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论《伊豆的舞女》的唯美情愫]唯美的句子说说心情

    时间:2019-01-05 03:23: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的《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创作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优美的真实相结合,通过情景交融之美、物哀之美、女性阴柔之美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和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关键词: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唯美情愫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化的功臣。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8年,川端康成以《古都》、《雪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的作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东方文学界获此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的作品既继承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又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技巧,以“幽玄”、“物哀”、“玄寂”精神为基调,将人物丰富的情感与美丽的景物描写相融合,表现出唯美的境界。《伊豆的舞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优美的真实相结合,通过情景交融之美、物哀之美、女性阴柔之美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和悲哀美的抒情世界,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1]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1918年,川端康成第一次去伊豆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不仅享受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而且与舞女邂逅,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恋之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在《汤岛的回忆》中说:“我去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2]此后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千代》,其中之一舞女的形象就是熏子形象的雏型。因此,《伊豆的舞女》可以说是从《千代》到1926年小说的问世,前后经过了八年的酝酿、构思提炼而成的,是一部藉蕴了虚无、哀伤、空灵之美的作品。
      一、情景交融之美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最初来源于对自然美得感悟。可以说,自然美是日本文化的基石,是日本文化形态之美的原型。日本人对自然景物,尤其是四季变化有着独有的纤细之情,这也是日本人自然观的基本特性。因此,作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的日本古典文学,其特征之一就是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景生情,表现作者自身的情感。譬如,在日本和歌中出现的“季题”就是其典型。所谓“季题”就是指在和歌中出现的以表现季节感为主旨的诗句。正如我国学者叶渭渠、唐月梅所说:“季题的意识起源于季节感。没有对四季时令的自然景物的感觉乃至感情,就不会产生季题的意识。”[3]由此可见,体现和注重情景交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特征之一。对深受其熏陶的川端康成来说,其文学创作也必具有此特点。在《伊豆的舞女》中,作者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一开头就是“骤雨白亮亮地罩在茂密的杉林上,以迅猛之势从山脚下向我追赶过来”,仿佛连雨点也在催促着“我”去追赶舞女,小小的雨点把“我”和舞女相连,表现出“我”急切想见到舞女的心情。在小说中,夜雨听鼓声一段更加优美、动人。“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浑浊,成为黄汤了。水声变得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出演了吧。我心里这么想,可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一次去浴池洗澡。……鼓声停了,我又不能忍受了。我沉醉在雨声中。……”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细微的片段,以雨声为背景,渲染出“我”对熏子的朦胧、缠绵之情。雨声、鼓声、喧嚣声共同作用于“我”的耳朵,使“我”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担惊受怕中度过了一个令“我”无法忘记的夜晚。可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我”和舞女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晶莹剔透的雨水正如“我”与舞女之间纯洁无暇的友情。作者借助雨水,向读者充分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形象。雨在作品中成为抒情的象征,也成为作者抒情的媒介。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我”放置在一个这样的情景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小说中描写的一系列的自然风光:连绵的群山、多情的小鸟、茂密的森林、碧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袅袅的炊烟……让读者在深切地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作者清新淡雅的哀愁。作者将自然美与个人情感有机结合,构筑了一种清幽淡雅的美学意蕴。
      二、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和美学的重要理念,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认为“物哀”就是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流露于内心真实的感情体验。“观古歌、物语、爱花赏月之心笃实,且触景生情,知物感怀,与今日有天壤之别。今人虽观花识趣,见月伤情,然再无那般刻骨铭心,销魂惊魄”。[4]本居宣长认为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所表现出来时真情是一种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如意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境。换而言之,在本居看来,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短暂所引起的悲哀情绪是物哀的核心,其基石是真情与实感。对深受日本传统文化侵染的川端康成来说,其《伊豆的舞女》更是将物哀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1.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情怀。小说开篇这样写道:“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前文说过,雨是小说的重要意象。“我”正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邂逅了一群四处流浪的艺人。大雨的来袭,为“我”与熏子的相见埋下伏笔。与此同时,“我们”的相见也必然如滂沱的大雨,来得快,也去得快。人物的各自情感就如同淅淅沥沥的雨水,轻快中带有一份厚重,喜悦中带有一份悲凉。“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随着环境描写的变化,“我们”的行程开始了新的篇章。“我”和熏子的关系就好像那道雨后射出的亮光。虽然亮光会稍纵即逝,但无论如何,亮光的拥有也必定会在彼此的内心中留下了一段刻骨的记忆。
