣阿洪”。阿洪讲仁,以仁为旨,以仁为本。张有诚阿洪,一生以仁为本,以仁为准绳。林仲明思维敏捷、悟性极高。这一特点,在他的留埃生活及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一批云南留埃学生的“四子”,在留埃学生中是出名的,他们留学归国后为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4天航程,11月21日晨4时抵达香港。下午2时,林仲明、张有诚和纳忠3人乘广九车去广州瞻仰革命圣地和宗教圣地。广州是革命的策源地,无数先烈在那里洒下鲜血,留下许多悲壮的遗迹,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值得纪念、瞻仰的地方之一。广州又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最早的地方之一,那里有始建于唐代的清真寺——怀圣寺,有先贤宛葛斯之墓,值得瞻仰。次日早晨他们搭早车返回香港。半天的广州之行,对这3位第一次到广州的热血青年来说意义重大,增强了他们爱国爱教的信念。
      23日,他们离开香港,经西贡、新加坡、科伦坡,穿阿拉伯海至亚丁、吉布提,过红海,经苏伊士运河抵赛德港,12月22日达开罗,费时29天。一个多月的漂洋渡海,充满着有趣、难忘、心酸、辛苦。青年的林仲明更多的是兴奋与新奇。他们到达开罗,受到埃及政府和校方的热情欢迎。国王宴请款待他们,爱资哈尔大学为他们专门开办了一年的阿语补习。林仲明在他们4人中,阿语基础最差,但他学习勤奋、思维敏捷,经过1年的补习,他的口语进步神速,口语在留学生中为佼佼者,这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931年,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这年有5位青年走出国门到有千年历史的伊斯兰最高学府——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从而,揭开了当代中阿文化交流的序幕,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1931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因为,这年的9月18日,日本侵入我国东北三省,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艰巨而持久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远在埃及的中国留学生的赤子之心。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牵动着他们炽热的爱国心。爱国爱教的坚强信念,促使林仲明一方面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宣传工作,一方面勤奋地学习伊斯兰文化。
      “七一七”事变后,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战区灾民救济会”,倡议海外华人在各地成立救济会,声援和支持祖国抗战。于是,留埃学生联合埃及华侨在开罗成立了埃及华侨“战区灾民救济会”,由沙儒诚担任会长,马坚担任秘书长,林仲明、纳忠、纳训等人负责宣传工作。林仲明等人进行街头抗战演讲、散发抗战传单、组织抗战募捐,抗日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埃及在整个中东阿拉伯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爱资哈尔大学对全世界穆斯林有巨大影响。因此,他们的抗战宣传就通过开罗传到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国际宣传效果。
      抗战期间,“中国回教救国会”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组成东南亚访问团和近东访问团,多次出访东南亚及近东各国。1938年,以达浦生为团长的访问团到达开罗时,正值埃及法鲁克国王的婚礼庆典,在沙儒诚、马坚、林仲明、纳忠、纳训的联系与陪同下,法鲁克国王接见了访问团。达浦生向法鲁克国王介绍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他说:“我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成存玉碎之心,不为瓦全之念,日本虽强,亦不能占我片土,制我民心,中国的回教徒也如非回教徒一样热爱祖国,抗御暴敌,不愿为日本人之奴隶,或直接持戈参战,或努力于后方工作,携手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法鲁克国王为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所感动,表示同情与支持,并坚信“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由于林仲明等留埃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浦生访问团在埃及的访问获得巨大成功。
