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灵魂附体的真相【让人物写作“灵魂附体”】

    时间:2019-03-31 03:18: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历史事件的演进中,人物永远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当前很多人物新闻的写作偏重于教化、教育和政治功能,或者因为写作者生涩的采访,没有获取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导致行文空洞,人物写作流于平淡、甚至平庸。本文对出现人物写作空洞现象的成因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从如何凸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让被采访者真正“灵魂附体”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人物写作 采访 独特个性 刻画人物
      如果我们稍稍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新闻写作中真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那些关键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以及写作者对这些关键人物身上具有的鲜明个性精确的刻画。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次惨痛的悲剧中,记者发现众多救援者中有一个叫陈光标的人,他执着顽强的救人事迹和献身慈善的精神,通过媒体的深入挖掘采写,成为那段灰暗时间的一抹亮色,也使得他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家慈善的代表,被评为“中国首善”。事后,有媒体评价称,正是因为陈光标的身体力行,促进了中国富人阶层慈善的觉醒。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的重大事件中,一个叫王进喜的“铁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新中国成立不久,一位基层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故事感动着全国的人们……在历史事件的演进中,人物永远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寻找和刻画这些影响时代的人物,成为新闻写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人物?最直接的答案是,尽量让人物报道回到自身,挖掘他们身上独特的个性,然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被采访者“灵魂附体”,才能最终让人物在纸上真正“活”起来,达到深刻影响读者的传播效果。
      一、人物写作空洞的成因分析
      要想写好人物,我们首先要将自己换位成读者。每个人阅读的目的,都是希望从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但有时候往往读完一篇人物传记时感觉空洞无物,至为扫兴。分析这种失败的人物写作无非两种成因:要么采访不成功,要么写作功底欠火候,而采访失败则是人物写作平淡甚至平庸的关键所在。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记者过分在乎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不敢提问或者说不敢提出尖锐的问题,游走在实质性问题的边缘,最终无法获知真实的、新鲜的一手材料。导致这种谨小慎微的心理,是因为记者将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一个不对等的位置上,刻意让采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马斯洛在需求与恐惧文章中认为“一般来说,焦虑会抹杀好奇心与探索力,尤其是在极端焦虑的时候,二者更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只有在安全和毫无焦虑的情况下,求知之需才能最清楚地显露出来。”①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容易导致采访者和受访者双方心理形成一道沟壑,无法有效地交流沟通,注定采访者在后期的写作难有“干货”,硬“挤”出来的文章索然乏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采访者知识储备不够,提问时让被采访者感觉外行,被采访者回答起来兴味索然,内心因抵触而希望尽早结束尴尬的采访,空手而归成为必然。2009年,笔者在采访中国自主汽车代表企业——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的时候,他刚从南美洲出差10余天回到芜湖,时差未倒,极度疲惫。采访尚未开始,保健医生在办公室给他挂上了吊水,尹边打吊水边接受礼节性的访谈。然而,由于我们事前做了充分的研究,采访中宾主双方越聊越投缘,兴奋的尹同跃拉住记者的手来到电脑边:“快过来看看,这是我刚和南美乌拉圭总统合影,他将我搂在怀里照的呢。”采访非常成功,后期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自不必谈。
      第三,不善于调动被采访者的倾诉欲望,对话在涩滞中艰难进行。被采访者由于性格的原因,有开朗健谈的、有内向不善言辞的,但切记,既然能够成为被采访对象,他(她)的身上一定会有独特的东西存在,而且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存在倾诉欲,不善言辞只是表象,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挖掘,如何去点燃被采访对象内心的激情。
      笔者曾经委派一位记者到皖北去采访一位企业主,可是,记者照本宣科,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之后,就埋头苦记,根本不会用眼神等肢体语言和被采访者沟通。因为缺少互动,采访对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自说自话,情绪低落,到后来干脆就停住不说了。沉闷采访引发的负面情绪很快从被采访者那边反射回来了,幸亏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及时补场,才勉强结束了访谈,文章写出来晦涩难读理所当然。
      相反,在采访我省一位掌控数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董事长的时候,因为挑起了他的倾诉欲,成就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访谈。
      因为我们是杂志,如果在共同采访时将我们的问题抛出,必然会被报纸在时效性上抢了先机。故此,在集中访谈结束后,笔者要求企业家单独给我们半小时的时间,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简短的热身之后,迅速提出了十分尖锐的问题:“家族企业中,我们听说你决策时喜欢‘独断专行’,到底是你董事长说了算还是企业制度说了算?”、“距离60岁只剩不到三年,退休之后将权杖交给子女还是交给职业经理人?”、“为何不顾国家计划生育,拥有4个儿女?”这些问题彻底引爆了企业家的兴奋点,他开始敞开心扉,谈他从改革开放的1979年开始踏入商海,30年来见证了中国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起起落落,谈他在这个时代中的悲欢离合,苦乐荣光,回答问题时脸都涨红了,手在空中大幅度地挥舞……。
      最终采访超出2小时,企业家还意犹未尽。旁边观察者事后说,如果将采访过程拍下来,无需剪辑就是一场精彩的央视对话栏目,也许言过其实,但却真真切切将需要挖掘的素材都弄到了手中。
      二、如何让被采访者“灵魂附体”?
      第一,抓住问题核心,紧追不舍,层层紧逼,直至达到预期目的。“电视女王”埃默森曾说过:“这世界上没有鲁莽的提问”,其实,保持辛辣的提问和公正的报道,往往会对丰富人物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约翰逊总统,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就明确告知,记者不允许提问越战,否则就会被轰出去。生前为自己碑文撰写“他粗鲁,但公正”的已故美国记者华莱士,当时“以一个男人的姿态”走到约翰逊面前逼问:“越战强暴了你,总统先生,然后,你强暴了整个美国。你该谈谈这个事情!”②他并不因约翰逊领导“伟大社会运动”(尤其是民权和公共医疗)而避重就轻。

    推荐访问:附体 灵魂 写作 人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