      2.通过刻画人物的真情实感来表现物哀精神。川端康成善于将人物的外部特征描写与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相结合,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小说对“我”作了这样一番刻画:“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我独自旅行到伊豆来,已经是第四天了。……那舞女看见我倥立在那儿,立刻让出自己的座垫,把它翻个身摆在旁边。啊……谢,这句话已经到了嘴边却没有说出口来。我就这样和舞女面对面地靠近在一起,慌忙从衣袖里取出了香烟。舞女把摆在她同伙女人面前的烟灰缸拉过来,放在我的近边。我还是没有开口。”三言两语,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刻画出“我”木讷、真诚的内向性格。接着,作者对熏子这样写道:“那舞女看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发髻,那发式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上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她就像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清纯、秀丽,却又略显稚嫩、保守。随着,小说情节的深入发展,“我”和熏子内心世界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舞女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我”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我”时而为之喜悦,时而为之忧伤;时而为之欢乐,时而为之焦虑。然而,这一切的情感变化都不是在激烈的言语和行动中进行。相反,这一切都发生在纤细、平和、轻柔的言行举止之间。这样的描写,不仅完全符合彼此的性格,而且有利于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真情实感来表现物哀精神。与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的艺人熏子相比,“我”是一个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的学生。“我们”虽然身份不同,但能够相互交流。第一次出外旅行的“我”就得到了舞女一行的平等对待,听到了舞女的赞扬,自然激起了心中感情的波澜,彼此建立了真挚的情感。
      “我”与舞女之间若隐若现、朦胧暧昧的情感中交织着淡淡的哀愁。在小说的结尾:“快到船码头的时候,舞女蹲在海滨的身影扑进我的心头。在我们走近她身边以前,她一直在发愣,沉默地垂着头。她还是昨夜的化妆,愈加动了我的感情,眼角上的胭脂使她那像是生气的脸上显了一股幼稚的严峻神情。荣吉说:‘别的人来了吗?’舞女摇摇头,‘她们还都在睡觉吗?’舞女点点头。”“我”与舞女邂逅的全过程有的只是无言的感情和心灵的交流,即使在离别之际,也只能用默默无语来表达情感。川端借无声地表现真情,进一步表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抒情美,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三、女性阴柔之美
      如果说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精神是物哀,那么最能表现这种精神的就是女性的阴柔。崇尚东方古典美的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充斥着舞女、艺妓等形象。而这些女性有一个共性,这便是阴柔。《伊豆的舞女》中熏子就是最早
      的代表。熏子是纯真圣洁的东方女性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不仅有着漂亮的外貌,而且有着一颗纯洁的心。可以说,作者时常会用一些清雅流畅的语言将其置身于具体的意境之中,以刻画熏子真实性格。小说描写了她与“我”同登天城山的一个片段:“一个舞女高高地提起下摆,紧紧地跟着我跑。她走在后面,离我一两米远,既不想缩短距离,又不想再落后。我回过头去和她讲话,她好像吃惊的样子,停住脚步微笑着答话。在舞女讲话的时候,我等在那里,希望她赶上来,可是她也停住脚步,要等我向前走她才迈步。道路曲曲折折愈加险阻了,我越发加快了脚步,可是舞女一心地攀登着,仍旧保持着一两米的距离。”到了山顶,“她要掸掸脚上的尘土,却忽然蹲到我的脚边,抖着我裙子的下摆。我连忙向后退,她却不由得跪了下来,弯着腰替我浑身掸尘”。这一段描写,凸显了熏子对“我”的微妙感情:因为她爱慕“我”,所以才紧紧跟着“我”,但出于少女的羞涩,又不敢表露真情,始终与“我”保持着距离,也正是因为尊敬我才会跪下来替“我”掸尘,这些举动恰如其分地将熏子作为女性所具有的阴柔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小说还有一处更能体现其阴柔的特点:“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池里首先跑出来,……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桐树。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好一幅清水出芙蓉的优美画卷。优雅、清纯、富有生命气息的熏子形象顿时跃然于纸上。由此可见,川端康成是一位擅长描写女性的作家。在他的心中,女性是艺术的化身、讴歌的对象,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唯美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于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美的情愫。《伊豆的舞女》借助情景交融之美、物哀之美和女性阴柔之美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哀伤虚幻的境界。其淡雅、哀愁、飘逸的唯美主义色彩不仅形成了川端康成独有的美学观念,而且为其后来创作诸多下层少女形象奠定了基础。总之,《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气息,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灵魂,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村光夫.川端康成论考[M].东京:筑摩书房,1978:147.
      [2]转引自叶渭渠.川端康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大学出版社,1996:97.
      [3]叶渭渠,唐月梅.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
      [4]曹顺庆.东方文论选[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84.

    推荐访问:舞女 情愫 唯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