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亦仕亦隐的隐逸情怀] 隐逸情怀

    时间:2018-12-28 03:31: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入仕与隐逸是施闰章与韦应物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作为儒官,身居郡斋却又心怀隐逸情结,“吏隐”是他们对二者的调和方式。细读二人诗歌,我们可发现二者的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均非常接近。他们的亦仕亦隐的人生态度、冲和平淡又自然高致的诗歌风格、朦胧淡定的诗歌意境均展现出这一特点。
      关键词: 吏隐 韦应物 施闰章 冲和平淡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多数士子得不到任用,或得到任用的也不能充分施展才能,于是便有不少人遵奉孔圣人的教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过隐逸生活去了。”①这是古代士子的一种人生遭际。与“得不到任用”相比,不得重用的心态则更为微妙。它不同于摒弃尘世的愤世嫉俗和当权者的豪迈潇洒。它是一种淡淡的隐逸情绪,在仕与隐的心态中来回交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韦应物与施闰章便是这种典型的儒士。前人皆谓施闰章诗学王孟,但韦应物与施闰章同样都具有亦仕亦隐的人生态度、冲和平淡又自然高致的诗歌风格、朦胧淡定的诗歌意境。因此,本文现从二人吏隐诗着手,通过对比来进行论证说明。
      首先,二者对待仕进的态度是谨严又豁达的。施闰章曾说:“士君子家居则修其道,为谏臣则尽其言,有官守则勤其职,所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他的处世态度是“更为通达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可官则官,需隐则隐”②。但豁达并不代表随意,韦施二人“有官守则勤其职”,具体表现在关心民瘼、体察民情、爱护民生等方面。对于这一点,二人为世人赞许,“在唐代诗人中,韦应物是以勤政忧民著称的”③,施闰章也被百姓称为“施佛子”、“施使君”。然而,勤于吏事并不能阻断对隐逸的向往,“夫善不弋名,惠不侈德,文不离隐,是隐君之行也”,“隐”才是文人永恒的话题和理想。如何做到出入两安?隐于郡斋是最好的调和方式,“韦应物的田园诗有很多是作于出守地方州县时,他实际上是以外郡为隐”④,“用这种高情远韵来消解着他的忧愁之感,把心绪放在田园山水之中,用大自然来化解他不安的心灵”⑤。施闰章则以乐游山水来冲淡吏事的烦扰,他遍游辖区山水,以排遣舒解郁结苦闷之情。他们无法如陶潜般与尘世决裂,而是在尘世的烦恼和对自由的向往中徘徊,因而其吏隐诗便披上了淡淡的忧郁和伤感的情调。
      如韦应物的诗句:
      故欢良已阻,空宁淡无情(《答崔主簿绰》)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东郊》)
      悟淡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答王卿送别》)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登楼》)
      秋斋独卧病,谁与覆寒衣(《郡斋卧疾绝句》)。
      再如施闰章的《客中独酌偶和陶公饮酒》组诗:
      人生若奔马,促促竟何之。崎岖逐所欲,宁似闲居时(其一)
      名岂中所热,聊得达此生。生非盘古固,常恐风波惊(其二)
      忧来不能坐,静言思奋飞。自顾无羽翼,徘徊心转悲(其四)
      身在世网中,汗颜汩其泥。道阻多窘步,鄙性终寡谐(其九)
      这些诗句反映了二人对世俗功欲的羁绊感到困惑烦恼,因此大量出现“虑”、“厌”、“病”、“惊”、“忧”、“悲”、“汗”、“窘”等字眼。由于处于适性悠闲与入仕责任的心理缝隙中,他们心中才会泛起重重忧思,这也导致了二人诗歌中幽静、清冷的色彩。如果说陶潜的山水田园隐逸诗最为纯粹,那么韦施二人诗中体现的则是中层士人的隐逸情绪,反映了中层官员在苦闷与理想中徘徊不定的心结,体现了人生价值抉择时的犹豫与彷徨。
