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学报与“双一流”建设协同策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为例

    时间:2023-06-22 08:1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曾 群,杨 玙,严定友,胡晓梅,程 敏

    (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9)

    2015 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我国开始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以下简称“双一流”)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教研函[2017]2号),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9月28-29日,教育部又在上海召开了主题为“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的“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1-2]。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15个重要文件,其中之一是《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特别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给大学学术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大学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同时又通过大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使命[1-2]。

    国外一流大学和大学的学术期刊出版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术出版、学术期刊的互动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在期刊国际化上的开拓、学术话语权上的把握、在秉持用户至上理念推进期刊开放获取、在加强学术出版与大学发展上的密切联系等方面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学术期刊共同存在于教育与出版交织而成的场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1-2]。

    2.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当前发展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华师学报”)创刊于1955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个刊物。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国家“百强社科期刊”,在高校学报类、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类中均位居前列。自然科学版是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十多种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转载。

    师范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有别于其他大学学报,由于师范类院校培养的主要为师范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为主,其专业设置上也以基础性学科为主,没有农、林、医、工等专科院校所具有的专业特色。因此,其主办的大学学报与其专业相适应,相较于其他大学学报在专业特色上表现的并不明显。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内容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良好成绩。学报两刊在各自的期刊阵营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基础,这是学报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提。一直以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学术界有着良好的口碑,是学者、学术评价机构共同认同的国家社科名刊,能够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是对学者的学术水准和文章的学术价值的认同。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亦可发现,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同类型的刊物评价指标排名中,也是处于前列的,而在武汉地区几所主要综合性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中,仅次于入选“国家卓越计划”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而且指标差距并不是很大。从2015年以来数据变化来看,学报自然科学版一直处于较好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力并未得到本校学者们的关注与认同,也未得到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在校外的得到的重视度远高于校内。

    2.2 调研内容及结果

    近期,华师学报编辑部聚焦学校学科建设,就学报如何服务好学校学科建设展开了调查访谈。在访谈手段运用方面,包括访问面谈和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微信、QQ等方式。访谈的对象,一是面向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管理者;
    二是面向学报编辑,了解大部分编辑的想法。

    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需要一流学术期刊,学报是学校或学科产生和发挥学术影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是这次所有被访谈者的共识。调研中反馈的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突出办刊特色。被访谈者都认为,学报虽是综合性期刊,但也应突出特色,要注重专栏、专题的设计,结合重大项目、热点问题,设置话语焦点,通过持续关注某一话题以把握相关领域的话语权,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出版品牌。

    (2)培育青年学者。充分发挥在培育特色学科与新兴学科中扶植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作用,学报可设置青年学人专栏,强化对立项建设学科的人才培养。

    (3)服务学校重点、优势和特色学科。重视学报在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和培育特色学科中的作用,加大在重点学科的组稿力度,以精品意识打造优秀学科的栏目,设置彰显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栏目,开辟特定的学科报道园地。

    (4)强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要注重强化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引导、展示、交流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大发表立项建设学科基金论文的倾斜力度。还要注意发表用外文特别是英文著述的论文,扩大学者的国际影响。

    (5)处理好校内用稿和校外用稿的关系。在发表一定比例的校内优秀稿件的同时,要注重向校外有影响力的专家特约高水平稿件,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同时满足本校科研人员了解相关学科前沿的需求。

    (6)注重与校内其他学术刊物的分工合作。可由学报倡议、学校统筹,处理好学报与校内其他几种有影响刊物、专辑之间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上做到相对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注重合作,打造我校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

    (7)支持高层次学位教育。对本校博士生的论文要注意扶植,对他们的学术起步会起到关键性的助推作用。我校的知名学者以及很多知名校友,在学术起步阶段多有在我校学报发表文章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

    (8)继续坚持品牌战略。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学术期刊品牌,如进一步加强打造特色栏目、组织高层次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

