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敢问路在何方电影【敢问路在何方】

    时间:2018-12-28 03:37: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课堂结构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设计和安排的,从教学过程和方法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刻板的程式化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弱化。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只有探索一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之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条“路”又在何方呢?
      
      一、创造情境,先为学生引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到新知上来,激发其浓厚的兴趣,从而催生其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一边出示一幅西瓜图,一边讲:“中秋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1/3(板书1/3),分给姐姐这个西瓜的2/6(板书2/6),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3/9(板书3/9)。同学们,你们认为妈妈分得公平吗?他们三个人谁分得西瓜多呢?”随着问题提出,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他们积极发言,说出了各自的判断。有了这样的情境,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新的问题,进而找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条解答问题的路。
      
      二、操作实践,放手学生寻路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探究新知识。教师在课堂40分钟内,应尽量做到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其中适量适时地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搭配”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明要参加运动会,有两种背心和三种短裤供他选择,他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图片进行搭配。有的学生在这种搭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不同的符号和连线的方法进行搭配,进而探寻出这种搭配的规律来。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教师没有讲,自己也能学会,从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设置伏笔,诱发学生探路
      
      平铺直述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并导致他们对知识作进一步探究的轻视和忽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伏笔,不仅能使这一知识具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效果,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我在教学“怎样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就注意让学生从矛盾中掌握新知。先由学生考我,即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分数,我都能马上说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见此情景,都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我稍加点拨,让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发现,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含有2或5以外的质因数。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很高兴。这时,我让学生判断分数“9/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我让他们笔算一下,学生却发现,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失灵了,怎么回事呢?经过争论探索,他们终于发现自己总结的规律还不够完整。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思维障碍,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寻找规律,激励学生找路
      
      著名数学家波得亚教授曾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不应该压制学习中的萌芽……”这里的“猜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推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引导学生看图编口诀,当出现1个9时,学生列9×1=9,2个9是9×2=18,3个9是9×3=27。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式子,观察他们的积有什么规律。再问:如果有9×4、9×5、9×6、9×7,谁能根据上面的规律来创造出得数?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以下规律:个位从9开始每多1个9,个位逐次减1,十位从零开始逐次增1,所以他们的得数是36、45、54、63。
      还有可能发现这样的一种规律:9×1=9,9是10减1;9×2=18,18是20减2;9×3=27,27是30减3,所以有几个9就是等于几十减几,这样的答数规律就是一种创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归纳,发现了规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既减轻了学习负担,获得了新知,又学会了研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创造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路”,比以前单纯地给学生“指路”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找路”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主动性,思维空间被最大地打开,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推荐访问:敢问 路在何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