      其次,二人仕与隐的分界不明显,仕与隐交织融合。韦应物两次罢官,一次闲居,三居寺庙,一生处于仕与隐的交替状态;施闰章则时官时归,居家心系廊庙,任官不忘乡野。仕与隐的矛盾给诗人带来了痛苦,隐为吏事所误,仕为隐之所扰,给作者带来纷扰,无法超脱和无我。因此那淡淡的忧伤便始终伴随着二人,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基调之一。我们可从其诗歌意境对此进行论证。韦应物的诗歌意境古淡空寂,同时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孤清之感。“他的诗歌既没有王维的清新与明朗,也无陶渊明的自然与酣畅,而是幽冷与萧疏。”⑥而施闰章的隐逸诗亦具此种格调,以平和敦厚之语绘孤寂清高之景,抒怅然欲归之意。
      如韦应物《答端》一诗:
      郊园夏雨歇,闲院绿阴生。职事方无效,幽赏独违情。物色坐如见,离抱怅多盈。况感夕凉气,闻此乱蝉鸣。
      该诗是对其弟韦端的答诗。夏日阵雨带来的“夕凉气”本来令人非常惬意,但作者却感到诸多苦闷,他向堂弟倾诉自己的公务没有绩效,毫无欣赏美景的兴致。雨后丛生的“物色”本让人感到生命的积极律动,让人“心亦摇焉”。但作者所体察到的却是心胸郁结、惆怅惘然的思绪。那成群“乱蝉”鸣声更让人感到苦闷。
      作者这欲隐不能、欲仕无绩的苦闷心绪,不同于歇斯底理的烦躁,是一丝的不宁和忧郁。那句“职事方无效,幽赏独违情”直接道出了仕和隐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一切美好的景致都失去了吸引力,令其不安和感伤。
      再如施闰章《行部稍憩新喻学舍用壁间韵四首》其三:
      渝川风候暖,腊近似残秋。城压一江好,枫攒满眼愁。星霜供踞�,吏隐愧沉浮。但卜还家日,何辞早白头!
      此诗作于作者任湖西道参议往新喻县考察之时。时近初冬,气候却依然温暖,满城枫叶晃乱人眼。但枫叶带来的秋意和满头的星霜白发给作者倍添为官的吃力和吏隐的自责,他渴望卸下重担早日归乡。作者明确提出了“愁”的情绪,他的“愁”意蕴丰富而微妙,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吏事的不堪重负,又有对仕途沉浮的感伤,兼有时光已逝青春不再的怅惘。虽非呼天抢地、悲天悯人,却羁于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次,隐逸情怀的表达含蓄蕴藉,委婉深远,其表现便是诗歌风格的冲淡。对于“冲淡”,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解释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即以静制动,以貌似内敛平淡的方式反衬深厚高远的诗意,“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以淡泊之音表现出来。”⑦“冲淡之淡是淡而愈浓,更有韵味,是一种高情远韵。”⑧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是飘浮着淡淡的忧郁和少许的“忧危”情思,让人回味久远、辗转难忘,这一点更衬托出二人隐逸诗风格的相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⑨;“施愚山诗愈读愈见意味”⑩,“神骨俱清,气息穆静”{11}。即使倾诉不平郁闷之情绪时亦能表现出张弛有度、宁静典雅的风度。这与二人的身世背景及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韦应物出生于官宦世家,至韦父时家道中落。曾经显赫的家庭身世令其有大家风范,再加上家庭艺术修养对其熏陶,使韦应物虽身处乱世却能平心静气。他既有拯世救国之心,同时又以平常心来看待世事沉浮,反映在艺术审美品位上便是其从容淡定、毫无噍杀哀怨的君子风范。愚山虽非生于簪缨冠族,却属布衣理学世家,长期沐浴于家族理学,身被正统儒家教谕。他多次经历战事,自幼饱受贫困磨砺,因而愚山诗歌笔锋苍健而朴实,形成了神骨俱清、清真闲远的风格。从这点来看,韦施二人实具相似之处。
      唐张为作《主客图》将韦应物置于“高古奥逸主”之中,对韦应物诗歌含蓄蕴藉风格有着全面的认识。而世人对施闰章诗歌“一唱三叹”、“温柔敦厚”、“清真闲远”风格的定位也极为精准。众人对二者的各自评价也再次证明了风格相近的特点。
      最后,韦施二人的诗均有画意。韦应物长期受到绘画氛围的熏陶,对诗中的画境喜作远景式的“写意”,这不同于王维式的细致入微的表现,“说韦应物诗的画面是‘写意’,那是因为其写诗的视点很少作近景细观,而是以远望,将外物大大淡化,看到一个淡之又淡的景象”{12},不以细节取胜,而通过远观对整体画境的氛围和色泽作泼墨式的渲染,从而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对于表现冲淡的忧郁情结是非常合适的。愚山诗中亦存画意,方以智便曾以其“浮云一洗万峰出”的诗句为原型泼墨作画,并盛赞“愚山生就名山笔,十洲五岳供涂乙”。但值得一提的是,愚山诗中并非一幅整体画卷,而是一些瞬景,整合起来给人朦胧的印象。