    (9)倡导学术争鸣,引导学术发展方向。学报的学术传播功能应包括学术争鸣和学术方向引导,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适当组织发表一些纯粹学术争鸣的文章。

    (10)切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社会责任与义务。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版还是自然科学版,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要切实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必须体现学报作为学术传播平台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如“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双一流”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创新发展等,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选题空间。

    通过调研和访谈结果,汇集多方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学报切实服务好学校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学科学者、学校管理机构和学报的编辑出版者三方的协同互动,学者的高度重视、学校政策的保障和学报编辑的努力,是学报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3-16]。

    3.1 学科学者需求是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学科建设重在学者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是由高水平的学者团队建设和打造的,所以,要服务好学者就必须不断听取学者们的办刊意见,不断改革办刊思路,这是学报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以上调研结果就充分显示了学科学者对学报的迫切需求。

    3.2 学校政策保障是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支撑点

    学报编辑部在行政管理上是学校直属部门,在业务方面由科研部社科处对接指导。学报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核心问题是要提高学报的学术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高水平、高质量地展现学术成果。在这方面,学校的政策保障作用不可缺失,而且应该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有关的政策保障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面向学报编辑部的物质保障如办公条件、经费保障和人员配备,还应该体现在对学报的服务对象——学科和学者的限制性规定方面。我校虽然有的学科在全国较有影响力,但就全校的实力来说,并不属于名校、强校阵列,而是处于中间层次,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更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处于这样的层次,如果不注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保障,不通过形成合力来培育实力,一味简单地强调与外界竞争,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学校如何支持学报的发展,石河子大学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2019年11月召开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CUJS)第23次年会上,该校学报代表的报告引起关注。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这方面与我校的情况类似。该校地处西部边陲,办学资源和条件匮乏,但他们充分利用国家的援疆政策,提升整体实力,打造学校特色。在注重学报发展,打造有影响力学术期刊方面制定了系列的保障性政策。如学校在接收援疆学者时,向派出的学校和学者提出具体的要求,学者在该校工作期间必须在该校的学报发表署名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的学术论文;
    另外,也在本校受援学科的考核要求中做出规定,在与相关支援学校的学科保持长期紧密联系的具体要求中便包含为学报联系学者组稿。其他的政策还体现在职称晋升或聘期考核,只要是与论文有关的条件都要求必须具有在本校学报发表的论文。博士、硕士毕业的论文发表条件中要求首先必须向本校学报投稿。该校的专业优势在畜牧业、荒漠绿洲生态与农业等,这些优势也反映到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如《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U-JIF数据与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相当,有一段时期甚至远高于我校学报。相对于该校的客观条件制约,该学报能够取得这样的学术影响力,学校政策支持的效果显而易见。

    学校在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应将学报的发展纳入学科发展计划,从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上考虑学报的发展问题。在具体做法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明确学报定位的学术性

    在学校层面,要明确学报是学校学术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因此在制定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时,应该把学报的发展与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首先要在学校管理层面重视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让教师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学报的影响力对学科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对有关的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在学校形成了共识的。但自然科学版对理科学科发展发挥的作用有限,表面上看对学科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对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或对一些学术实力较强的学者来说,基本上将学报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但从学校发展整体实力提升的角度,从培育新兴的有潜力的学科的角度,以及充分发挥对青年教师培养作用的角度,学报是可以起关键性作用的。

    3.2.2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

    目前,我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社科期刊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优质稿源充足,每年本校教师的发文量保持在30%以上,表面上看,学报处于主动地位,但长此下去必定形成在学报发表文章很难的印象,特别是随着年轻学者的成长,这种印象会降低学者对学报的亲和度。本校教师在自然科学版发文偏低,理工科因其专业特点等原因,教师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考虑投稿国外期刊,其次考虑的是基于专业学会的专业期刊,很少有考虑向学报投稿的,这与目前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对学术评价的导向有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纯地靠学报自己努力去吸引作者投稿难以产生效果,为保证正常出刊的稿源,编辑们不得不将寻求作者的目光投向校外,吸纳一些学校层次比本校层次低的作者投稿,导致办刊水平难以提升。

