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掌握“三关”,理解“三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构成”读后感

    时间:2023-06-21 09: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余继光

    (柯桥中学,浙江 绍兴 312030)

    1995年数学应用问题走进高考数学命题,2003年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将实际问题中的现实情境大量地进入数学教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数学应用的两大支柱(数学建模、数据处理)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三会”的理念成为数学基础教育落实的现实需要.学习《课标》后,2019年4月笔者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的《“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思考》,描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教育理念的内涵与外延.2022年4月,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版,教育与教材专家再次审视“三会”的教育理念,在《课标》中提出“三会”(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基础上,将“三会”作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养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为什么数学教育要提出“三会”?一是站在世界数学基础教育的视野里思考;
    二是站在现代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视野里思考;
    三是站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视野里思考;
    四是掌握核心科学技术的必然要求;
    五是养育数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急切要求,这是社会人基本素养的时代要求[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三会”具体表现为数学应用意识(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数学建模意识(深入剖析现实情境中数学模型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要掌握“三会”,必须进行“三关”训练,即事理关,明白问题中现实情境说了一件什么事,学会建模分析;
    文理关,即阅读理解关,一般现实情境的文字阅读量都比较大,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并理解其意义;
    数理关,对建立的数学模型,会用恰当的数学方法去解.这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与高中数学教育无缝衔接[2].

    《课标)》中指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三会”是《课标》中“三会”的子集,因为“现实世界”是“世界”的子集;
    也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表述更加科学、准确、具体、全面.

    “三会”的教学目标要求落实数学教学的“五性”:

    1)基础性.“数学的眼光”在于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去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
    “数学的思维”在于先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
    “数学的语言”在于初步掌握数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是前提,是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离不开这一根本,一线讲台上数学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没有数学的知识与方法无法建立起数学的眼光.

    2)实践性.很多学生学习数学不知道干什么?从实践意义上说,“三会”告诉人们:数学可以帮助或提升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从古至今,无数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数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自现实世界,学习者掌握数学方法后,还是要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

    3)科学性.“三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符合科学性即现实世界中具有数理逻辑的现实情境可以挖掘、表述,用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表达,不论是观察,还是思考,语言表达都必须建立在符合数学逻辑思维的前提下.

    4)创新性.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的创新算法离不开数学的“三会”;
    现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离不开创新解法;
    数学应用题的求解离不开创新思维.

    5)人文性.数学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两大方面,除了知识还有情感.“三会”所掌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功能.与此同时,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有关人口、土地、资源、环保等问题情境编制的数学应用题,通过数学解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充分体现应用题的教育功能,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最优化思想等[2].

    案例1在电子游戏中养育儿童的“数感”.

    电脑中有“搞怪碰碰球”软件,五颜六色,每串起同色的5个球后,分数栏会增加10分;
    串起同色6个球,会增加15分;
    串起同色7个球,会增加20分;
    串起同色8个球,会增加25分;
    串起同色9个球,会增加30分.幼儿园中班的儿童在玩“搞怪碰碰球”时,每串起一串同色球,根据所连一串球的个数,能够说出分数栏中将要显示的数字,可见儿童在用数学眼光观察游戏时,已经将数字加法应用其中了.

    2.1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的现实案例能说明

    在教与学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情境是数学概念与原理的来源之地、应用之地,教师通过“教”的程序——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的路径——阅读问题的现实情境,了解数学概念的源,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维去思考问题.

    案例2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

    首先给出5个不同的问题情境,突出问题中的变化过程,关注其中的一些变量的变化规律,突出分析变量及变量的关系,一步步抽象出“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实际教学中在“三会”理念引领学生突破三关:

    1)事理关.首先阅读教科书第94页的5个问题情境,了解每个问题情境中的变量是什么、变化过程是什么.

    2)文理关.通过阅读,发现每个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

    3)数理关.在变化过程中,当一个变量取值后,按照这种联系或者依赖关系,另一个变量的取值可以唯一确定,每一组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变量式子来表达.

    学生通过这三关的梳理,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概念,即变量x与变量y之间具有某种依赖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达,此时给出函数定义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

    2.2 中考数学命题中的“数学应用题”能说明

    在测与评中,中考数学命题中的“数学应用题”已成为“必打卡”,题量足,创新足,而且数学问题情境贴近现实,贴近科学,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这些说明初中数学教学已经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于是新课标“三会”自然融入,水到渠成.

