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谈谈篮球防守技术 篮球死亡缠绕技巧

    时间:2019-01-10 03:2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篮球场上,想要成为最后的赢家,犀利的进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没有固若金汤的防守,在整体比分优势上也会逊色很多。防守是获得进攻机会的开始,很多时候得分是在攻守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的,有进攻没防守等于浪费了一次进攻,耗费了时间而没有获得优势。因此,对现代篮球运动中防守技术、战术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与探析,对篮球训练与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对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篮球运动 防守技术 攻击性 竞赛性
      一、现代篮球运动防守特征
      在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进程中,防守的作用与表现日益突出。它不再仅仅是单纯地防住对手和等待对手出现错误,而是向着更具主动性、攻击性的方向发展,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性
      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及心理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规则的不断完善,现代篮球防守更注重对对手的控制,无论是技术的运用还是战术的实施,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攻击性。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之一是攻守对抗的凶悍拼斗性日趋激烈,随着进攻的迅猛发展,必然刺激防守更凶狠,普遍把运动员强悍作风反映在整体与个体防守拼斗上。而其技术反映则表现在贴身防守上,就是防守队员主动贴近对方与对方产生身体接触,并用身体的暗力施加于对方身上,用推、挤、压、靠等动作达到将对手推出有效进攻区域,堵截进攻队员向篮下突破,封盖对方投篮,破坏对方有效传球等的一种极其强悍而有效的防守手段。利用身体接触的“黏滞力”影响进攻队员的动作,达到阻止或限制进攻队员的进攻威胁。往往利用脚步动作抢先占据有利位置堵住进攻队员的突破线路,利用腿、臀和胸、背主动卡、堵进攻队员向篮下突破的路线,迫使进攻队员停止运球或减缓向篮下突破的速度;或主动利用身体接触将进攻队员挡在远离篮的位置,不让其轻易运球到篮下进攻。
      在战术运用中表现为,防守以球为主,人球兼顾,防守距离缩小,身体接触增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主动进行逼迫式防守;利用场角边线的夹击增多,给进攻以最大的攻击性,使其不能轻易接到球、不能随意传球、不能自由投篮,很难组织起有效的进攻。这种防守因为接近进攻者,所以极易形成抢断、封盖和转身挡抢篮板球,以及增加进攻者的失误次数,造成进攻者的心理压力,在精神上压倒对方。
      2.协防性
      协防性就是防守不再是五名单个的人在防守,而是作为一个集体,在补防、协防中多人协作。协防防守是全队防守最集中的体现,运动员之间补防、协防等活动既能反映运动员的战术意识,防守技术及机敏、果断等心理品质,又能充分体现防守战术的集体性、机动性。尤其是中锋队员地处本方球篮的腹地,是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对集体防守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篮球进攻战术向着个人机动进攻和两三人简练的局部配合方向发展,导致篮球的防守战术越来越多地靠全队的协防防守来完成,防守战术的综合多变就是协防性防守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它是建立在全队队员之间积极协防、协同配合基础上的。防守区域之间、防守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牵一发而动全局,表现出高度的集体性。
      3.多变性
      防守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根据不同的对手、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场上情况,加以变化。这就要求技战术熟练,运用能力强,表现为防守形式变化多端,各种防守形式组合变化多,如人盯人防守、区域紧逼防守和联防防守,联防又有一三一、二三、一二二和对位联防等形式;投中篮后的全场紧逼和联防或盯人的混合防守,各种联防形式的应用,表现在区域上是全场、3/4场和半场防守等的变化运用。
      篮球比赛瞬息万变,多变的防守战术可以引起对手更多的不适应反应。主动而有策略的变化防守战术,使其出现错误而陷入被动。盯人和联防的相互渗透融合,防守区域的伸缩变化,一次防守回合中变化几种防守形式,都体现了它的综合多变性的特点。
      二、怎样做好篮球防守
      防守对手是指防守队员积极阻挠和破坏对手的进攻,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目的的一种个人防守的动作方法。防守对手包括防守无球队员和防守有球队员两种。
