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论吕祖谦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时间:2018-12-24 03:27: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吕祖谦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吕祖谦在“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坚持以“德育为本”,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上主张先入为主,正面引导;顺其天性,循序渐进;强调道德的实践和规范;树立高远的志向;重视环境和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吕祖谦 蒙学 伦理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亦称“蒙养教育”①,是指当儿童智慧开蒙之际及时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由于儿童于事多暗昧,因此启迪童稚,消除暗昧也就成为了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私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经典《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养正莫先于礼”的伦理观影响,蒙学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伦理道德的使命。伦理道德教育也就成为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到了宋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了理学家的重视。与朱熹、张木式齐名的吕祖谦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②,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曾经担任严州州学教授,两次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并且设立自己的私人学校,吸引了南宋各地的众多学生,影响很大。一生中从事教学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训蒙方法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先入为主,正面引导。吕祖谦注重早教,教子以正,但他更强调“正趋向”。他说:“教小儿当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窦日开。教小儿当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③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从小注重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打基础。他赞成“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观点,指出“蒙始终宿以严”④,认为“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怠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⑤他认为这是“正之于始”⑥的好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用他的话说就是“乃易为力”⑦。如果“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乃长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有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⑧习染将深以后,性情已就,再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教之不及,即使“捶挞至死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顺其天性,量资循序渐进。吕祖谦认为,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上,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量力而行。他认为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先习经书,对儿童是十分有害的。他说:“后生学问,且须理会《曲理》、《少仪》、《礼仪》等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度越诸子。不如此,则是躐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熟先传焉,熟后倦焉,不可不察也。”⑨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只能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量弟子的资禀,循序而进,操功于悠久,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则为“躐等”。
      第三,强调道德的实践和规范。吕祖谦认为道德教育讲得再好,如果停留在书本上的探索是不够的,应将学到的道德修养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去。他对学生说:“如事兄、从兄、处家、处众,皆非纸上所可记。此学者正当日夕检点,以求长进门路。”{10}这就是说,对于道德的躬行,不是纸上功课所能代替得了的。只有“日夕检点”,才能有所长进。任何一种道德仅从书本上学习,不能领悟其精髓,只有将其付诸生活实践,才能构成自己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与吕祖谦“求实用”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便于道德的躬行,吕祖谦注意道德规范的制定,这样可以督促初学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吕祖谦在《乾道四、五、六年规约》中从思想、学业以至生活规范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大到做人的根本,小到如何坐,如何行,如何称呼;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种种行为规范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督促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是思想教育和措施的落实和保障。但如此详细的要求,也显得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束缚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四,注重环境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垂范力量。吕祖谦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重视榜样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在其蒙学教材《少仪外传》中收录的均是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作为儿童的榜样和示范。他认为:“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随,便分善恶,如尧之朝舜,舜为善人之家,共、鲧为恶人之主。方未有所随,则同此人也。一步随舜、禹,则为善人之归;一步随共、鲧,则为恶人之党。是为善为恶,为正为邪,皆在举步之间,不可泛有所随。”“今人能上随则一步高一步,下随则一步下一步。如修身,如为学,一向随上,则高明。如饮酒如佚乐,一向下随,则卑鄙矣。”{11}在吕祖谦看来,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关键是各人平时所追随效仿的对象不同所造成的。尧、舜、禹是善人之宗主,共、鲧则是恶人的首领。以舜、禹为自己人生的“准的”,追随其后者,最终必将为善人。相反,如以共、鲧为准则,其结局注定要沦为恶人。应该说这种重视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重视对儿童的正面教育。“司马文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惟绝编,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讲诵者,乃终身不忘矣。”{12}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刻苦用功的事例,阐明勤能补拙的道理。以事教人,理在其中,不仅可以养德,兼可博闻。典型人物和事例形象、生动、感人,便于儿童模仿学习。榜样的垂范作用还表现在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师者当以自己持身之庄,处话之正,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楷模。“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不迁。”{13}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成为儿童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榜样,否则教育就失去说服力,失去了约束作用。他认为长辈是儿童最好的老师,长辈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儿童。“父母正则子孙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恕。所以然则,生而善教也。”{14}因此,吕祖谦认为父母“在家之言尤不可妄之,在家之行尤不可忽。”{15}
      第五,树立高远的志向。吕祖谦认为,儿童有了好的榜样后,还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颜子、孟子,亚圣也,学之虽未至,亦可为贤人。今之学者若能如此,则颜孟之事,我亦可学。言温而气和,则颜子之不迁,渐可学矣;过而能悔,又不惮改,则颜子之不贰,渐可学矣。知埋鬻之戏,不知俎豆;念慈母之爱,始于三迁,自老至幼,不厌不改,终始一意,则我之不动心亦如孟子矣。若夫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语及颜孟,则不敢当也,其心曰:我为孩童,岂敢为颜孟哉?此人不可以语上矣,先生长者见其卑下,岂肯与之语哉?先生长者不肯与之语,则其所语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笃敬,下等人也;过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闻下等人之语,为下等人之事,譬如坐于房舍之中,四面皆墙壁也,虽欲开明,不可得一矣。……言学圣贤然后心开而意明也。”{16}在吕祖谦看来,志向的高远与否,被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辞令容止,洒扫应对才能表现得“百事自当”。所谓远大的志向,就是要向圣人效法的决心,而决心的大小,志向的远大在“辞令容止,轻重徐疾,足以见之矣”{17}。其“学虽未至,亦可为贤人”的说法,表明这是一种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考虑。立志不高,仅学常人之事,则难免沦为严不忠信,行不笃敬,过不知悔,悔不知改的下等人。立志的意义,就在于在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之间拉开了距离,以便能自勉趋进。应该说,吕祖谦的这种童蒙立志高远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可取成分的。
      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吕祖谦“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揉和各家之长,通过长期的实践,无论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18}因此,吕祖谦的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后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曾多次抨击当时教育脱离实际,学者空谈性理,指出:“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19}、“以务实躬行为本”{20}。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了理学道德性命学说的藩篱,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很大,正是在这种“务实”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爱国抗金的学者。另外,他把早期道德教育同人的一生成长直接联系起来考虑德育问题的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注释:
      ①陈学恂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出版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中认为,蒙养教育,一般是指七八岁至十五六岁小儿的教育,有时也涉及四五岁、五六岁的小儿教育,实际上已包含了现代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的全部,有时还包括学前教育的一部分。
      ②因其伯祖吕本中称东莱先生,而后学者亦以东莱先生称祖谦,为免祖孙牵混,就称本中为大东莱,祖谦为小东莱。
      ③陈宏谋.五种遗规补编・诸儒论小学.光绪乙未浙江书局刊本.
      ④东莱集卷12.易说・乾.易说・蒙.
      ⑤⑧⑨{12}{13}{14}{16}{17}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上.
      ⑥⑦{15}东莱集卷14易说・家人.
      ⑩东莱集卷5.与学者及诸弟.
      {11}东莱集.卷12.易说・随.
      {1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21页.
      {19}左氏传说卷5.
      {20}吕东莱先生遗集卷20.与内兄曾提刑.
      
      参考文献:
      [1]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月第1版.
      [2]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5]陈瑛等.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6]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7]袁征.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8]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9]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10]吕祖谦.东莱集.续金华丛书本.
      [11]吕祖谦.少仪外传.(台)影印《四库全书》第703册.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伦理 思想 论吕祖谦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