      在达浦生访问埃及期间,中国留埃学生部部长沙儒诚与达浦生共同撰写了《关于中日战争告世界回教同胞书》,由马坚译为阿文在开罗的《埃及人报》《金字塔报》《埃及邮报》和《妇女周刊》上发表;马坚、纳忠又撰写中阿文序言,将该文印行成册上万份,由林仲明等人在开罗及埃及广泛分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热忱。
      为进一步扩大宣传,1938年5月13日,林仲明代表中国近东访问团,在开罗国际广播电台用阿语连续播出10余次《告世界回教同胞书》,林仲明纯正的阿拉伯语演播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林仲明在开罗国际广播电台的这一长篇抗日讲演,是由纳训执笔,林仲明等留埃学生参与集体撰写的。
      林仲明在埃及留学期间,还协助抵达埃及宣传抗日的薛文波访问团、王增善访问团、艾沙访问团、马赋良访问团,做了大量的抗日救国宣传工作,颇有成绩,受到埃及朝野人士之赞赏。
      1936年7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应邀赴伦敦参加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并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发动海外侨胞共赴国难。陶先生在国外两年多,先后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奔走呼吁,争取国际声援。1938年7月,他到达埃及开罗,中国留埃学生聚会欢迎陶先生。在欢迎会上,林仲明代表留埃学生致辞欢迎他。林仲明的致辞既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陶先生到来的欢迎,又坚定有力地表达了中国留埃学生的抗日决心。林仲明还带领留埃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欢迎陶先生。陶先生亲眼目睹了中国留埃学生宣传抗日的热忱,深深为之感动。于是,赋诗一首,题为《回教学生在开罗唱义勇军进行曲欢迎我》:
      巍巍金字塔,浩浩尼罗河。
      法老如犹在,惊醒问谁歌?
      陶先生在《海外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到了埃及,有一件事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在尼罗河畔夕阳笼罩着的金字塔下,一曲雄壮
      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向沙漠的边际去,这是三十一个中国回教徒留学生工作之余的歌声。谁也不
      曾想到,在这古国的沙漠里,听到我们民族的吼声。
      三十一个青年……抗战后,对于祖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是有着极高度的同情和热望,他们
      在勉强维持的生活费中,还提出一点钱,在海外对污蔑祖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强烈的抵制宣
      传……
      此次抗战军兴后,我才知道中国的五千万回民,站在政府的旗帜下,共同抗日。尤其你们这般
      回族青年学生,尽了国际宣传之责。将来中国之复兴和中国回教之发展,多赖诸位。
      陶行知对留埃学生的抗日救亡国际宣传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
      1939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在他们所占领的华北地区,组织“华北回民朝觐团”赴麦加朝觐,其用心是要该团为他们的“侵华有理”作欺骗宣传,同时造成他们对中国穆斯林关心的假象。1939年2月18日,留埃学生收到重庆“中国回族救国会”唐柯三、孙燕翼、达浦生、马松亭4位先生的联名电报,要他们全体留学生立即组成朝觐团,赴麦加朝觐,以便更加广泛地在全世界穆斯林中进行抗日宣传,同时揭穿日寇派“华北回民朝觐团”的阴谋。于是,28名留埃学生组成了一支“中国朝觐团”,庞士谦任团长,马坚任副团长,海维谅任秘书长,林仲明、纳忠、纳训具体负责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这是一支精通中阿语言、文字的高水平朝觐团,他们的使命除完成神圣朝觐功课外,还承担着抗日救亡的国际宣传。他们深知这次朝觐的使命重大,于是以惊人的速度,仅用5天时间就办理完28人的朝觐手续。1939年2月23日晚,他们从开罗乘火车至苏伊士运河港,登上了埃及最后一班开往吉达港的朝觐轮船——渗渗泉号,开始履行他们的神圣使命。马坚撰写了宣传稿在轮船广播室演播,林仲明等人分头到各层船舱分发抗日传单。马坚慷慨激昂的讲演和林仲明等人分发的以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行的传单,深深打动了全船朝觐的穆斯林,大家“群起诵念《古兰经》首章,捧手作祈祷”,“默助中国抗战胜”,此情此境,“几能动人泪下”。   在麦加期间,他们利用各种场合,声势浩大地宣传中国人民、中国穆斯林的抗日救亡运动。马坚用中、阿文撰写了《告世界穆斯林书》,揭露日本法西斯妄图吞灭中国和称霸东南亚的狼子野心、日本法西斯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死敌,……林仲明、纳训等人连夜油印上万份,分发给来自世界各国的朝觐穆斯林,收到国际宣传抗日的效果。3月4日,中国留埃学生集体晋见沙特国王——阿布杜拉·阿齐兹,马坚代表中国朝觐团向沙特国王“献词”,衷心祝愿沙特王国国运昌盛、中阿传统友谊万古长青,介绍了中国穆斯林一贯的、坚定的抗日立场,指出日本法西斯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敌人。
