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民俗意象的探析] 特穆拉莫里森

    时间:2019-04-22 03:29: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主题一直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以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为基础,致力于弘扬黑人民族文化。本文从民俗视角出发,通过民俗的途径探析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文化,旨在诠释其民俗意象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民俗意象;途径;黑人;建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她凭借《宠儿》、《爵士乐》和《天堂》“历史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三部作品的主题均描写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并通过真实的述说表现出它对非裔美国黑人现实生活的影响,充分地体现出托尼·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归属的认真思索。
      一 “历史三部曲”的民俗文化背景
      民俗起源于平凡的民众生活,它鲜活、流动并发展,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作为特殊的群体,非洲裔美国黑人生活在以白人主流文化为主的社会中,处于被压抑、排斥和同化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寻求它并用以诉说和确定自我。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黑人中富有责任感、民族感和未来感的作家,她立足于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这奠定了她小说独特的民俗文化背景。
      民俗一般指的是民间具有的风俗习惯,它在特定的地域、时代和民族中形成,是积累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普通百姓的长期历史生活中生成的、享受并得以不断传播、沿袭、继承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生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发展变异。民俗是一种群体文化,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被民众所认同,它规范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民俗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客观事物,承载了民族文化意识,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广泛性、区域性、传承性、发展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性,一个民族的重要属性能够通过民俗文化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并与其他民族连结成沟通的纽带。所以,民俗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具有规范生活的教化功能以及文化审美功能。托尼·莫里森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生命,深入到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递。
      民俗是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民俗保留了质朴的、没有被加工的语言,是保存最完美的民族语言,它们是现在语言的来源,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民俗表现了边缘民族最完美的话语,展现了民俗族群的文化的精神面貌,倾注了民族群体的情感,以此维系社会结构的和谐。美国是民族差异特别大的国家,由多种文化构成,经历了排斥、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作为特殊群体的经历曾令他们受尽各种不平等的待遇,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发言权曾被剥夺,自从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以后,非洲裔美国黑人拥有了发言权,这让非洲裔美国黑人作家能在以白人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中,保留自己的文化遗产,托尼·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她的作品主题以反映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为主,并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相融。托尼·莫里森为了证明美国黑人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民俗意识的述说作为她书写的途径,并成为她描写人物、构建故事、寄寓思想的空间,展示黑人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使她的作品达到了极其完美的境界。
      二 民俗中的蛇意象自我建构的审美
      在每个国度的民俗中,蛇意象的被动与能动的双重审美属性从开始产生到现在常被用,来作为丑陋邪恶、毒辣的象征,但也会用来象征善和美。在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中,她利用蛇意象说明白人强加于黑人的固执印象,并且也说明了黑人男人对黑人女人的压迫和伤害。在此基础上,作家又将蛇意象的范围进行了延伸,托尼·莫里森将蛇的生殖和脱皮再生能力与她所书写的黑人女性进行关联,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黑人女性形象,叙述了母亲身上特有的伟大力量,以此暗示民族的发展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
      1 蛇意象的民俗表现
      在中西方文化中,民俗中的蛇意象意义非常广泛并且复杂。蛇通常被喻为集毒、恶、丑为一身,而在很多场景中也被赋予善和美的象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蛇形象主要表现为毒、恶、丑。但在某些特殊背景下,它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正面的形象呈现在人眼前或被赋以某些另外的特征。如中国成语中的“打草惊蛇”、“牛鬼蛇神”,把蛇作为丑恶、恐怖的意象来表现。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国人将蛇有时也比喻为美好的象征,如蛇在民俗意象中象征着吉兆,中国古人将蛇象征为水神,把它看成是小龙,代表了民族的繁荣发展和领土的完整。在西方的民俗中,蛇用来代表的意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得到运用。如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美杜莎被雅典娜将头发变成一堆令人厌恶而恐惧的小蛇,以比喻丑恶的或可怕的事物,但同时它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繁殖力强的象征。希腊的一些神庙里供奉的大蛇,人死之后,亲人会在其墓前洒奶,希望亡者能变成蛇;即便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仍然相信生育出伟大人物的母亲都曾梦见过与龙蛇相交。
      托尼·莫里森借助蛇的民俗意象彰显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与其民族话语,因此蛇意象在“历史三部曲”中意义深远。在“历史三部曲”中,作家将蛇的民俗意象与她所塑造的黑人形象紧密相连,因为白人常把黑人比喻成蛇一样恶毒、狡猾、复仇。又如,在她的作品《宠儿》中曾多次提到蛇舞,作家用蛇舞来隐喻黑人的社会地位,蛇在文本中是白人作为娱乐、愉悦的工具,白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蛇舞,而热爱舞蹈的黑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寄居在白人的舞台上供他们玩赏。在保罗·D被关押的日子里,他们把干活当成是一种宣泄,他们砸碎的石块是他们心中的仇恨。《宠儿》中多次用重复语言描写了:“下雨了。蛇从短针松鹤铁杉松树上爬下来……下雨了。”在这里,它似乎是保罗·D的内心独白,下雨了,反抗的念头已经慢慢地爬上了他的心头。再如,在叙述“学校老师、一个侄子、一个猎奴者和一个警官”奉命去捉黑奴时的内心描写,他们认为黑人如同蛇一样狡猾,会像蛇一样蜷缩在任何如地板下、壁橱里、烟囱里、干草堆里、果酱罐里的地方。抓捕者还将黑人的命与蛇的命进行比较,黑人如一条蛇一样等同于动物,而死了的黑人甚至连蛇都不如:“不像一条蛇或一只熊,一个丧了命的黑奴可不能剥了皮换钱。”作家在此赤裸裸地比喻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在白人眼里,黑人的利用价值,即他们的生命一旦被完全榨干,他们的价值就没了,而没有了生命的蛇的皮还可以卖钱!在小说中,作者将白人眼中的黑人形象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白人们认为……每一张黑皮肤之下都是热带丛林沉睡的蛇,窥视着他们甜蜜的白人血液的红牙床。……它们隐蔽地生长着、蔓延着。”
      白人认为他们给了黑人生存的机会,但黑人却不知回报,是这片丛林中隐藏的最毒的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作家暗示了白人种下的丛林见证了他们的罪行,而蛇的爬出象征了一种反抗精神,这种作品的文字意义深远,令人深思。
      蛇意象在象征白人强加给黑人的固执印象时,也象征了黑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如在《天堂》中所描写的:
      “在大炉灶原先所在之处,小青蛇在阳光下酣睡……修道院只是具有破坏力而成为青蛇……的元凶呢?”
