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十四五”文旅融合要求为标准

    时间:2023-06-30 08: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严灵灵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烹饪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文旅融合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提出并逐步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通过整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的职责,重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旅融合推上新里程因此2018年被称为“文旅融合元年”。2022年1月20日,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出台,这份规划再次强调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性。但是观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很大部分还停留在“旅游”视角,而非“文旅”视角,在文旅融合要求下转型较慢。“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必将经历从“旅游”到“文旅”的高质量转型,高职院校担负着向行业企业输送旅游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当尽快适应这一时期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思路,以满足行业及市场需要。

    (一)高职旅游管理生源现状

    “十四五”时期的高职院校生源已均为2000年后出生。与过往生源相比,新生源呈现出新的学情特点:较早接触互联网,在网络环境下成长,受到网络影响较大,容易对游戏痴迷;
    充满活力,从网络获得信息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热衷于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
    享受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物质条件相对富足;
    有个性,坚持自我认知,对文化的多元性更具有包容度,更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对创新创业有着比较大的热情,具有较强的创业渴望,但往往会过于乐观。这些学情特点投射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呈现出以下特点: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类、实训类、创新类课程兴趣浓厚;
    对新媒体、前沿时尚等课程较为热衷,对传统理论型课程兴趣不大;
    普遍对岗位预期较高,对学习和职业发展将会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
    服从意识相对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缺乏,较为注重自我感受,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除了学情变化以外,旅游管理专业近3年的招生形势也在改变,招生数量急剧下降,部分院校甚至停办了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使旅游行业遭受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学生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第一,学生在安逸环境下长大,物质条件宽裕,不愿从事服务行业;
    第二,受某些负面事件报道的影响,社会对旅游行业抱有偏见,学生和家长也不认可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毕业后从事基层应用岗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加不被认可。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四大特点:一、“重旅轻文”。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之一自带吸引物属性,也是旅游的本质属性[1]。文旅融合思路下旅游人才的内涵培养应该是不断丰富的,因此旅游管理无论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应该有更广更宽的文化视角,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显不足。二、“重理轻实”。课程设置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模式,既不符合旅游专业强实践性的需要也与学生关注度和兴趣点脱节,学生学习获取的专业能力既不能满足“十四五”时期文旅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能与行业发展同步,往往存在滞后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进行修订,但一般是在新入学年级的前一年或者前半年就已经完成,并且一直执行到学生毕业,学生在读期间一般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所设课程均不再作调整。这就造成学生在读期间无论行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只能按部就班完成,学生毕业时面对的可能是全新的就业需求和环境,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却还是三年前确定的,从而产生滞后[2];
    四、师资水平不均衡。

    1.“重旅轻文”,不能满足文旅融合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设置的一门新学科,隶属于管理学大类。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均围绕着旅行社运营管理、导游实务、景区管理、饭店管理等展开,学生实习、就业等也指向旅行社、景区、酒店三大业。2018年4月8日,国务院设立文化和旅游部,开启文旅融合新时代;
    2022年1月20日,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原则,更是将文旅融合发展提上重要议程[3]。旅游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文旅融合可以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但即便文旅融合思路已经提出数年,现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还停留在旅游产业上。文旅融合虽然常被提及,但文化产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依然被忽视,开设的课程依然以旅游类和管理类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关联文化产业的课程寥寥无几;
    实训实习基地依然是旅行社、景区、酒店老三样,融合文化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几乎没有。总体还停留在“旅游”视角。

    2.“重理轻实”,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实践类课程学时数明显不足,现有的实践课程也是以在校内实训完成为主,前往行业企业实训的较少,这就容易出现专业实践技能较弱的情况,与现代文旅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脱节。并且现有实践课程设置围绕着传统旅游展开,实训实践内容多以跟团带团、酒店服务等为主,在“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旅游人才应知应会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终端设备操作能力等新技术新技能几乎缺失。这既与文旅融合的要求不匹配,也导致学生去到实习单位以后依然需要花费时间去重新适应学习[4]。

    3.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旅游行业是强实践性行业,文旅融合的发展对行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对数字旅游、新媒体运营、文创文案、智慧旅游等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文旅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加趋向于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等方向[5]。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云上旅游”、研学旅行、民宿露营等新业态的急速扩张,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出新要求。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因受教务制度的制约,往往提前一到两年就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这就导致了无法准确预判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直到学生毕业就业这三四年间的变化,课程也无法调整,于是往往出现行业已经出现变化,而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三年前的设定,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4.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与行业脱节情况严重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这不光对学生有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实时与行业保持互动就很容易产生脱节,课堂讲授的内容一旦陈旧老套就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现今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对下企业实践的态度千差万别。这里面原因包括老师自身的职业修养、家庭因素的影响、日常工作的影响等。即便老师们都清楚行业一线锻炼的价值,但到了真正去一线工作的时候仍会犹豫。校企合作单位愿意提供给高职院校教师实践锻炼的岗位以一线岗位居多,例如研学旅行指导师、旅行社导游员、酒店餐厅客房服务员,景区导览员等等,这些岗位能最大程度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需求接轨,但能真正以平常心面对并实践于这些岗位的高职教师数量不多,甚至有些老师宁可知识储备数年不变也不愿放低态度。这就导致了所授内容与行业严重脱节。