    纯粹的自由竞争是不可能存在的,学校应该在一定层面上保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让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能够获得校内的优质科研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该在职称晋升、聘期考核中设定必备的条件,如必须有在本校学报发表的成果;
    博士、硕士培养中的论文发表要求,必须优先向本校学报投稿;
    将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纳入科研奖励体系,等等。

    是否在本校学报发表文章,对实力强的学科发展来说基本上没有影响,对优秀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也作用不大,但对学报来说则至关重要,稿源质量决定刊物水准,这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制定相关保障学报发展的考核措施,则学报的稿源质量会大为改观,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3.2.3重视学报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编辑岗位设置应根据学校学科的发展而有所补充和加强。如现在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较快,而且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紧密,该学科不仅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正在催生众多的新领域。从学报自身的建设来看,已经不可能离开信息技术学科而生存,编辑工作平台的搭建、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以及自媒体传播手段的应用等,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但学报目前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专业编辑,导致选题拓展、编校业务处理、学术传播创新等很多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其次,编辑人员晋升职称受学校指标的限制,非常优秀的具有良好学术素养的编辑职称长期不能晋升,已经严重影响队伍的稳定。学报两刊编辑人员的职称分布也不平衡,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室的正高和副高的人数均多于自然科学版编辑室。

    再次,学报编辑大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的在一定的学科领域是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是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团队的核心成员,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学校在考虑学报编辑人员的职称方面,不能简单地都认定为教辅岗位,对于有的学术实力很强与学科联系紧密的编辑职称,应等同于教学科研岗位对待,将其职称职数纳入相关的学科统筹管理。另外,有的具有编辑系列职称的人员因工作调动离开了编辑出版岗位,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其职称职数留在编辑岗位,这也涉及保障编辑利益的问题。

    总之没有优秀的稳定的编辑队伍,学报的建设和发展都是空谈。

    3.2.4适度放权鼓励机制创新

    现在学报编辑部的人财物都是学校按照行政管理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考核,严格地说,学报编辑部无任何自主权,没有一定程度上的对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奖惩和量化考核的权利,也没有一定限度的对财和物的支配和处置权利。现行的管理制度看起来虽然完备,但因为不能与人员的实际利益挂钩,对工作推动的作用和效果有限。在机制创新方面,应该摒弃一种固有的认识偏见,即学术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和矛盾的。

    如何做到学术性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这方面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该期刊社以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刊为主,加上另外4种专业期刊组成期刊群,其中有3种为英文期刊。他们出版的有关刊物在对应的专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自然科学版的复合影响因子(U-JIF)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相当。该期刊社实行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只有5名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其他全部为聘用合同制人员,期刊社负责聘用和管理,所以用人机制非常灵活。在绩效考核上,编辑的收入绩效与文章的质量和刊物的影响力直接挂钩,实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学报编辑部出刊较为单一,达不到期刊群的运作体量,实行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肯定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创新考核机制,编辑部能够将个人效益与出刊质量直接挂钩,鼓励编辑积极组稿,多发好稿,多创新办刊思路,在这方面则是有探索空间的。其实只要转变思路则很容易理解,讲究经济效益不一定就会降低学术质量,作为学术性期刊,只有提高学术影响力才会产生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效益一是可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可以进行办刊模式的探索,反过来又可极大地促进学术出版,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机制的创新必须有学校的支持,应鼓励编辑部进行探索和改革,突破现有管理和考核方式的局限。