      1.防守无球队员
      防守无球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干扰和防止对手在有效的攻击区内接球,尽力使对手处于不利的位置,并伺机抢断对方的传球。
      (1)防守位置: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对手、球篮和球所处的位置距离,以及对手的身高、速度、进攻特点和自身防守能力来决定。一般情况下,防守队员应站在对手与球篮之间偏向有球一侧的位置上。与对手的距离应根据对手离球的距离而定,对手离球近则近,对手离球远则远。对手离球近又在篮下,要贴近对手并采用绕前防守。
      (2)防守姿势:当对手离球近时,常采用面向对手侧向球的斜前站立姿势,离球近的脚在前,屈膝降重心,前脚同侧手臂伸出干扰对手传接球,另一手臂侧身,维持身体平衡。当对手离球远时,常采用侧向对手面向球的站立姿势,靠近对手的脚在前,重心落在两手之间,两臂伸于体侧,密切观察球、人动向。
      (3)防守动作:防守队员要根据对手和球的移动,合理的运用上步、撤步、滑步、交叉步、跑等脚步动作,并配合身体动作,积极抢占有利防守位置,保持正确防守姿势,及时堵截对手的移动路线,干扰和抢断传向对手的球。
      (4)断球:截获对方传接球的方法。在防守无球队员时,应随时准备截获传向对手或穿越自己防守区域的来球。
      ①横断球:是从接球队员侧面跃出断球的动作,一般外围防守队员运用较多。断球时,在正确判断来球方向、落点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利用单脚或双脚短促有力的蹬地,突然使身体侧向跃出,并充分伸展,两手截球。
      ②纵断球:是从接球队员后面跃出断球的动作,一般在防守内线队员时候运用较多。当防守队员处于对手后侧方进行防守时,跃出方向的同侧脚侧跨半步,另一只脚绕跨到对手的前面,然后蹬地,使身体跃出,两臂迎着来球方向伸出,双手截球。
      总之,在防无球队员时,要随时抢占“人球兼顾”的有利位置,做到“近球紧、远球松、内紧外松、松紧结合”,控制对手的行动。
      2.防守有球队员
      防守的主要任务是尽力干扰和破坏其投篮,堵截其运球、突破,封锁其进攻传球。
      (1)防守位置:当对手接球的同时,防守者还必须迅速抢占对手与球篮的有利位置。与对手的距离,一般是对手离篮远则离对手远些,对手离篮近则离对手近些,并根据对手的特点(善投、善突)、战术的需要有所偏重。
      (2)防守动作:由于持球者得特点和与篮之间的距离不同,防守时动作也不同。
      ①平步防守:指防守时两脚平行站立的防守姿势,两臂侧伸和挥摆。这种姿势防守面积大,便于左右滑动,适合与贴身防守运球、突破。在对手运球停止时,封堵传球、投篮及进行夹击配合时均可运用。防守内线队员时也常采用。
      ②斜步防守:指防守时两脚前后站立。前脚同侧手臂向前上方伸出,另一手臂侧伸,这种防守姿势便于前后移动,适合于对离篮较近而又刚接到球的持球队员进行防守,便于防投、防突、干扰传球。
      (3)抢球:指从进攻队员手中夺取球的方法。比赛中,比赛中当持球队员思想松懈或没保护好球而使球暴露比较明显时,临近的防守队员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以快速、敏捷、有力的行动,果断地把球抢过来。抢球的有利时机:当对方刚接到球时;当对方持球转身时;当对方抢获篮板球下落时;当持球队员只注意摆脱防守他的队员,而忽略其他防守队员时,均可进行抢球。
      总之,防守要有攻击性。以球为主,球、人、区兼顾。现代篮球比赛的防守是非常积极的,防守不再是被动地跟着防,已变成主动控制进攻的打法,即以球为主,球、人、区兼顾,即不但要盯住人,而且要盯住球,更要根据球的位置情况去盯人。具体来说,将球场以纵轴线为界分成强、弱两侧,无球一侧为弱侧。场上每个防守队员无论处在哪一侧,都必须随时看着球,根据球和防守对手所处的位置,以确定和调整自己的位置。我们既要以球为主盯住自己防守的人,又要控制区域,加强协同防守。
      三、结论
      要提高防守的攻击性,扩大防守的控制范围,提高移动速度,充分运用手臂动作,提高抢断和封盖能力,同时防守的协同意识和判断能力也要提高。当然,除了实际操作外,我们不能忘记另一样很重要的东西――理论。例如,目前国际上篮球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不仅教练员重视研究篮球规则,运动员也学习研究规则。每当篮球规则有新的变动时,他们都认真研究,力求找到规则变化后对篮球技术、战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出哪些防守技术是合法的、规范的,哪些技术是需要改进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利用的。研究规则使防守技术动作规范到与规则的精神一致,是现代篮球防守技术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对篮球运动的本质――强对抗的探讨.中国体育科技,1994,(6).
      [2]篮球竞赛规则.1998―2002.中国篮球协会审定.
      [3]篮球训练理论、方法集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4]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防守 谈谈 篮球 技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