    (一)“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要点概述

    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原则。要落实这一原则,应该从融合的角度、广度、深度等几个方面着手,多角度、全方位助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文塑旅,从“旅游+文化”角度推动融合发展,即在旅游的基础上融合文化

    第一,旅游与文化元素相融合,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各类文化,例如地方民俗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名人名事名记等,并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载体。

    第二,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将夜市活动、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读书活动、公益讲座等公共文化活动引进旅游活动空间,提升旅游场所的文化氛围。

    第三,将旅游与文化产品相结合,大力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国风国潮作品,将文化创意融入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

    第四,旅游与公共文化设施融合,开展文化便民惠民、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旅游活动空间的文化属性。

    2.以旅彰文,从“文化+旅游”角度推动融合发展,即在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旅游

    第一,加强文化设施场所的旅游开发利用,提升公共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借助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资源开发研学旅游、文化主题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增加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第二,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通过与旅游的结合全方位展现文物价值,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旅游利用开发,形成一批公共性文化景观。

    第三,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开展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

    第四,加强文化艺术活动的旅游开发,以地方文化艺术地标、地方文艺演出精品等为旅游吸引物,大力开发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产品,发展地方文化艺术旅游。

    3.文旅共生,“文旅+”助推文旅产业广泛融合

    “文旅+”,即基于“文旅”整体概念,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第一,加快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旅+体育”“文旅+农业”“文旅+健康”“文旅+工业”“文旅+科技”“文旅+教育”等,全方位探索文旅融合切入点,培育文化旅游新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的互融关系。

    第二,结合不同空间场景,点、线、面结合,推动“文旅+乡村”“文旅+城市”“文旅+大自然”,拓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

    第三,结合当下流行元素,推动“文旅+综艺”“文旅+广场”“文旅+演艺”等新型融合模式,寻求“文旅+”向更多元、更多方向发展。

    4.文旅共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形成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

    第一,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IP,根据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情况,形成地方文化和旅游融合IP;
    提炼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企业,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龙头产品。

    第二,整合多方资源、多方力量,从政策制定、资金支持、人才支撑、企业创新、行业组织引领等方面多管齐下,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产品,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提升游客的感知体验,体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魅力。

    (二)“十四五”文旅规划期产业特征解析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指出,我国正在步入后疫情时代、大众化旅游时代、大数据时代、高速交通时代、共享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中国崛起的时代、国家治理的时代、老龄化时代。在此时期,我国文旅产业有几个特点。

    1.“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塑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振兴阶段

    2019年末发生的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疫情过后旅游业的复苏需要时间。虽然历经3年各地已复工复学,但是由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旅游消费很多人还是保持着理性谨慎的态度,特别是涉及出市跨省的旅游,受各部门各单位疫情防控政策的限制,游客出游积极性下降;
    其次,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远胜从前。此次疫情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而各地也应该进一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这样才能让旅游行业不再或是少受冲击。再次,疫情过后很多游客的出行偏好发生了变化,从地理位置上说更热衷于本地及周边近程旅游项目,出行方式上选择更加开放性的交通工具或是自驾游等[6]。

    2.“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是互联网技术大发展、数字化文旅全面推进的阶段

    “十四五”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关键期,虚拟实境、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与交叉应用,正在为文旅行业发展格局和趋势带来重大影响。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以高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探索智慧发展的新路径。在智慧旅游服务、在线旅游消费、新型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创意等方面发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加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例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实体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云上旅游”新业态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崛起蓬勃发展。“云上旅游”既有广义的又有狭义的,广义的“云上旅游”指运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旅游的方式;
    狭义的“云上旅游”特指将互联网终端技术和VR虚拟技术融合,通过4D建模提供逼真的旅游体验。“云上旅游”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足不出户却能云游世界的需求,不光是在后疫情时期能规避疫情风险,其高效、便捷、经济的特性更是出众。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稳步发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积极对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5G技术革新,大力发展数字化文旅更显紧迫。因此“十四五”时期应当全面推进数字化文旅项目。