    案例3以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数学中考试卷为例.

    例1Ⅰ号无人机从海拔10 m处出发,以10 m/min的速度匀速上升,Ⅱ号无人机从海拔30 m处出发,以a(m/min)的速度匀速上升,经过5 min两架无人机位于同一海拔高度b(m),无人机海拔高度y(m)与时间x(min)的关系如图1,两架无人机都上升了15 min.

    图1

    1)求b的值及Ⅱ号无人机海拔高度y(m)与时间x(min)的关系式;

    2)问无人机上升了多少时间,Ⅰ号无人机比Ⅱ号无人机高28 m.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数学中考试题第19题)

    三关训练解析:

    1)事理关:首先要快速阅读150字加一幅图,知道问题背景在说些什么,至少要知道“海拔高度”“飞行速度”“匀速上升”等文字的含义.虽然情境贴近现实,但如果平时没有接触或学习,没有应用意识,那么这一关难过.

    2)文理关:在阅读中,必须理解文字“海拔高度”“飞行速度”“匀速上升”等的数学意义与关系,抓住与数量关系有联系的关键词,如果抓不住或抓漏了,那么这一关也难过.

    3)数理关:数学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其内涵的数学模型,即各关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尤其是看懂给定的函数图像.此题是一次函数模型,涉及两个一次函数,且含有参数,如果不能把握“海拔高度”“飞行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这一关也很难通过.

    经过数学应用意识的养育,大多数学生已经储备了三会的意识与能力,过三关能力逐步提高,此问题的得分率也会比较高.

    又如,第20题以智能操作机器人为背景,用数学眼光观察其几何图形,挖掘其几何特征,研究其性质:

    例2拓展小组研制的智能操作机器人,如图2,水平操作台为l,底座AB固定,高AB为50 cm,连杆BC的长度为70 cm,手臂CD的长度为60 cm,点B,C是转动点,且AB,BC,CD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图2 图3

    1)转动边杆BC和手臂CD,使∠ABC=143°,CD∥l,如图3,求手臂端点D离操作台l的高度DE的长(精确到1 cm,参考数据:sin 53°≈0.8,cos 53°≈0.6).

    2)物品在操作台l上,距离底座A端110 cm的点M处,转动边杆BC,手臂端点D能否碰到点M?请说明理由.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0题)

    三关训练解析:

    1)事理关:首先要快速阅读180字加两幅图,知道问题背景在说些什么,特别是看懂几何图形.问题前置的背景介绍,主要是智能操作机器人的几何构造.注意到B,C是转动点,具有数学眼光的应试者可通过点B,C快速进入问题的现实情境.

    2)文理关:阅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如水平操作台——直线、底座——线段AB(固定)、转动边杆——线段BC(可以转动)、手臂——线段CD(可以转动),它们在同一平面内.这些词必须掌握,这一关才能通过.

    3)数理关:目标问题1)就是一个平面几何问题,在前两关通过之下,这一个问题是比较容易越过的;
    目标问题2)是一个几何探究问题,必须把握点C,D的变化规律,当点B,C,D共线时,手臂伸展最长,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最长时的长度,才能判断问题能与否.

    此类问题的现实情境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幼儿园内幼儿玩的机械玩具、建筑工地的挖掘机等,具有应用意识的学生,才能迅速把握问题情境的数学本质.

    3.1 小学阶段数学“三会”突出“数感”“量感”“图感”

    “数感”“量感”“图感(平面图与空间图)”等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从直观到抽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成为三会的基础部分.

    案例4猜一猜骰子(正方体)背面的数字(小学一、二年级).

    例3小明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着数字1,2,3,4,5,6,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请你猜一猜:1的对面数字是______;2的对面数字是______;
    3的对面数字是______.

