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_高校公共课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原则

    时间:2019-01-13 03:17: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挫折中奋起、从屈辱中站起、从贫弱中富起的宏伟史诗,是血泪史、屈辱史,也是奋斗史、胜利史。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不同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更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时间上的晚近性,二是内容上的活态性,三是语境上的亲和性。这些个性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好《中国近现代史》应该遵循属于它自己的教学原则。
      
      一、“历史意识”和
      “历史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既是历时性又是共时性的大系统,整个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全部成果都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应该说是历史教学的宗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学习历史,掌握历史。对于民族来讲,一个不懂得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来讲,历史知识在整个人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熟悉历史知识是整个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终身的眼目。洛克认为历史是“持重与公民知识的主宰”。看重历史的人,未必能得到历史的赐福;蔑视历史的人,肯定会受到历史的嘲弄。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他是中国共产党内真正揭示“历史知识”重要性的第一人,革命时期,毛泽东把是否具有历史知识,提高到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他认为,加强对全党的历史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
      怎样让大学生学好历史,掌握好历史,关键是要进行“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历史意识”包含在社会意识中,是了解过去、正视现实、把握未来的一种观念活动,缺乏“历史意识”容易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大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任何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精神和传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提高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使大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本国的国情和国策。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中国近现代史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等道德形象的材料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
      高校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历史学科尤其要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大学生“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历史思维”是完全可行的,“历史思维”的培养应该遵循现实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批判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的致思取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价值性原则就是要求大学生有自觉的价值立场和思想立场,站在历史的高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开放性原则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的培养。批判性原则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才能不断深化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的理解,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才能确保价值性原则不会僵化为独断论或极端化为盲目的激进主义。因此,大学生要用历史思维方式看待世界、思考人生,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超越,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用“历史思维”培养正确的“历史意识”,用“历史意识”不断锤炼自己的“历史思维”。
      
      二、情感体验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知识虽然是过去的“静止”的故事,但是,历史教学却是具有生命力的运动过程。它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教学艺术和实践教学向学生展示“静止”故事的起承转合,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运动的伟大力量,从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社会,正确树立“三观”和自觉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近现代史的个性特点,满足了情感体验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条件。一是时间上的晚近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百多年的时空离我们太近了,大学生并不感到遥远而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灵共振。二是内容上的活态性。许多健在的世纪老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者,许多博物馆、红色旅游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生动叙述这段历史的物质载体。通过人物采访、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大学生触景生情,促使感性具体向理性抽象再向理性具体的迅速转化。三是语境上的亲和性。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字表述不同于古代史,朴素、流畅的文字,鲜活生动的情节构成了语境的亲和性,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个性特点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离不开师生互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知识、情感、思想的交流与对话,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联想、补充、质疑、探究,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历史、现实、未来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通道,并通过这个通道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大学生理解历史,感悟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处于青春时代的大学生们历史使命感的萌动。
      除了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历史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的互补和印证,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转化为对国家和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反思和现实情况的真切关注以及他们对自身的前途和国家与民族命运联系的认真思考,这是由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虽然摆脱了少年时期的依赖,但“三观”却没有完全确立,因而,历史上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加强情感体验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找准历史知识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体验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报告会、主题活动、实践社团等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掌握国情、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三、培养“大历史”教育观的原则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他们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等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时代促使大学生们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确立和增强,但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主体,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历史教育不能漠视大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客观需求,因而在历史教育中遵循“大历史”教育观的原则是必然的。
      所谓“大历史”教育观,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把社会历史观和自然历史观统一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搞》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由于历史记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历史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就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各门科学的发展史如数学史和物理史等本身就是历史科学的分支。因此,唯物史观是“大历史”教育观的哲学基础,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体化是科学根据,“以人为本”是基本原则。
      “大历史”教育观认为:历史不是人类社会所独有,而是自然、社会皆有,是事物在时间流中演变的行程,人是自然界的产儿,人类从自然秩序中相对独立出来,创造出超越自然秩序的社会秩序的一切成果,人便成了万物之灵。
      “大历史”教育观关注的是人,人虽然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培养“大历史”教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全面关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用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着眼于现实实践的理性思考和合理批判并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培养“大历史”教育观的最佳切入点,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为起点,由近及远、由国内史到世界史、由历史学科到其他学科的全面推进、扩展和整合,把历史分析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和各种制度,争做“智本家”;努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争做“启明星”;积极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争做“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报国为民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中国 公共课 原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