      完成朝觐功课后,他们乘“快乐的公园”号轮船返回埃及。该船每天都组织知名人士通过广播向船上的哈只们讲演。3月16日晚,他们推马坚代表他们讲演。马坚利用这一机会,再次慷慨陈词,宣传抗日。演讲结束时,全船掌声雷动。林仲明与中国埃及留学生一道完成了这次神圣的朝觐使命,实践了爱国爱教的坚定信念。
      在留埃期间,林仲明不仅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各种宣传工作,还时时关注国内的抗日救国动态。“西安事变”爆发,他忧心忡忡,担心国内发生内战,葬送中国人民的抗日成果,毁灭中国人民的抗日热忱与决心。1936年12月27日,他们从报纸上看到“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的消息,欣喜若狂,相互拥抱,结队前往成立不久的中国驻埃及领事馆,将好消息尽快告知邱祖铭领事夫妇。邱领事听此好消息,非常高兴,与留学生以茶代酒、举杯共庆。这群热血青年从使馆出来又到国家公园表达他们的欣喜心情,他们的爱国热情得到路人的鼓励与赞赏。这次活动,林仲明又是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
      林仲明长于社会活动,善交际,乐助人,有外交天赋,阿语口语好,思维敏捷,悟性高,为同学所公认。在留埃期间,他翻译了《回教历史教科书》和中阿文对照本《圣训一百篇》两书。后著有《阿拉伯民族的统一性》《中东石油战》。值得一提的是《中东石油战》一书。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东才刚发现石油不久,还未大规模开采。这时,林仲明就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东石油的开采,围绕中东石油将有一场争夺战,谓之“石油战”。历史雄辩地证明,林仲明预见性的判断是正确的,中东石油战早已打响并继续进行着,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法国发动的利比亚战争,其实就是为争夺石油的战争。
      乐于助人是林仲明的优秀品质之一。第三批留埃学生,纳训1934年3月到达开罗后与林仲明同住一室,关系密切。这时的林仲明阿语口语已较好了,他便成了纳训的课外口语教师。林仲明认为语言是口耳之学,主动与别人交谈,增强语感是学习阿语的好方法。他建议纳训自己上街买菜,主动与埃及人会话,同时坚持与纳训讲阿语。在林仲明的热心帮助下,纳训的口语仅用了半年多点时间就过关了。之后,林仲明又推荐歌德、列夫·托尔斯泰、瓦尔特等人的阿文版名作给纳训阅读。纳训第一次尝试文学翻译,是翻译12世纪德国诗人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的抒情长诗《菩提树下》,阿文译本名为《玛之底娜》,这部著作就是林仲明向纳训推荐介绍的。
      马坚在留埃初期就把《西门豹治邺》这篇古文翻译为阿文取名为《河神娶妇》,介绍给埃及人民,产生了一定反响,在中国留学生中却引起争论。因为两个古老文明的国家都有相同的这一古俗。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非洲中部的苏丹,流经埃及注入地中海,全长5587公里,为非洲第一大河,是埃及古文化的摇篮。它滋润着两岸农田,造福于埃及人民。然而,它每年又会泛滥,有的年份甚至冲毁农舍,淹没良田,造成洪灾。人们认为这是河神所为。为了取悦于尼罗河河神,每年河水泛滥之前的8月28日这天举行“尼罗河娶亲”大典,称“忠诚节”。大典的程序是:这天,官方把早已从民间挑选好的一名美丽少女打扮一番,着新娘盛装,由地方首领监护,乘彩舟,男女童仆陪伴,吹奏音乐,由尼罗河中部送到河口,将少女投入河中,完成送亲大典。这一古俗直到埃及改信伊斯兰教后才革除。据说当时民间仍坚持这一古俗,但与伊斯兰教义相悖,官方不准许再行此古俗,双方僵持不下,乃请示伊斯兰教权威欧默尔裁决处理,欧氏乃亲自前往埃及调解处理,结果准以木佣代替真人祭祀河神②。这一古俗与中国的《河伯娶妇》相同。学生争论的问题有二:其一,这是一种陋习或是一种文化?其二,西门豹与欧默尔谁的处理妥当?林仲明、马坚等人认为,《河伯娶妇》反映的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祭祀活动,欧默尔的处理其实质是伊斯兰教的处理,反映了伊斯兰教对原始宗教信仰祭祀的宽容态度,《河神娶妇》是原始宗教文化。定中明等人认为,《河神娶妇》是一种迷信,是一种陋习,西门豹以无神论对有神论的大无畏处理,来得更彻底和坚决。这场争论各持己见,没有必要说谁对谁错。不过这一争论,反映了林仲明思维敏捷、悟性高、看问题深刻的特点。原始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种文化现象,早期的原始宗教祭祀是以人祭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变为以物祭神;初期的祭品是神圣的,人不能享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神圣的祭品人也可以享用,与神同食、与神同乐便成为后期原始宗教祭祀的一种文化现象。