    3.2.5业务管理对接要合理

    学报的业务指导统一与学校社科处对接,这对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来说是合理的,对该版学报的发展和建设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自然科学版来说显然与其工作性质不符合,影响该版学报的发展。简单地套用行政管理的上下对接关系,导致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学校理科类学科建设中长期被边缘化。学校学术管理机构在制定有关学科发展政策时,自然科学学科方面往往忽略学报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则很难兼顾自然科学版学报的特点。从学报的角度来看,人文社科编辑与学科联系的紧密度远远高于自然科学编辑,几乎全部都是相关学科的重要成员,参与学科规划和建设,而自然科学编辑则处于相关学科之外。理科编辑一是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学术管理部门的学科规划,对学校学科发展的布局和动向不能及时了解,更不可能提出建议和看法;
    二是很多编辑难以进入有关学科的学术团队,导致编辑与学科学者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校应该尝试将学报编辑部的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对分开,根据工作性质和学科特点,将业务对口管理分别划归社科处和科技处,让不同专业的编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学术建设与学科规划,参与相关院系学科的学术活动甚至加入学术团队。学报的资源来自学科和学者,学校通过理顺机制加强学报与学科的联系,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3.3 学报编辑努力是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力点

    学报发展的关键还是在学报自身的努力,任何外在条件都需要编辑人员自身的努力与创新才能发挥作用。基于本研究对学报两刊的发文情况调查和影响力分析,在目前外在政策并不具备或者保障措施相对缺乏的环境下,编辑通过历练内功,保证了学报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并有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高校文科学报中一直名列前茅,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度,编辑在保证优质稿源方面成绩显著。自然科学版的进步非常明显,被收入CSCD来源期刊目录,影响因子也是逐年提升,在师大类学报自然科学版位居前茅,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学科类”中位居前列,这是编辑人员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报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的前提,是树立信心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报编辑的发力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制定学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每一位编辑应该牢固树立一种意识,即学报必须始终以学校学科为依托,以本校学者为后盾,学报为本校学科和学者服务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二是主动宣传学报的工作成绩,通过细致地做好服务,树立良好团队形象,赢得口碑,打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和谐环境。最近几年学报自然科学版也取得了较好的进步,但领导、学者们了解不多,老印象根深蒂固,值得我们反思和检讨。

    三是加大主动组稿约稿力度,特别是自然科学版编辑,面对不利的竞争环境,要用持之以恒的精神打动作者,用良好的服务感动作者,用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引领青年教师,以此来不断获取优质稿源,提升刊物学术水准。

    四是利用好刊物已有资源,深挖潜力,精心设计,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创新,如利用适当的版面宣传学校优秀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展示华师形象,也为争取外来优质稿源创造条件。

    五是编辑应主动将个人的事业发展融入学科的发展目标,主动加入有关专业的学术团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打造成学有专攻和专长的学术型编辑。只有真正融入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置身于现实的科学研究环境之中,贴近学者,才能领悟学术,才能真正做好学术传播工作。

    六是应紧跟时代,积极引入新技术,提升学术传播效率。当前,单一的纸质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术传播的要求,学报要在满足作者需求的基础上,强化读者意识,从读者获取方式的角度思考学报融合出版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打造深度融合的立体学术传播平台。

    现阶段,由于各大学学报的主办单位的学科性质以及国家学科建设的统一部署,决定了大学学报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大学学报在近几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步明显,影响力逐年提升,具有厚实的工作基础。在协同促进的策略上,一方面学报的发展需要自身练好内功,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将学报成长主动融入学校“高水平大学”与“双一流”建设中,并积极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政策保障,更需要学科学者的支持与认同,推动学报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参与学科建设。在学校管理、学科学者和学报三者的协同作用下,必能将学报打造成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一张名片,这对于学校软实力的提升来说,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一流学者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学者介绍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学者简介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2期)2022-05-05学者介绍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关注一流学科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08-07致敬学报40年泰山学院学报(2019年6期)2020-01-14“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学者介绍影视与戏剧评论(2016年0期)2016-11-23学报简介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大学学报 为例 协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