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6篇

    时间:2024-02-22 12:4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饲养”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6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饲养”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

    4、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理解“饲养”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

    2、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国的汉字有无穷的魅力,教师板书“囚”字,指名齐读,看着这个字,你产生什么联想?

    板书“蚂蚁”,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为什么囚蚁?怎样囚蚁?囚蚁的结果如何?

    3、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三、理清课文层次

    为什么囚蚁

    第一次囚蚁

    第二次囚蚁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作者为什么囚蚁?自由读第一部分,指名回答。

    1、童年时?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有人来饲养。

    理解“饲养”一词,从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读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2、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

    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作者还会看到蚂蚁的什么活动呢?把省略号的内容想象补充。

    指导读出童年的天真,对蚂蚁的关注和喜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囚蚁?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次囚蚁

    默读2——4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第一次兄妹将蚂蚁养在哪里?师板书:玻璃瓶

    2、课文的哪一个句子使你强烈的。感受到“囚”字?边读边勾画下来。

    学生交流。

    找了一个有盖子?在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小动作对蚂蚁意味着什么?

    你从文中那些描写可以体会到这对它们意味着死亡?

    1、不停?急急忙忙?上下来回?(着急,害怕)

    似乎在寻找什么?在寻找什么?

    指导读,体会焦急,害怕。

    2、毫无兴趣?惊惶不安?

    为什么没有兴趣?理解惊惶不安

    读中体会蚂蚁的恐惧,害怕。

    3、它们肯定会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蚂蚁,会喊什么呢?

    4、可惜我听不见蚂蚁的喊叫,齐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丛中你有感受到什么?

    三、学习第二次囚蚁

    1、他们认为蚂蚁是闷死的,又给蚂蚁找了一个什么新家?师板书:火柴盒

    2、自由读5,6自然段,想想他们为什么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家?

    扎小洞眼,透气。

    铺稻草,保暖。

    放饼干屑,食物。

    丛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兄妹俩对蚂蚁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 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兄妹俩对蚂蚁的关爱,读出这种感受。

    贴夜深人静平心静气

    从兄妹俩观察蚂蚁的动作,时间,神情体会天真可爱和对蚂蚁的喜爱。

    3、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到?

    这句话去掉仿佛行吗?为什么?

    指导读出兄妹俩的美好心愿。

    补充续写我仿佛看到

    4、结果真的如他们期望的吗?小蚂蚁逃了。

    5、读第七自然段,两次囚蚁的结果让作者明白了什么?

    交流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回扣课题“囚蚁”,深入理解

    作者明明是在养蚂蚁,为什么说是“囚”?

    (站在蚂蚁的角度是囚,站在人的角度是养。这是作者长大后写的)

    再读这个课题,又能体会到什么?

    (作者的反思,愧疚,感悟)

    五、总结,小练笔

    1、对动物的关爱是尊重,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尊重的感受。

    2、童年常把因幼稚天真,把幻想当成事实,做过许多的笨事,傻事。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吗?把它写下来,还要写写你的感悟。

    板书设计:

    玻璃药瓶死了

    囚蚁自由更可贵

    火柴盒逃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难点

    明确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有时,我们还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谁愿意把这种感觉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呢?

    2.创设情境。当然成长也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也许你正为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心,也许你正为与朋友间的一场不愉快而懊恼……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鼓励每个方面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的内容,互相评议一下,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方面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昼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习作要求。

    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3

    《为人民服务》

    教学重点:

    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

    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5、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

    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4

    5.照样子,写一写。(5分)

    (1)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祖国大地到处涌动着爱的潮流。

    爱,是一盏明灯,能驱走灾区人民心中的黑暗。

    爱, , 。

    爱, , 。

    (2)例: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

    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

    6.根据情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名句。(5分)

    (1)只有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这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 , 。”

    (2)“ ,谦受益”,告诉我们人要谦虚;“ , 。”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过错。

    7.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16分)

    (1)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 _____________地说:“水奔流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由此看来,水真是真君子啊!”(《孔子游春》)

    请你写出三个表现“真君子”美好品德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相传弟子三千。我知道的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2)《石灰吟》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作者借吟诵石灰,表达了自己“ , ”(填诗句)的志向。像这样“借物言志”的古诗还有“ , ”

    8.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3分)

    “哈里•波特”这本书情节曲折生动,我很早就想看了。今天终于借到了这本书,我非常高兴极了。一拿到书,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书读了起来。读了这本书,受到不少启发。我要像哈里•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5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篇6

    《匆匆》

    学生视角: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获得个性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教学流程:

    一、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温故引新,自然衔接。)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章内容,获得个性的体验,组内研读,交流理解,相互补充。

    研读建议:从课文中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

    ⒈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渐渐空虚了。

    ⒉在逃走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⒊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地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啊?

    ⒋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二)小组汇报,加深感悟,相机引导感情朗读。

    (读为根本,读书与感悟相互促进,体会语言美,情感美。)

    三、统读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再读全文,畅谈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堂练习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推荐访问:下册 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及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