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五重维度探析

    时间:2023-06-27 12:0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陶志坚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 530007)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把中国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高度。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到今天,党与中华民族已经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它的影响触及国家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产生的一系列精神成果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激励国人奋勇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已经不能单纯从党内视角出发,而应结合国家和民族的视角、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求通盘思考。本文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属性、生成、特性与功能作用及如何实现对民族精神的重塑等五个维度开展深入探析,以期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视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研究。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从属

    论及伟大建党精神的从属,笔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及以其为源头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统属于革命文化,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完善而严谨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体系,它们能够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是我党所独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构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由四部分构成,即作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头的革命文化和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而革命文化,广义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淬炼而成的各种红色文化和伟大精神的总称,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物质表现,即各种特定的物质载体,如展现革命过程和内容的文化作品、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场地、革命遗址等;
    另一种则是内在的精神形态,即各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价值取向等。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中产生,但并非无根之萍。从整体看,它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充分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思想与精神风貌的崇高精神。作为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展现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的总概括,它实质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实质上仍是革命文化的一种,以它为源头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属革命文化。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遵循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以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自身价值目标,由此决定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将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这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遵循。而这种价值逻辑在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最早体现,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有学者曾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认知层次,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目标层次,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特质层次,即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主体层次,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这其中,共产党人无论对真理的坚持、对使命的坚守,还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展现的英雄气概、意志精神,乃至奋斗目标,其最终的指向都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对象永远是党和人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党员的奋斗和拼搏,无不是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就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上,可以看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遵循就是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所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4],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其所遵循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逻辑。

    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5]。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同样可以遵循大历史观的理论逻辑,从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需求出发,将视野由党内伸向国家和民族,以全面的、具体的、发展的观点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是鸦片战争。彼时的中国人在被迫开启古老帝国的大门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全方面、系统性地落后于西方列强。这种落后由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引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全方面、系统性的落后使近代中国饱受摧残,甚至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摆脱亡国灭种的威胁并尽快追上现代国家的发展步伐,切实解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并非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被迫的,是应对外部现代化冲击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自身反应。

    基于以上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必须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正如前文所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生产力落后所引发的系统性落后,所以想要实现民族复兴、完成国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其附属的上层建筑,尽快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

    2.重塑人民的价值信仰。近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摧残不仅有肉体的、物质的,更有精神的。伴随着列强政治、军事和经济入侵的,还有思想和文化侵略,所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同时,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已日趋衰朽,不能适应现代中国的变革需求。故而,现代化的领导者必须破除文化侵略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创造更先进的思想价值体系,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水平与文化境界,使之适应现代化进程需要、重拾民族自信。

    3.动员全国人民作为整体参与现代化进程。全方位、系统性的落后意味着近代中国的危机已经无法单纯依靠个别的英雄人物或者某个阶级的力量来摆脱,必须将全国人民聚合成统一的整体来共同面对。只有有效动员人民,让人民能够广泛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救亡图存和国家建设实践的现代化路径,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以上三点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进程,更是民族精神重塑的进程。“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现代化进程的领导者在推动革命建设实践、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做好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只有在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完成民族精神重塑、让中华民族再次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政治组织和政治路径,才符合现代化进程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生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里始终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原则,高度重视信仰的力量、精神的作用。随着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深入,以建党精神为源头,又孕育出了更多的精神,由此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革命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甚至对今天的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真正促使中华民族再次实现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所以,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必然性也赋予其独有的特性,即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具有鲜明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构成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它的生成给予了自身对现代化进程客观需求的强大适应性,能够真正呼应时代诉求;
    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又促使伟大建党精神能够派生出更多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党的革命事业和现代化进程走向深入。

    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武装革命斗争,实现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产生一种逆流直上、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以保证内部团结、积极应对挫折与挑战。因此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众多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普遍带有浓厚的逆流直上、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气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时期,因为“历史欠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为落后,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同样困难重重。于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如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具有鲜明的建设和奉献色彩。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方面,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等,都具有明显的奋斗、拼搏和创业色彩。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的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工作重心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因此,这一时期形成的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都体现出一种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浓厚的大国情怀。

    这些精神的生成,无一不是建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内核,将它们有效地串联在一起,使之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贯穿整个精神谱系、所有精神一以贯之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逻辑。它们的作用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带领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即实现精神的凝聚和引领:对内吸引认同者、保证团结、凝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对外以统一的立场和措施共同应对政治挑战。通过精神凝聚和引领作用的发挥,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革命建设改革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在人民中形成广泛政治认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必须将全国人民聚合成统一的整体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以及其所遵循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逻辑共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呼应人民的政治诉求,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就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与当时推翻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迫切需求结合紧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伟大精神都具有创业、拼搏和奋斗的精神,与人民群众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诉求息息相关。总之,这些伟大精神能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反映人民诉求、紧贴人民呼应,从而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促使党的理论和主张在人民中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进而把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让人民群众能够始终跟党走,真正地实现了人民的聚合。

    (二)推动党组织发展壮大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政治认同,自身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也拥有了人民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并逐渐深化发展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通过高度的政党认同和自身独特的精神魅力,可以充分激励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接受党的思想和主张,甘愿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同时,他们所展现出的品格和精神,又会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三)有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引领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在新时代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今天,中国共产党自身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7]。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虽然前途光明,但是任重道远。所以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切实地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明确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所以,无论各级党组织还是党员干部,必须把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伟大价值和深刻内涵更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基础。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就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举措。伟大建党精神通过熏陶,可以起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作用,有效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使党员干部不断内化自己的行为倾向,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起到“思想建党”的作用,实现以优质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推动党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在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革命建设改革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重塑。这种对民族精神重塑的过程是依托中国共产党这个载体,随着党组织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对革命建设改革目标的达成而逐步实现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现代化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结构,还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在实现国家和民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不但致力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造,还高度重视对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改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结构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遵循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动员全国人民作为整体参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要求共同决定了党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在对社会结构的重塑过程中,必须广泛建立各类基层党组织,将党的触角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社会结构的重塑起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加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党的各级组织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并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结合,成为一个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社会结构改造同步的,是思想的输出。由于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的高度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可以有效地把党内奉行的思想价值标准向全社会扩散输出。而党内奉行的思想价值标准,实质上就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各种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以及受其影响所展现出的各种优良传统。它们与群众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思想价值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思想文化方面,党与社会都已经融为一体。党内的思想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政治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内核与外核的关系。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其所蕴含的价值体系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所以,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遵循和弘扬本身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和弘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总而言之,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的作用和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于党内,而是对国家和民族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更需传承和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强大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建党革命现代化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建党百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建党百年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庆祝建党百年(五阙)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建党九秩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推荐访问:建党 维度 探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