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教学节奏与“小块分割”控制的理论基础①]授课中要如何控制教学节奏

    时间:2019-03-30 03:28: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为寻求提高针对低素质生源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阐释教学节奏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利用生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明确了“小块分割”涵义,说明了“小块分割”控制教学节奏的科学性。在“小块分割”理念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术语与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灵活穿插、讲授与自学活动的交替安排、教学内容疏与密的合理配置,具有起到调节、控制课堂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小块分割 教学节奏 心理学 教学语言 教学效果 穿插 交替 疏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7-01
      1 课堂教学节奏的概念
      1.1 教学节奏内涵
      事物运动时所表现出一定的强弱、高低、长短、有规律之变化属性,即称其节奏。课堂教学作为诸多教学活动之中重要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运动亦表现出其特有的规律与节奏。
      根据课堂节奏的内涵,可解释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穿插、交替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的服务于教学的活动。
      1.2 教学节奏的外延
      (1)内容节奏。
      (2)结构节奏。
      (3)语言节奏。
      (4)信息载体节奏。
      (5)情绪节奏。
      1.3 教学节奏的分类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4)教师语言。
      (5)教学手段。
      (6)教学情绪。
      (7)教学媒体。
      2 课堂教学节奏的产生
      教学实践中,课堂节奏的产生来自于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教授”活动;另一个是学生接受知识、模仿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而“教授”活动节奏首先受制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有关行为;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记忆力、学习动机、注意规律。所以,教学节奏的发生和起源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相关心理活动节律(自然、而先天的);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主体提供的一种教学客观环境的存在。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对这种自然节律加以自觉、主动、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从而产生了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穿插、交替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的应用于、服务于教学的活动—课堂节奏(人为、而后天的);相比于前者,这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主观教学作为。
      3 “小块分割”的涵义
      为调节、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在一个自然教学单元内(一节课),某种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不宜一贯到底、过于单一、使用时间过长。应采用“小块分割”处理,即对一个自然教学单元内使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给予“经常性”地“分割”,使之变化。比如准确严谨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灵活运用;教学内容上的疏密相间;学生注意力的低昂起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换;教学强度的强弱交替、教学活动方式的穿插变化等。
      4 “小块分割”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1)课堂教学节奏的生理学基础。
      学习过程在大脑皮层中发生,大脑皮层中所产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关联,互相移行着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当某一神经中枢兴奋时,其它神经中枢就处于抑制休息状态,当某一神经中枢长时间兴奋即工作时,大脑对原先单一、单调、冗长的信息加工能力就会低下,继而出现保护性抑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对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给予变则处于抑制状态的其它神经中枢就会被唤醒,进入兴奋状态,原来接近疲劳抑制的大脑皮层区域进入休息状态,如此周而复始,大脑皮层不同的神经中枢轮流工作和休息,使得学习进程得以良性维持与继续。
      (2)“小块分割”的心理学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规律,对“学习”活动节奏影响最直接的首先是“注意规律”:学习过程中,注意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表现;所谓的有意注意就是在心理活动中,外界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引起了定向反射,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于外界事物从而形成准确、清晰的反映,注意目的自觉、主动。有意注意的维持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质,它需要大脑皮层某一固定区域在较长时间内处以兴奋状态,使有关神经递质及能量大量消耗,因此,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使得有关神经递质和能量容易发生“消耗殆尽”,引起大脑皮层某固定区域的疲劳。
      无意注意的关注对象一般不确定,因而关注无预定目的,一般仅与被关注对象的新异性、刺激强度有关,在大脑皮层中难以形成固定的优势兴奋中心,所以不容易发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因此,一般不需要意志力的维持。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注意规律,轮流、交替、穿插使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课堂节奏控制的心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修订版,2001.
      [2] 皮连生,王小明,庞维国,等.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阮迪云.神经生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4] 朱大年.生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5] 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郑日昌,伍新春.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刘重庆,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定位与教材建筑[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
      [8] 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小块 分割 理论基础 节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