      三、归国服务祖国
      1940年,林仲明学成归国,他先回家乡蒙自沙甸省亲,8年多的与亲人离别使他依依不舍,迟迟不到重庆报到工作。云南《清真铎报》新三号(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有一篇报道,《陪都道上的林子敏君》:
      本省留埃学生林君子敏(仲明),曾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林君旅埃期间,对于救国工作。
      颇有成绩,已得埃及朝野人士之赞赏。艾沙、马赋良两君赴埃宣传时,特聘林君为书记。对于宣传,
      贡献甚多。此次又受艾马两君之委托,赴回教圣地麦加,招收新疆青年,回国受训。林君返蒙自故
      里省亲,略有耽延。今因艾君迭次电催,已于本月十二日乘车赴渝,报告一切。据艾君来函,中央组
      织部中,已有相当之职务,必有熟悉近东各国风土人情,且擅长阿拉伯文如林君者,才胜任愉快。林
      君离埃时,埃及妇女协会会长兼世界妇女协会副会长胡达夫人,有亲笔函,托林君面呈蒋夫,z,,-X-t”。
      这则报道充分肯定了林仲明留埃期间,对抗日救国宣传“颇有成绩”“贡献甚多”“已得埃及朝野人士之赞赏”;同时,他与埃及社会各界,包括上层都有接触与往来,表现出其外交才能之特长。因此,国民政府聘他到外交部工作,继续从事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抗日宣传。到重庆后,他先任职于重庆广播电台。当时,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广播电台就是中央政府的广播电台。他的主要任务是用阿拉伯语广播、用阿拉伯语对中东伊斯兰国家宣传中国的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任职,与伊拉克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加深了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伊拉克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林仲明为中伊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51年,林仲明回到云南,在云南明德中学教授阿拉伯语,1953年任昆明回族联合会秘书,做了大量的回族事务工作。1954年调北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1958年调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教,1962年调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仍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期间,先后两次随团出访利比亚、也门,担任翻译;还“支教”到过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教授阿拉伯语。
      林仲明教授退休后回云南昆明,继续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工作,1986年被聘为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顾问并担任该校的教学工作。1993年11月,林仲明教授参加以王连芳同志为团长的云南穆斯林友好访问团,应邀出访沙特阿拉伯王国和阿联酋,与有关部门就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迁建工程和留学生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沟通。他对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建设、教学、派遣留学工作等,均有颇多贡献。
      林仲明教授一生致力于阿拉伯语教学与研究,从事中阿文化交流,翻译和著述4部,文章数十篇。他爱国爱教,教书育人,培养了一大批阿拉伯语高级人才和伊斯兰教的接班人,对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毕生贡献,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弘扬亦作出重要贡献。

    推荐访问:首批 中国 学生 林仲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