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基于词类角度的隐喻理解|从隐喻的角度分析

    时间:2018-12-27 03:2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以词和句子为焦点,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隐喻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本文主要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从词类角度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隐喻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关键词: 词类 隐喻
      
      引言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以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成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他们将隐喻当成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当成一种字面上的变异,当成只有诗人和演说家可以掌握的语言技巧。这是对隐喻传统的理解。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我们身边的语言中处处可以看到隐喻。除了一些常规隐喻,隐喻在不断发展、创新。新隐喻的产生依赖创造者新的感受和表达新事物的需要。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语言中的隐喻有多种表现形式。Goodman(1968)主张将语言中所有的比喻性说法都视为隐喻,其大致等同于trope, figurative,speech, parable等。这样隐喻就会涉及许多词类,乃至所有的词类。因此,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从词类角度可将隐喻大致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的隐喻例句,从词类角度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
      
      一、名词性隐喻(命名式隐喻)
      
      所谓名词性隐喻,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又称为命名式隐喻,并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同位语等成分。
      1.充当主语
      (1)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t stand.
      这是美国总统Lincoln为陈述分裂和内战的危害,使用的一个发人深省的隐喻,把南北战争比作家庭纷争,主张南北统一,共建国家。
      下面是报刊中的标题,使用了很形象鲜活的隐喻,极大地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2)香港上年度“打工皇帝”出炉(《扬子晚报》,2008,5,11)
      (3)国民党高层“登陆潮”备受瞩目(《参考消息》,2008,4,28)
      2.充当表语
      (4)The parks are the lungs of our city.
      (5)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
      例5是J.T.Adams的名言,是一个隐喻的典型例子。这类结构的隐喻其实是最典型的隐喻表达形式。在各种语言中都是出现最多的隐喻形式。例句中为什么说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照相机的镜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面貌,金钱则能检验出一个人的不同品质。
      (6)我可不是“全球最牛钉子户”(《大家》,2008,5,12)
      (7)主场是条龙 客场是条虫 巨人昨日又遭骑士宰(《扬子晚报》,2008,5,12)
      例7是体育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隐喻表达,用龙和虫的本身的特性来形容比赛中参赛选手或队伍的输赢和精神状态。
      3.充当宾语
      (8)She was strangled in the net of gossip.
      (9)大小非减持再上“紧箍咒”(《现代快报》,2008,5,12)
      (10)日报称中国经济正在形成“拐点”(《参考消息》,2008,4,28)
      4.充当同位语
      (11)乒超新“标王”郝帅身份423万(《现代快报》,2008,5,12)
      例11中,“标王”就是“郝帅”,“郝帅”就是“标王”,两者属于同位关系。
      部分名词性隐喻又可称为命名式隐喻,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和介词性隐喻等又可称为述谓式隐喻。绰号是一种典型的命名式隐喻,如“猴子”用来形容“身材瘦小”,或者“行动敏捷的人”。还有一种对某地、某事物或某人的别称也属于这种情况,如“东方的威尼斯”(苏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等),等等。还有一些对新事物的命名往往也是隐喻,如“下海”(经商),“信息高速公路”(电脑互联网络)等。这类隐喻的特点往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用来指称某些与字面意义不符、但大家都熟悉其指称对象的隐喻。名词性隐喻引起的联想往往涉及整个语义网络,形成的语义转移具有系统和连贯的特点。
      
      二、动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指的是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主要表现在语句中主语和/或宾语与动词之间的非常规搭配,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其中可分出三种情况:
      1.主谓搭配
      (12)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
      (13)融资融券救市虚晃一枪?(《扬州时报》,2008,5,12)
      (14)大飞机公司在沪“起飞”(《扬子晚报》,2008,5,12)
      (15)快来,中小学名师到社区坐堂啦(《扬州时报》,2008,5,12)
      2.动宾搭配
      (16)朱宁文:做风险投资要学会急刹车(《扬州时报》,2008,5,12)
      (17)假冒高干子女空手套白狼(《扬州时报》,2008,5,12)
      (18)“色诱”购房者开发商黔驴技穷(《扬子晚报》,2008,5,12)
      3.主谓宾三者搭配
      (19)The machine-gun mowed down the enemy.
      (20)诅咒短信“绑架”母亲节,发不发?(《扬州时报》,2008,5,12)
      (21)五旬“海归”农妇用色撂倒区长赚亿元(《人物周报》,2008,5,13,5,19)
      (22)胶济铁路事故撞中铁路法软肋(《大家》,2008,5,12)
      例20、例22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一种强烈鲜明的冲突,凸显了动词隐喻这种修辞的特点。
      
