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乡土文化教育 [从乡土得文化,自生活得教育]

    时间:2018-12-28 03:27: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历史与社会》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了解乡土文化,逐步学会正视各种社会问题,勇敢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而乡土素材无疑能为此提供了一片“沃土”。本文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教师积极收集乡土素材并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从乡土中赢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教育,注重从乡土素材使用的常态化和针对性等方面出发,来探讨怎样激活历史与社会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乡土素材 挖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在生活中,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除了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与乡土素材的联系稍不紧密外,七、九年级的内容无不与家乡息息相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乡土素材的挖掘无疑能为此提供了一片“沃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挖掘乡土素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升学生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我给学生设计了三种自主挖掘乡土素材的形式。
      1.准备性的挖掘。
      它是指为了获取某个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事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的挖掘,通常可以通过访谈和查阅史实材料等形式实现。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根据我县民族状况,课前我就给学生准备了四个题目:①我县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几个?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哪里?③你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了解?④我县对畲族自治乡有哪些优惠政策?通过访谈与调查,学生知道了我县共有33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畲族和回族,而像藏、哈尼等族一般是与本地人通婚才进入的,故人数较少;畲族、回族一般集中居住在某些自然村,但也有与汉族一起居住的……以上素材的获取,使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再如,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去询问父母或邻居,向他们了解本地区水稻生产的习性、生产过程,以及与水稻生产有关的民风民俗。学生通过访谈,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的乡土素材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我给所任教的班级准备了《苍南县志》、《畲回专辑》、《苍南民俗》等书籍,以便学生查找。通过查阅,学生对在我县民间中流传的畲歌、“三月三”节日、畲族的嫁娶习俗、桥墩的剪纸工艺、碗窑的制碗技术、夹缬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同步性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或呈现的材料获取相关资料的挖掘。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多用并用好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书本知识生活化,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环境问题”时,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不久前发生在高速公路桥墩段的苯酚泄漏事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环境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在教“民族大团结”时,我呈现给学生我县民族中学学生参加县民族体育文化节游行的4个师生方队,以及各种宣传标语,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还邀请部分参加体育文化节相关活动的民族中学学生谈当时的感受,请他们讲畲乡话、唱畲歌。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乡土素材,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地方课程,如《山水温州》系列、《话说苍南》等,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主题挖掘本地更多、更细的素材。
      3.巩固性的挖掘。
      它是指学生在上完新课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宽视野而进行的挖掘,一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在上九年级的PRED问题后,我安排学生对本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见下表)。
      
      然后指导学生安排实践时间,理解实践提纲,寻找合适方法,再落实具体行动直到形成实践报告,让学生对本地的资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本地受到的侵略史实。学生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以为我们这里没有被日军铁蹄蹂躏。通过调查,他们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温州、苍南等地所犯下的罪行,特别是桥墩所受到的破坏这一史实,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侵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就能把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引入课堂。每个学生对这些素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话要说,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畅所欲言,这又将大大调动学生挖掘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知识,还能提高能力,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乡土素材的积淀,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得乡土素材的积淀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把学生挖掘出来的乡土素材加以整理。
      比如教学《世界遗产在中国》时,我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利用《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一文介绍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对象,包括民族语言(畲族方言、民间行业、职业行话、苍南各地老话)、曲艺(唱曲、快板、鼓词、花鼓、莲花落、唱高灯、马灯等)、民间杂技(走钢丝、口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十几项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项目进行收集,再把他们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从而使师生都对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搜集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歌曲等形式加以呈现,能为平时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主动积累素材。
      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外,教师还要通过观看新闻、查阅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收集各种可用乡土资料,力求使课堂生活化、时代化。如在讲授“党的十七大”时,我就使用我县的宣传十七大的音像资料――渔鼓(用闽南方言演唱),学生感到既新奇有趣,又通俗易懂。
      3.社会组教师要加强协作,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同组教师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做好校本教研,把乡土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层面。
      
      三、注重对乡土素材的使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认准乡土素材使用的立足点。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将呈现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初中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懂得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这就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课程标准是我们使用乡土素材应该要坚持的立足点。教师要学透课程标准,把教学活动与执行一定项目的具体情景挂起钩来,把乡土素材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如课标6―2,列举身边事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学生就能搜集到大棚蔬菜和特色水果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农产品的加工等很多例子。再如课标5―6,采用模拟的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注意的因素。我让学生调查县城夏天夜间排挡的变迁史,从变迁中了解影响经营的因素,再让学生选择一种经营活动进行模拟活动。
      2.选准乡土素材使用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乡土素材的使用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挖掘其潜能。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课: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从未间断,原因是什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调查“祖先走过的路”,学生通过查阅族谱,询问老人等手段,了解到自己族人的生活变迁及原因,这一点做得很好。但该教师又要求学生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问题和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问题,显然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势必反过来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乡土素材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在尝试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忌主观随意,应加强针对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两个乡土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乡土素材进课堂,这样才能按需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有的教师是为了利用乡土素材而利用乡土素材,因而信手拈来,牵强附会,这只会使乡土素材成为教材的简单叠加甚至错位,让所用素材与课题和课程标准相去甚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利用乡土资源来为学习服务,忌神龙一现,要让利用常态化。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自觉使用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全力挖掘符合课标的乡土因素,才能使课堂更具生活化,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懂得关注乡土气息。所以我们在使用乡土素材时不应“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标和学习内容有关的乡土素材,将其运用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让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有在公开课、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才会有意识地补充相应的乡土素材,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几乎很少挖掘和使用,这样学生就难以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利用乡土素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师大出版社,2002.4.
      [3]牛学文.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推荐访问:自生 乡土 活得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