    具体做法:同桌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手持一枚骰子,另一同学眼睛蒙上.从3个不同方向观察,画出正方体直观图,标注所观察到的数字,然后请另一位同学猜一猜每幅直观图中背面的数字.猜数字的同学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根据正方体直观图所标数字,缺少推理与破解思路,教师给予引导,给出具体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如图5):

    图5

    1)画正方体展开图:选一张纸,长∶宽=4∶3,折一折(矩形宽三等份、长四等份);

    2)剪一剪(见正方体的展开图);

    3)标一标(根据给定的直观图摆放信息在展开图上标数字);

    4)判一判(对面数字),然后根据给定的摆放信息,在正方体展开图中标出;

    5)看一看,把正方体展开图折成正方体,对照图形就可以判断所问数字对面所对数字是几;

    6)猜测结论:1的对面是6,2的对面是4,3的对面是5.

    以上案例中三关训练解析:

    1)事理关:学生观察阅读直观图,看懂图形中已知的数字信息,知道要做一件什么事;

    2)文理关:了解问题需要做什么,猜测正方体背面的数字;

    3)数理关:通过动手制作展开图来推测正方体背面的数字.

    对照“三会”,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骰子是日常生活中可见的物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一个有数学意义的体现“数感与空间感”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完成数学思维,并用数学的语言表示.

    3.2 初中阶段数学“三会”突出“变量感”“符号感”“数据感”,提升三会的含金量

    “变量感”“符号感”“数据感”等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拓展,“三会”是“桥”,不同的“桥”含金量不同,它为高中直至大学的数学学习形成数学建模能力奠定基石.

    案例5数字计算中算法的变量意识.

    例4计算

    (不能用计算器).

    观察数字发现每个因子都是x4+64,能构造变量关系式寻找计算途径吗?

    首先,次数能降低吗?联想

    x3+64=(x+4)(x2-4x+16),

    从结构上猜想

    x4+64=(x2+4+4)(x2+4+4),

    这显然不等.进一步尝试

    x4+64=(x2-4x+4+4)(x2+4x+4+4),

    算法找到了,成功了!

    x4+64=[(x-2)2+4][(x+2)2+4],

    于是

    34+64=(12+4)(52+4),

    74+64=(52+4)(92+4),

    114+64=(92+4)(132+4),

    154+64=(132+4)(172+4),

    194+64=(172+4)(212+4),

    234+64=(212+4)(252+4),

    274+64=(252+4)(292+4),

    314+64=(292+4)(332+4),

    代入约分,可得

    三关训练解析:

    1)事理关:观察每一个括号内的数字和结构特征x4+64,明白要做什么事;

    2)文理关:阅读思考如何将x4+64进行转化,联想x3+64的公式;

    3)数理关:公式探究,由x3+64=(x+4)(x2-4x+16)的结构进行拓展尝试.

    这一寻找创新算法的过程,犹如数学研究规律探寻中的“化学”实验,不断改变“配方”查看运算效果.

    案例6相似原理的现实情境.

    例5小明到上海旅游,站在外滩观看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了估计塔的高度,他用随身携带的135变焦镜头照相机.在第一拍摄点用焦距a拍了一张纵幅照片;
    然后,他沿着塔的方向前进了c米,在第二拍摄点用焦距b拍了一张横幅照片.若塔顶和塔底正好与照片的上下底边吻合,试确定塔的高度及第一拍摄点与塔的水平距离(135底片尺寸为36 mm×24 mm).

    分析如图6,设第一拍摄点与塔的水平距离为L,塔的高度为h,则由相似原理可得

    图6

    两式相除,得

    解得

    三关训练解析:

    1)事理关:首先阅读160字的文字语言,了解问题的现实情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2)文理关:了解照相机拍摄原理,根据情境找出关键词——塔高、焦距、纵幅照片、横幅照片、水平距离等,画出示意图[3].

    3)数理关:利用相似原理,用字母表示相关数量,列出数学关系式,然后解方程组,得到问题的解.

    此案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摄影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综合化的一种趋势.问题中已知量用字母表示,突出“变量感”“符号感”,当然也可将字母换成数字,直接考查代数方程知识.

    以上6个案例抛砖引玉,面对现实情境,蕴涵着一个人所具有的“三会”,只有掌握破解复杂问题的三关能力——事理关、文理关、数理关,具有数学核心技术与创新意识,才能实现“三会”,才算拥有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推荐访问:读后感 义务教育 素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