    3.“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旅大力发展的阶段

    乡村旅游有别于城市旅游,以其浓郁的乡村风情吸引游客。过往的乡村旅游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用城乡融合、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并进行产业重塑的重要尝试,承载起了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愿景。契合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的时代主题,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那些有乡愁情结、懂得乡土文化知识、时代节奏把握准确、具有工匠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旅游人才更有机会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硬核力量。

    4.“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是中国社会步入人口老龄化、康养旅游逐步成型的阶段

    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这么庞大的数字其实还只是康养旅游的部分市场。过去很多人把康养理解为健康与养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对康养认识产生了变化,康养旅游另一个巨大的市场就是基于放松减压、调整状态、缓解亚健康的都市族。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康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完善康养旅游服务体系、提升康养旅游服务能力、优化康养旅游发展环境等相关内容越发重要。目前我国虽已建成一批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但是面临庞大的需求人口,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康养旅游就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基于“十四五”规划期文旅融合要点以及产业特征,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旅游业既是追求综合效益、发展新动能的产业,也是不断创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文旅融合的深度、文旅交流的广度以及文旅市场规范度都在不断提高。这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如图1所示)。

    图1 《“十四五”规划》部分要点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适时调整。

    (一)协同创新,从“重旅轻文”转变为“文旅并重”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现出“旅游大类”的平台化特征,既往人才培养模式受此特征影响,“重旅轻文”的痕迹比较明显,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围绕着旅行社运营管理、导游服务技能、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几大模块展开。十四五时期文旅行业呈现出强化文化利用的功能,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旅人才的培养也应秉承这样的要求,应当加大文化类课程的比例,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未来的职业方向从单一的旅游行业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例如导游在带团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具备娴熟的导游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以扎实的理论涵养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收获文化;
    再比如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岗位应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旅游行业,文化产业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创中心、文化广告公司等均可以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基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掌握复合型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8],因此应考虑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如图2所示)。

    图2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各学科融合,从文旅学科提升为“文旅+”学科

    “十四五”文旅规划期是互联网技术大发展、数字化文旅全面推进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文旅产业进入“文旅+”的阶段。科技、网络、业态需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对产业融合创造旅游价值方式的根本改变。例如眼下流行的“云旅游”就是文旅产业的一大补充,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云旅游”的作用可谓巨大;
    再例如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也相应水涨船高,包括新媒体运营技术、数字文旅设计能力等;
    尤其是在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应该具备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在线服务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等几乎缺失,这部分需要调整。除了科技催生的行业转型,“文旅+”时期旅游产业还与教育、体育等产业多元并轨,例如研学旅行就是“文旅+教育”的融合,研学产品设计除了需要学生有文旅产品设计基础能力以外还需要了解一部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例如旅游产品文案设计就融合了“文旅+艺术”,文旅人才除需掌握传统的旅游专业知识外,也需具备一定的艺术赏析与运用的能力,单一的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已不能很好适应现在的要求。近年文旅融合的发展已使得行业间界限逐渐模糊,对文旅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应该趋向于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等方向,即“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与本专业相近的拓展型课程,比如“旅游+线上线下门店经营”“旅游+电商服务”“旅游+财务”“旅游+新媒体运营”等跨学科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9]。

    (三)引入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倒推人才培养模式

    OBE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简称,恪守3个最基本的理念:一是以施教对象(即学生)为中心;
    二是以学习成果为最根本导向,以此来倒推培养学生的过程;
    三是教学全过程持续改进,无论是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关联,教学改革的过程都应是动态而非不变的。OBE理念下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考虑引入OBE理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调整(见图3)。

    图3 OBE理念思维导图

    按照OBE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应该聚焦于学习成果的达成,以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以最终学习成果为出发点,反向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的现状促使行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求的变化将直接转化为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
    这个需求变化正可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让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怎么培养这些能力,如何得知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能力。

    (一)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一般由理论课+实践课构成。实践课虽然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对旅游行业有感性认知和初步了解,但在“十四五”时期新的业态需求之下远远不够,例如乡村文旅、康养文旅等产业,不能仅有课堂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对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整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多领域渗透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将行业导师请进来,这里的请进来不仅仅是指开一次讲座,更重要的是邀请行业导师参与到课程研发,将其行业经验及行业用人需求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为学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将“理实一体化”和实训课程落到实处,带领学生多维度开展现场教学,缩短学生实习、就业的适应期。