      三、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充当谓语的一部分。其句法特征与动词相似。
      (23)I expect a treaty,a full-fledged treaty on medium-range missiles.(我期望签署一项协议,一项有关中程导弹的羽翼丰满的协议),其中,“a full-fledged treaty”就相当于说:The treaty is full-fledged.(这一协议非常全面)。而这一表达又预设着:The treaty is a bird or an animal.(这一协议是一种鸟或动物)。
      (24)A learning robot,就隐含了:This robot is good at learning.
      (25)女市长魅力排行被指“吃饱撑的”(《现代快报》,2008,5,12)
      (26)日本在美国的影响正在变得“稀薄”,相反中国的影响却在增加(《大家》,2008,5,12)
      (27)设“中华母亲节”是一种文化执拗(《扬子晚报》,2008,5,12)
      汉语中还有很多形容词性隐喻如下:心花、眼帘、麦浪、血海、夜幕、光线;还有被人们称为摹状名词的:瓜子脸、马尾松、猫头鹰、鸡毛菜、鸡胸、仙人掌、人字形、十字街、五指山、乳山、葫芦岛、绣眼鸟,等等。
      
      四、副词性隐喻
      
      副词性隐喻与其它种类的隐喻相比,其隐喻性较弱,因为其形式特征可以作为隐喻辨认的信号标志,缺少语义冲突。试比较:
      (28)He clambered after her sheepishly.(他温顺地跟在她身后)
      与下句比较:He clambered after her like a sheep.(他像一头绵羊一样跟在她身后)
      例28的理解范围有限,相当于timidly,而后句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29)To take the notes mentally
      本来记笔记用手、笔和纸,这里却说用“心”来记。
      (30)借关联交易曲线摆脱大小非减持约束 江淮动力 成顶风作案第四家?(《现代快报》,2008,5,12)
      这里用“顶风”转用来修饰动词“作案”,形象地表达出作案者明知故犯的心理状态。
      
      五、介词性隐喻
      
      认知语言学家假设: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介词最原始的意义多是用来表示空间关系的,然后从空间关系不断向其它认知域扩展,从而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和丰富的表达力。
      王寅尝试了对英语三个基本介词“AT―ON―IN”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它们表示地点时基本遵循着“点―面―体”的规律,这一规律又大致被映射到时间概念域中,在向抽射概念域映射时,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王寅,2007:496)现举例如下:
      1.at表示“点”
      (1)at表示“短暂动作”概念
      at the thought of一想到……就
      at a blow一下子
      (2)at接表示“点性概念”的数字
      at a height of 1000 meters
      at a depth of 30 meters
      (3)at接动作概念时:能量汇集
      to rush at the enemy
      to glance/gaze/stare at
      (4)at动作后的形容词后接at,可指因某一事(可视为一点)而引起的反应:
      be shocked/surprised/amazed/alarmed/startled/astonished...at
      be delighted/happy/overjoyed/pleased/glad/excited/...at
      2.on的基本意义:面
      (1)on的隐喻意义与“面、上”有关
      on deposit存(在账面上的)款
      on schedule“在时间表上”转义为“按预定时间”、“准时”=
      (2)与“身体部位”概念
      on one’s shoulders(落)在肩上
      on one’s head(落)在某人头上
      (3)on隐喻为“论关于”,含“面面俱到地说”的意思
      on the subject就某主题论述
      a report on the situation形式报告
      (4)接“动作概念”,隐为“工作面”,含“将某事置于自己身上”之意
      on a visit/tour/trip,on business/duty
      3.in的基本意义是:体
      (1)接“动作”、“抽象概念”,喻为:处于……状态/情景/心境等之中
      in danger / confusion / solitude / amazement, in a mess / situation / state
      (2)“穿衣”用in,为衣所包
      in silk/cotton/tweed/Dacron
      in blue/black/red/green/white/bright colors...
      这种介词性隐喻的分析意在揭示它们在多种用法中的隐喻性联系,帮助读者认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多种用法中的关联性,抽象概念表达的理据性。
      
      六、结语
      
      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领域中隐喻的普遍使用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存在的共性。本文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通过一些鲜活的隐喻例子,从词类角度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隐喻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利科著.汪家唐译.活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张静系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词类 隐喻 角度 理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