      在这里,大炉灶象征了最古老的鲁比镇,代表了黑人的顽固守旧派,而作品中的“小青蛇”暗喻了新生力量,女修道院则代表了这股强大的新生力量。顽固守旧派把试图改变鲁比镇古老传统的黑人看成毒蛇,并扬言如果有任何人试图忽视、改变、去掉或增加大炉灶,他会像打死蛇一样把头打掉。在这里,黑人之间变成了敌人,作家通过蛇意象指出了黑人身上背负的沉重,她提醒黑人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
      2 蛇意象与女性形象描写
      蛇具有非常旺盛的生殖能力和脱皮再生的能力,中国的一些民族以及中非的很多民族都有蛇崇拜,认为是蛇将生殖能力通过人传给农作物,从而获得丰收。蛇在西方又象征了权力,如《圣经》中摩西的权杖就是蛇变成的。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作家运用蛇生殖崇拜的意象,塑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她小说中的黑人是白人眼中蛇的化身,白人用蛇的可怕、狠毒、不值钱来形容黑人,而黑人女性处于白人和男性双重压迫下与蛇的联系更紧密。作家非常细密地关注了非裔美国女性群体,深刻表现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处境,将黑人女性形象所承受的不被人知道了解的心灵创伤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如《宠儿》中极为鲜明的赛丝、贝比的女性形象。赛丝敢于坚强不屈地抗争,她爱自己的孩子,具有果敢和强烈的自主意识。当她不甘心屈从虐待时,便在怀孕、没有受男人帮助的情境下,果断地逃出了“甜蜜之家”。作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女性对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男性权力的反叛与藐视。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成为黑奴,她果断地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为给孩子立墓碑,她宁可将身体出卖给男人。又如,赛丝的妈妈贝比,当赛丝带着满身的伤回到家时,她帮女儿擦洗,教女儿喂奶,冷静地带女儿走出阴影。每个周六下午,她召集大家到“林间空地”,让黑人道出自己的伤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作家通过《宠儿》的描写,叙说了黑人女性在奴隶制阴影下的非人生活,奴隶主无情地剥夺了她们的劳动力和生殖能力,她们所生的孩子也成为奴隶主的财产,会被奴隶主卖到其他地方继续成为奴隶,黑人女性不再是母亲,而只是纯粹的生殖工具。所以,赛丝宁开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让孩子成为奴隶,这种方式看似非常残忍,但却是一个母亲在万般无奈下对孩子的保护,它不仅维护了一个作母亲的权利和尊严,也无言地反抗了罪恶的奴隶制度。作家将奴隶制下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清晰透砌,痛斥了美国奴隶制给黑人女性身体、心理和文化上造成的莫大伤害。
      三 蓝色色彩的意象建构
      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蓝色象征着各种梦想,其意象也最为突出,蓝色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阶级意识,蓝色象征了黑人期望追求和平的梦想,并用其深刻的内涵影响着小说的结构。
      在“历史三部曲”的《爵士乐》中,乔和维奥莱特怀抱着梦想来到这个白人生活的大都市里,乔偏爱蓝色,他要买深蓝色的羊毛毯:“他想钻进蓝毯子下面抱住她。……他设想他们的身体会把那蓝色的东西拱成什么形状。”他们期望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解决温饱并立足的地方。蓝色代表了他们的希望,但蓝色同时也代表了忧郁。他们有着黑色的皮肤,而意识又受白色熏染,变成分裂的状态,他们在以白人为美的环境中破灭了梦想,夫妻俩的感情在生活的轨迹中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语言,一直处在死去姑娘的阴影中。
      20世纪初风靡美国的蓝调布鲁斯音乐源于非洲,是非裔美国人自己创造的音乐,它表达着黑人的内心体验和意识,是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莫里森借助布鲁斯音乐,谱写了耐人寻味的布鲁斯曲调。在《爵士乐》中,作家通过情杀事件进行重复组建,结合布鲁斯的蓝色音乐告诉了我们故事的原因:“一个姑娘被她的情人杀害,她甘冒生命危险来拖延时间保护情人,沉溺于凄美爱情所要求的牺牲。……弥漫着蓝调音乐所散发出的芬芳。”故事从题目到结构到语言再到主题,都体现出其强烈的蓝色黑人音乐特色,莫里森充分运用黑人音乐元素,将其融入到黑人文学,让人们体会到布鲁斯的忧伤、激情与魅力,并从中领悟到一种属于黑人的精神和活力,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四 小结
      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民俗意象与她所塑造的黑人形象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莫里森巧妙地利用了民俗意象为黑人文化争取了话语权,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为被扭曲的黑人形象争取了认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 赵建峡、李乐民:《中外民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4]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杜志卿:《国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译介述评》,《中国翻译》,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贺业明,男,1978—,黑龙江饶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探析 意象 民俗 托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