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论促进青少年成功进行社会位移的对策]青少年心理问题对策

    时间:2018-12-23 19:42: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社会位移是青少年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社会位移这一概念进行阐述,界定“成功”的概念,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原理,结合电影《小孩不笨》具体分析影响青少年社会位移的内外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社会位移 对策建议
      
      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且敏感的一个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人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巨变之中。此时,大部分青少年要在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所构成的三个“小社会”之间不断转换,能否成功地进出各个小社会对青少年当下的身心发展和未来前途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对所论述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是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对于“社会位移”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根据该术语的原创者及翻译者的解释进行论述。
      1.社会位移。
      “社会位移”这个术语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根据美国学者菲兰(Phelan,P.)等人所做研究翻译过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许多研究者就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单方面影响进行了研究,菲兰等人批评了这一倾向,指出了研究学生的多重世界及在其间转换的必要性。菲兰所说的多重世界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这三个小世界,它们各有一套价值、规范、期待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的“社会环境”。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比如,放学后回到家中)称之为“越界”,即吴教授所说的“社会位移”[1]。
      2.成功的社会位移。
      菲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位移现象[2]。
      第一种类型: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
      第二种类型:失协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第三种类型:失协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
      第四种类型: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
      本文对青少年成功进行社会位移的界定包含第一、二种类型,即不管三个小社会是共同性超过差异性抑或反之,青少年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各个小社会中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
      3.研究意义。
      上学期间,青少年总是要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另一种社会环境,即不停地进行社会位移,他们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这三个小社会中协调并建构现实。通常不管是家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将学生的顺畅社会位移看做是毫不费力的,然而事实上,学生需要很大努力与一定技巧才能够成功实现社会位移,尤其是当各个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价值与规范时。在这方面认识的不到位,导致青少年无法得到如何处理不同社会环境转换方面的直接帮助,而学生社会位移的能力对他当下的生活质量,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学习、获得丰富的工作经历,过有意义的成人生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电影《小孩不笨》剖析青少年无法成功实现社会位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二、影响青少年成功社会位移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将从外在三种社会环境的客观差异和内在青少年自身两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成功社会位移的因素。
      1.三重社会间存在客观冲突。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心灵的港湾。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青少年与家庭之间坚固的纽带,是家庭区别于学校、同辈群体的主要特征。由于兄弟姐妹的情形比较复杂,因此本文暂撇开这点不谈,在家庭关系中只谈论家长与孩子。母亲怀胎十月赋予了孩子生命,而后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成人,父母的辛劳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正因为年幼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料,父母很容易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无意中忽视了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个体”,也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正如电影中Terry的母亲,大事小事都给儿子包办,只要求儿子听话,这样真的是为了儿子好么?
      学校理应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是孩子们的天堂,老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很容易将教育简单地同管制画上等号,于是学校在青少年的心中变成了“监狱”。监狱是冷冰冰的,里面的关系是狱警与犯人之间看管与被看管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些青少年心中,老师成了冷酷无情的狱警,专制地束缚着自己的言行,用统一的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分数。成绩好的学生就好像听话的犯人,行为良好,所以得到比较客气的待遇,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像那些专门闹事的犯人,得不到老师的信任。譬如电影中,两次明明都是意外,但是校长却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甚至都不给予机会解释。
      同辈群体相对家庭与学校来说,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中有比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美国心理学家约瑟森(R.Josselson)认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互敬共鸣,即指朋友之间在共同的交往中,开放自己,尊重对方,分享各自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取彼此的信任与理解[3]。青少年的思想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的友谊已经开始从小伙伴一起玩耍向志同道合、思想交流的境界转变。同辈群体之间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共同爱好,感情深厚、氛围轻松,虽然肯定有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却不会出现正儿八经的一方教育另一方。
      三个小社会的主要冲突就在于各自对青少年的期望与规范不同,以电影中的一节华文课为例:学校的华文老师要求学生学好中文,并告诉学生中文学习对了解文化及以后成长都有很大益处,然而家长却用自己的经验证明不会说华文也没关系,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影响,这反映了学校与家庭的冲突;学生Selena巧舌如簧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后,得到同学们的鼓掌肯定,自己也志得意满,反映了学校与同辈群体的冲突。
      2.青少年主观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与能力。
      受限于身心的不成熟和社会位移方面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在不同的社会情境间的转移往往会不知所措,不能清晰地辨别在不同的情境下自己的角色。譬如Terry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听话,然而朋友告诉他不用事事都那么听话,加上发生的一些事情,结果让他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三、对策建议
      1.改革教育理念,推广理解教育。
      教育说到底是人对人的一种影响,可以是机械填鸭式的,也可以是充满爱与理解的。现在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无视“人”的存在,心中只有自己,老师只顾实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家长只顾要孩子走好自己给孩子规划的道路,社会只顾要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结构需要。
      弗洛伊德说:“自恋是人性之大敌。”就心理学而言,自我中心是一种单线思维,一切皆以自我为核心,凡事完全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在你我之间跑几个来回,多方面考虑问题。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对于自我中心的人来讲,只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西施,才是真正的西施;至于其他人眼中的西施,都不过是东施、南施、北施之类的冒牌货,不值一提。我们要倡导“理解万岁”的教育,消除老师、家长等思想中的自我中心意向,在思考问题时,需要突破自我中心的围墙,尽量设身处地地替青少年着想,有效地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心中的困惑,从而帮助其成长。
      2.青少年自身要善于反思、体悟。
      外在的帮助与启发是少不了的催化剂,关键要靠青少年自身努力,不断反省才能有进步。青少年要明确自己不同的角色身份:在家庭中,自己是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听取父母正确的意见,委婉指出父母不对的地方;在学校里,自己是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好好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同辈群体中,自己是朋友,应该友爱诚信,尽可能地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主动寻找亲近良师益友。角色的明晰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在师长和圣贤古籍的引导下,不断进行反思、体悟,随着历练的增多,青少年的社会位移会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6-227.
      [3]岳晓东.少年我心: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
      [4]杰弗里・阿内特著,段鑫星译.青少年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位移 对策 青少年 成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