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师德师风 “师道”、“师德”的现代辩析

    时间:2019-04-15 03:2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些年来,教师行业受到非议。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通过对韩愈《师说》的解读,提出应该正名而清源,借鉴传统,舍“师德”而倡“师道”,全面提升教师内在的修养、规范教师外在的行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为当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德;师道;职业道德;师说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82-02
      近来,教师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范跑跑”、“杨不管”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充斥于媒体,“师德”成为关键词。据媒体调查显示,41.3%的人表示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报道或讨论,表示偶尔关注的则有48.1%。”[1]两项相加,师德问题在2008年引发了近九成公众的关注。该年,教育部颁行《新师德规范》,并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接着,各省市陆续启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试图通以此来对教师进行道德上的洗礼,净化教育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就“师德”这个概念来讲,仍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中国的传统中,却早已形成一个更加合适的概念——“师道”。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师德”建设,而不是“师道”建设?
      一、“德”还是“道”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涉及“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三个概念。教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一书应该算是这方面的权威教材。然而,笔者认为书中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却过于笼统。
      先看道德。该教材认为:“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换言之,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2]1
      对于职业道德,该教材认为:“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49可见,本书所谓的“道德”,其意义实际上是品德或品质。
      该书并没有定义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教材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结构模式[2]118。
      简单比对以上三个概念,就出现了逻辑与内容上的混乱。从“道德”和“职业道德”来看,都是指某种规范、观念、情操、品质。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则赫然包括“教师职业技能”。显然,不管是准则、规范,还是情操、品质等词汇都不包含技能的内容。即使教师职业道德中应该包含有技能的成分,按照本书的逻辑,也应该是教师对于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内在愿望,而不是技术本身。
      应该说,在现有的“道德”语境下,这种混乱是很难避免的。我们在职业道德中加入了职业技能这个内容,是对“德”“才”兼备的重视。实际上,人们汲汲致力于辩论“德”还是“才”究竟哪个对教师来说更重要,恰恰却忘了,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使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才能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缺少“德”,还是“才”,便根本不能称之为老师。就像“商人”是一个中性词,而“老师”却天然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倒不如重新审视“师道”这一传统概念。
      提到“师德”,都会想到韩愈《师说》,但是,韩愈感慨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过,“师道”这个思想并不是韩愈的创造发明,《礼记·学记》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并且,韩愈也不是最后一个提倡这种思想的人,宋人一直讲:“师道不立则天下无善人”。①这说明,师是道的传承者,尊师重道,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那么师道的内涵是什么呢?“道济天下之溺”①的韩愈曾在《原道》中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便分析了道与德的界限:达到仁义的方法与原则是道,不依靠外力而自觉遵守仁义的要求是德。由此,用韩愈的思想来解释“师道”和“师德”,应该是“做老师的方法与原则”和“自觉成为合格老师的思想品质”。显然,“师道”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也更符合人们对教师的全面期望。
      二、“师道”的内容
      孔子讲过,“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也正好可以用来解释韩愈所说的达到仁义的方法。用韩愈的说法,克己复礼便是达成仁的道。由此,为师者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相互促进,才能达到一个更加融通的境界,这便是师道。因此,师道便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内在的修养、外在的行为、融通的境界。
      1.内在的修养
      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了师者的内在修养,主要是“不耻相师”,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就是“爱学问”。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要求,把对学生的爱心看得更加重要。两者结合,老师最重要的内在修养就是:爱学生,爱学问。
      所谓爱学生,并不是说古代没有,只是缺少类似的表达。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思。随着人们个性和自由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学生们更愿意和老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也日渐失去传统的家长式权威。爱学生的表现也从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变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更乐于求知。但是,无论古今,对学生的衷心爱护都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内在素质和最根本的从教动力。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在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师者更需爱学问,大学尤其如此。据《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某高校前不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其比例竟高达74%。因此,该报评论:“很多教材甚至都可以在书名后面再加上历史二字,这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呢?”[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也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以此为学校之宗旨,端正诸学子读书之目的[4]。为此,自然要求老师,尤其是大学的老师能够时刻谨记爱学问、勤登攀,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活水引给学生,使学生“爱惜光阴,孜孜求学”[4]。   2.外在的行为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修养的表现,但两者并不一一对应,我们也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加强内心的修养,例如纪律和习惯都能够内化而成为一个人内在的素质。教师内在的修养——爱学生、爱学问,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则为,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及结果、探求更新更深的知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得体的待人接物。传统中“有教无类”、“博学慎思”、“学海无涯”、“业精于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可以作为教师外在行为不错的注脚。
      3.融通的境界
      所谓的境界,是内在与外在的融通,但绝对是1加1大于2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内心的修养和外在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达到了一种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便会表现为精神状态、气质以及荣誉感,关于这种状态,我们还可以用熟知的“风骨”、“气度”来表达。而用现代的词汇来讲就是专业素养和职业荣誉,是一个人自然流露而出的精神风貌以及内心对本身职业的理解、认同与热爱。
      人们不吝辞藻来形容教师的职业,“阳光下最灿烂的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灯塔”、“蜡烛”等等。但是,事实却是,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师道尊严”这样的字眼。韩愈的那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实中已经和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了。
      然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亦然,教师是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也必将伴随着文明的传承而贯穿古今。也许社会上的外在环境并不好,而这正是为师的责任所在。所以,为师者不能不促使自己通过努力,痛并快乐着,达成自我认同,感染学生。
      三、结论
      正名,是理清事务本源的基础。“师德”与“师道”的争论,也许从表面上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习惯性认为,“道德”二字联系起来,实际上却将“道”抛弃了,于是便有了“德”与“才”的争论。这种问题,并不仅仅限于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因为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加需要将德与才结合在一起。仅仅有一个“师德建设月”,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文所讲,我们对于师德的定义尚不清晰,因此便需要从德的层面去强调才能,同时又“德”“才”并用,将两者割裂,结果顾此失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道的传统,“道”与“德”一字之差,旨趣却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要照搬古代尊师的整套体系,鲁迅先生曾评价古之师道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5]我们要传承的“师道”,是其背后尊重知识、爱护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也是教师“传道”的责任感与求知精神,以及成为合格教师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竞等.2008成师德争议井喷年 三成网友认为老师无德[EB/OL].http://edu.省略/a/20081022/000009.htm,2008- 10-22.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国,赵杰昌.大学教材“不思进取”象牙塔内难获“真经”[N].工人日报,2011-9-29.
      [4]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5.

    推荐访问:师德 师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