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9-01-18 03:2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是动员和组织 青年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的新途径,开展好此项活动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85-03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 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规划性 不强、活动项目单一、活动层次有待提高、引导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如何依托大学生志愿 者活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略陈管见。
      
      一、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特征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虽然在世界各地名称有所不同,但所指对象和任务大体 相当。在西方国家,志愿者是指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而努 力的人们。在中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其定义为在不为任 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在中国大陆,中 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 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 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自愿性。即是志愿者自愿选择的行为,非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是志 愿服务区别于 其他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志愿服务与一般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的标志。虽 然世界上很多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自愿参 与的。自愿性能够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唱“主角”,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2�无偿性。即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志愿者也是有利益的,这种利益 也并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精神上的利益。一位资深的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 析美国人积 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人热心志愿服 务事业,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的一种愿望的满足,并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
      3�全面性。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志愿服务在地域、空间上是无界的,目前 已遍布世界 各个国家;二是志愿服务的领域的广泛性,既涉及助老扶残、扶贫济困、环境保护,也涉及 社区服务、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事务;三是志愿服务的 形式的多样性,既包括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包括公益性及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等; 四是志愿者来源多元化,志愿者的队伍虽然多为年轻人,但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 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解放军指战员等,同时具有完成服务内容的必要技能和水平,以 达到被服务者满意为目的。
      4�社会性。志愿服务并非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 空间和特定 的人群当中进行的他助或互助,因而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公共福利和社 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社会价值的标准。另外,志愿者自身也具 有社会性,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他们可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 生活、感悟生活,在志愿服务中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形式及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1994年,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志愿服务活动在包括高校在内 的各行各业蓬勃开展。以襄樊学院为例,目前,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已经占到在校生总数的65% ,基本上每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济困活动。为老、孤、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是高校大 学生志愿者行动长期性的基本项目。以襄樊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者与襄樊市襄城区福利院 、襄樊盲聋哑学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学生还长期为襄 樊地区下岗职工及其他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义务家教;每年开展新生军训服装募捐及毕业生学 习用具募捐活动;开展为重大疾患同学专项募捐活动等。
      2�公益服务活动。如襄樊学院学生社团环保协会,常年开展废旧电池及 废旧物品回收、自然环保宣传等活动;艾滋病宣传服务协会常年开展防治艾滋病系列宣传活 动等等。
      3�社区共建活动。如我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先后与襄樊市隆中居委会、 昭明台办事处等5个社区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与其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的关系。学生充分 发 挥自己专业优势,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物理系的大学生志 愿 者为社区居民义务修理小型家用电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体育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务按 摩、保健康复知识的宣传活动;政法系的大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等。这些志愿服务对 于和谐社区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支教支边活动。从2002年以来,我院共有150多名志愿者先后奔赴贵州 、湖南湘西、鄂西等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5�专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从2001年至今,每年一度的诸葛亮文化节在 襄樊召开 ,期间我院外国语学院多名青年志愿者利用专业优势,为会议提供翻译、接待、会务组织等 服务,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我院重大活动如校庆、每年迎接新生等活动中,也都活跃 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包 括常规活动,也包括专项活动,还包括自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实 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新时期动员和凝聚青年学生的有效方式 ,是志愿者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了解 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也是在社会大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砥砺品格、 锻炼成长的过程,为大学生 的道德教育和个人全面成长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渠道。
      其二,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精神的基本内 容是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传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借鉴了人 类文明的先进成果,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与核心内容的要求,与 建立和 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求相一致。与传统的“学雷锋活动”相比较,志愿 服务更加体现了自愿性、非政府性等特点,反映了人类社会普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更加适应 时代特点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契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容易转化为大学生的道 德实践。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 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样 一种文明的传递过程,既是全社会高尚道德情操不断传递、发扬光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有效自我教育、实现自身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
      其三,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公民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参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所谓公民精神,就是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回报和贡献 社会的理念。按照契约理论,国家、社会是由每个单个的人、不同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个 人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在享用国家、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对国家、社会的正 常运转、协调运行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整个社会和谐。社会的现代化是多 维的现代化,其中,公民精神的培育是社会现代化最基础也是最富有原动力的因素。因此, 公民精神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志 愿服务所体现的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 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现代 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 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的重视,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公民精神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 效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 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 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士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当前,我国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和环境问题,许多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政府本身的能力,必须采取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型政 府、规范市场和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等综合手段来解决。从根本上说,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 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善治环境,即治理主体由过去单纯的政府变成为由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组 织的公民自主契约并存;治理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制变为重视法制、德治和社会公民自愿 的合作相互补充。具体来说,就是要借鉴志愿服务的经验。这是因为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社会需求是志愿服务生存的基础,是将社会需要中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内 容的一种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是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庄重 承诺,体现了服务他人、锻炼自我、促进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为政府职能转 变提供了经验,并为政府职能转变铺平了道路。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志愿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根据抽样调查,14.7%的志愿 者反映在从事 志愿服务活动中曾经受到精神伤害,这些伤害主要表现在: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 还很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不能理解;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劳动和价值等。实践中我们 还看到,校内外普遍存在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明确的问题,经常出现将志愿服务组织 临时“拉差”的情况,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许多志愿活动成为一种组织行为 而不是自愿参与行为。
      2�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 服务对象、服 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尚不完善。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具体 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完全依赖共青 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因而会大打折扣。法律 保障机制 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律地位不明。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 范围和形式、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 许多问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 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 的积极性。三是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是不可能进行物 质激励的,所以精神激励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不但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 ,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难实现。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化活动,光凭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以机制建设来保障志愿精神在社会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首先,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 人数总量很多 ,但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其次,由于受到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 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不够,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再次,有的志愿服务流于 形式,为了名利、宣传等而参加活动,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来的善意帮助最后 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等等。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社会观念转变,积极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高 校来说,要特别注 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因 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应该制度化,就是使其具有 规范特征,使 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某种程度的规则可循,这些规则基本上完 全是为了更有效地安排、协调和实施服务,而不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 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志愿者服务向 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登记制度。通过发放统一的注册登记证, 进行统一管理;要对志愿者服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此外,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 度。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3)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和落实物质保障机制 。志愿活动是 大学生本着志愿、奉献精神参加的公益活动,是一项非盈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 地发展,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证。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保障机制。推进志 愿服务立法是保障志愿服务各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
      (4)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激励作用是重要的。虽然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并未期望被表彰,但是要弘扬志愿精神一定需 要表彰,这种表彰是对志愿服务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的号召和呼唤。也可以这么说,在一个 志愿精神不太丰富、志愿服务并不普遍、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并不十分“纯粹”的情况下, 大力表彰志愿服务典型对唤起社会良知、促进人们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张家恩〕

    推荐访问: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加 组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