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论文_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时间:2019-02-11 03:1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体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一方面倡导用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一、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能让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走上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情境。
      比如在教学“不进位加法”时,考虑到我校学生大部分是乘坐校车上学,教材中关于两个班级合乘一辆车的情境图特别贴和孩子的生活,于是我就充分利用了教材:
      师:今天学校要组织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我们来看学校先安排了哪几个班去参观(课件出示第8页的主题图,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校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先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课件出示,想好后小组交流再汇报)
      学习例1:在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6+30。“怎样算36+30呢?”……
      在上述片断中,我将数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每天要乘坐的校车。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横生,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个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兴趣大增。学生仿佛置身情境中,兴趣高涨,通过观察、估算,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列出算式,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应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习得新知的过程生活化,促进理解,有效学习。
      生活化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内容。“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学生习得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教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知识与生活、活动的结合,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以便让学生在亲切、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新知。
      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利用平时学生课前背的古诗为教学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师:“同学们会背《画》这首古诗吗?一起来背背看。”
      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课件出示)
      师:“如果去掉标题和标点符号,你能告诉我这首古诗共有几个字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马上进行了计算。
      生:“有2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横着看一行有5个字,有4行,5+5+5+5=20。”
      生2:“4+4+4+4+4=20。”
      生3:“四五二十。”
      师:“这是一句乘法口诀啊!”
      板书:乘法。
      师:“你能说出算式吗?”
      生:“4×5=20。”
      师:“同一首古诗的字数既能用加法来表示,又能用乘法表示,看来加法和乘法是一对好朋友!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着师生共同探究乘法的意义)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学生会积极、愉悦、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比以往教学时根据那些“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的例题进行讲解要强得多,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伴随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便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知,更有效地学习。
      三、巩固练习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服务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感受生活数学。
      如:在教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后,我特地组织了一次小小拍卖会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当一回顾客和售货员,向同伴推销自己的商品,以及用合理的价格买回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在活动之前先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首先让学生每人带1―5样物品(都是一些看过的儿童读物,旧的文具、玩具,或者是学生的书画作品、手工作品等),每人带5元钱,分别有各种不同面值的零钱。再请家长配合,事先指导孩子给物品定价,制作价格标签。(用小数表示,如1.20元)物品单价尽量不要超过3元。并教育学生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钱物。那节课还没开始,学生就兴趣高涨,兴奋不已,没想到这样一节数学课能对他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课堂中学生的快乐与激动让我欣喜不已。
      这次练习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有着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参加的空间,能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同时起到比做习题更好的练习效果,巩固新知。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又重新回归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从身边的素材走进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搜集素材,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材,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推荐访问:生活 中去 中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