    以发展乡村文旅为例。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是本土化粗放型管理的弊端也凸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与乡村建立产学研对接基地,推进校地融合。一方面,开设相关课程时就应该邀请乡村振兴带头人参与到课程研发,结合乡村文旅发展实际提出要求和需求;
    另一方面,利用实训课、寒暑假、节假日等安排学生前往乡村进行实践,沉浸式课堂体验模式助力学生实地感受。学生可以为文旅示范村尝试创编导游词,开展实际导游工作的实践,助力乡村民宿的经营,甚至可以尝试通过新媒体运营技术或者电商技术,为乡村产品直播带货。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实地体验更是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行业、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

    过去的旅游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基本都是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旅游产品相对单一而且缺乏特色。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是旅游企业最为看重的两大能力,也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围绕的核心。“十四五”大众旅游时期行业高质量发展,各类文旅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逐渐改变。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开始同步提高,具体表现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以往标准单一、程序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旅游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从业者服务的具体对象由过去主要面对集体逐渐向个体转变,高端定制化旅游、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智慧旅游等一系列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蓬勃发展,这些变化都催生了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改变,同时也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的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大数据搜集、分析研判能力,个性化旅游服务产品设计和定制能力,精准的目标客户分析、定位、研判能力等;
    旅游服务管理人员的这些能力将有助于精准开发目标市场并有效提升客户的旅游满意度,有效地促进整个旅游服务业的全面提升。

    站在使用高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旅游企业的视角:目前旅游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评价也基本一致,主要问题表现为实践经验相对缺失、心理素质不过硬、突发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不足、抗压能力缺乏、讲解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等。造成这些原因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校阶段学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在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的改革。

    根据对相关旅游企业的走访调查,旅游企业普遍反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能力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如图4所示。这一需求变化应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图4 “十四五”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变化

    (三)按照“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需求设置课程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更加广泛,催生了设置新型多元化课程的必要性。例如,自媒体的使用与推广、抖音等APP的使用和制作、线上直播技术、手机拍摄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课程内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旅游类课程。另一方面时代在进步,旅游行业正在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文旅融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游客对于美和时尚的要求提升等,这些都在要求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可结合实际开展例如国际品牌知识、潮玩信息、历史品牌故事等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旅游管理课程的时代魅力,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能力,用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型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该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融入全新的数字信息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进入新时期,线上旅游的兴起,使得各种旅游产品能简单快捷地呈现在消费者的移动设备上。旅游消费者会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比较和点评,并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去选择旅游产品。旅游管理课程的设定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应重视对于旅游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精确采集、分类、辨别与处理,使用大数据分析法来设计针对具体消费者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个性和针对性,使消费者的体验感获得提升;
    另一方面,要将智慧旅游相关课程融入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之中,通过达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新型媒体营销的策略、手段和技巧。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思维也是鼓励旅游管理人才进行更多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10]。

    (四)OBE教育理念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策略

    OBE理念下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需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达成预期成果。通过学校定位和利益群体(国家、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倒推细化具体人才的培养方案,以确定学生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制订、课程教学的实施、考核评价的建立则要分别从形成、实现、证明3个层面具体落实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最终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调整(见图5)。

    图5 OBE理念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关系示意图

    1.关注学情变化和学生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充分结合OBE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转变,才能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时代,受互联网影响较大,普遍对数字多媒体应用类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新创业诉求较高可塑性强,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适应性也较强。站在学生角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可以概括为:结合文旅融合的趋势与企业需求接轨,合理设置课程;
    从学生兴趣出发,支持创新创业,设置有效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量身定制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即从学生、行业企业、社会需求出发,逆向推导培养目标,由具体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时需要达到的要求,再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最终结果和目标高度贴合。

    2.创新和完善学习评价方式

    在OBE理念的实施要点中,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机会应多元化,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弹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其学习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对知识的考查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考查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特别是文旅融合视角下增加的文化素养型课程,其评价体系更要多元化,在评价中不是简单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而要承认学生本身的差异性,评价要以学生发展变化为标准,强调学生自身变化过程的比较,根据该学生以往情况结合变化综合给出评定。在评价体系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分配要更加合理,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会研究、能创新[11]。

    3.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OBE理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度学习,这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旅融合要求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适应“文化+旅游”的转变,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提升,加强新工艺新技能的学习,以教研室为单位合理分配新设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实践机会,在过往旅行社、酒店等实践基地上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单位,例如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使其深入了解文旅行业的运营模式及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文化展馆或者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并通过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实践类课程的讲解和演示。

    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人才。“十四五”时期对于我国文旅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一方面经历过疫情的巨大影响文旅产业需要重振,另一方面全民旅游的进程又对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因此,“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向文化创意产业、康养旅游、乡村文旅、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等方向拓展,积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以满足我国文旅产业的需求。

    猜你喜欢十四五文旅融合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9期)2019-10-25“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23期)2019-09-04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推荐访问:高职 旅游管理 融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