      当然,韦施二人是不同时代的诗人,他们对“吏隐”的态度及情感表达虽然相似,但其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如韦施二人虽乐与浮图游,但韦接受了禅宗的部分理念,“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13},对佛门实有向往之意,因此其诗歌时常可见禅宗之境。如《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描绘了沣上精舍周边的美景,乐游其中的闲适,对朋友的怀念。将画意、深情及禅理结合起来,实为以诗绘画、以画传情、以情表理的经典之作。而施虽亦与浮图(如方以智等)游,却时露道家气息,“世外高人”的自我形象不时浮现。如在上文引用的《石梁观瀑》一诗中,“仙老坐盘桓”之“仙老”实为作者理想的化身,驾鹤仙化、飘然而去、畅游于天地间为作者的情结。再者,韦施二人吏隐的缘由有差别,韦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得不到重用,从而心生归隐之念,其内心是想做官的。而施愚山则处百废待兴之世,作为中层官吏面对众多且难为的政务,身心疲惫力不从心,隐逸之情渐而萌生。不同的隐逸缘由使二人吏隐诗之滋味颇为不同,韦诗较少抱怨,却很凄清,时见那一抹淡淡的忧伤,诗中常见“悲”、“思”、“虑”、“恋”、“叹”等带有感伤基调的字眼;施诗较多烦恼,对吏事之烦时常浮见,诗之滋味偏向愁苦,烦恼之情多于感伤,因此其诗频繁出现“愁”、“烦”、“病”、“厌”烦苦字眼。二人虽皆把持中和之度,以委婉含蓄之笔传孤寂之意,但亦可品尝出其滋味的细微差别。
      总之,细观二人诗歌作品,其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均相近。因此,本文认为,与其说施闰章诗学王孟,倒不如说其天生与韦应物具有相似之处。韦的吏隐风格对清初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清初士大夫诗歌的影响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注释:
      ①引自李亮伟.隐逸与古代山水文学[M].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3).
      ②③引自陶敏《韦应物诗选・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④引自李伟权,李娜.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浅析韦应物诗歌风格的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⑤⑥⑧{12}引自吴刚.韦应物“吏隐”的矛盾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
      ⑦引自梅华.冲淡平和的诗境追求――韦应物诗歌风格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3).
      ⑨引自张戒.岁寒贵诗话[A].载于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中华书局,1983.
      ⑩引自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M].光绪戊寅(1878)粤东羊城森宾阁活字板.
      {11}引自陈文述.书愚山诗钞后[A].载于《施愚山集》第四册,安徽:黄山书社,1992.11:288.
      {13}引自李肇.唐国史补[M].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施闰章.施愚山集.安徽黄山:黄山书社,1992.
      [3]王士�.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光绪戊寅(1878)粤东羊城森宾阁活字板,1878.
      [5]陶敏,王友胜选注.韦应物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博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隐逸 情怀 亦仕亦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