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时间:2023-06-20 12:0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秀香

    (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

    劳动,是人类摆脱荒蛮,创造历史最直接的因数,劳动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直滋养着人类的精神完美与全面发展。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
    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爱劳动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已经沉淀在我们中华儿女血液里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但2001年开启新课程改革后,劳动教育不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板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正是成长于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的一代,在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劳动教育是弱化的,不管是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当代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念偏颇、劳动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这一教育主渠道,来促进高校劳动育人实效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探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劳动教育体系[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让全民开始重视劳动教育,讲话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2019年《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将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味着“新时代劳动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而随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标着着劳动教育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我国的劳动教育开启了焕发新生的征程,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独立开设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亟待改善

    由于社会上长期存在重智力轻劳力的观念,人们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如此,在应试教育氛围中长大的大学生,对劳动有诸多的误解。具体表现有:在思想上,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厌恶劳动,认为劳动是底层人士做的,上大学是为了学知识而不需要劳动干活的[3];
    在行动上,不积极参加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不尊重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轻视和鄙夷体力劳动者[4]。所以,在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正确地面对工作的劳累,拈轻怕重、眼高手低,很多人追求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出现了一些不肯就业、在家啃老的巨婴。这些问题,反思其因,从小未能接受正确的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数。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缺位,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这样长久下去,势必对国家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在高校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是迫在眉睫又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高校,作为祖国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拥有完善人格。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最后的集中塑造点,这个时期对他们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主动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意识,将劳动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为走上社会参与各类劳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各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中小学阶段,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关注的较少。但是,大学生作为马上要向社会过渡的“半职业人”,是迈入劳动力市场的最直接力量,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后备军,比中小学生更迫切的需要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以便带着合格的劳动素养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学生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很多高校的现实问题。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使学生“明劳动之理”、“会创新劳动”。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是否有成效。目前,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劳动理论课程和推广性强的劳动实践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未建立

    目前,劳动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没有恢复到单独设立课程的地位。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存在如:劳动教育课程不合理、教学计划不明确、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
    教学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存在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
    大部分高校没有劳动教育教材,或者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
    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师资不专业,实践基地无保障,不能保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落实等情形。总的来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未成体系,缺乏作为独立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

    (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与中小学相趋同

    劳动教育应该是全程化的教育,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在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的区隔。但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实践未能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区隔,如把劳动教育实践简单的等同于体力劳动,组织学生田间地头劳动、学校卫生打扫等简单化的劳动。这让大学生对劳动失去兴趣,觉得低端化偏幼稚,不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与创新创业创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劳动、专业化的劳动、综合性的劳动。

    (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尚无

    劳动教育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程评价比较容易操作,但实践课程评价因高校劳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而存在较大的困难。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评价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负责劳动实践的教师缺乏给予学生实践成绩的参考依据,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成绩的评价存有疑虑[5]。建立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应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独立的课程,设2个学分,计入总分,要包含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之一[6]。同时在专业类课程中,应强调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有效区隔中小学劳动教育,建立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本文以“树立劳动观念,塑造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为劳动教育目标,通过“开发一本校本课程、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建好三个劳动基地、强化四项工作保障、做好五个劳动结合”的举措,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立体新模式,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

    (一)开发一本校本教材

    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要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既要有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又要结合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将来从校门走向社会,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奋斗体现人生价值。高校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劳动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主题进行优化组合、再开发,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本校劳动教育中,研发具有显著校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高校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应该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使大学生既懂得劳动的意义,又能在实操中自由畅快的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出一批既有劳动光荣、主动劳动的意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为他们顺利的走上社会岗位、走进家庭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1.着力打造一支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的师资是支撑起一门独立课程的重要力量,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目前,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资极为有限,鼓励在校有志教师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等方式,往劳动教育专业化方向发展。

    2.着力培养一支劳动教育兼职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民间工匠人才、聘请劳动模范等方式,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授业者、传播者。通过传统技艺传授、劳模故事讲述等,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美、劳动的力量,使大学生体会工匠情怀、劳模精神。

    (三)建好三个劳动基地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多渠道拓展劳动基地,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为有效提升劳动实践实效奠定基础。

    1.校内劳动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利用校内公共清洁区域、学校景观园、校友林和园林绿化建设用地等,开发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到基地参加劳动实践。

    2.校外劳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寻求双赢合作,建设一批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如依托乡村农业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
    依托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基地;
    依托研学营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打造劳动教育研学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分批集中到基地参加各类劳动实践,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

    3.家庭劳动基地建设。打通高校家校联系壁垒,畅通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争取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和协助,使家长成为孩子寒暑假在家期间劳动实践的指导者和协助者,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无缝对接和全程化[7]。

    由此,形成以三个劳动基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机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劳动教育育人合力,落实《意见》要求,将家庭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校劳动教育形成体系,社会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这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场所,让劳动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

    (四)强化四项工作保障

    1.制度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制度层面要保障劳动教育的运行。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师资的选拔培养等,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真正的落地实践。

    2.机构保障。设立劳动教育实施相关组织机构,建议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工作。

    3.经费保障。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建设和劳动教育设施、器材、耗材的购买。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与校外单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建等。

    4.人员保障。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鼓励辅导员也参与进来,特别欢迎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开设专题劳动实践课程,发扬工匠精神,传承技艺。

    (五)做好五个劳动结合

    1.做好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劳动教育认知认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正确理解参与劳动的意义。劳动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改变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的错误想法,在准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开展适合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在“三全育人”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相衔接、相一致,特别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通过铸魂而育人。

    2.做好与创新创业的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就“大国工匠”和“科学大师”的迫切需要。高校的劳动教育应该以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劳动者为主要目标。[6]大力推进“互联网+专业”、“科学+创新思维”劳动者培养工程,着力夯实“网络+劳动教育”基础,朝着习总书记倡导的创造性劳动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潮流中,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

    3.做好与垃圾分类、百工体验的结合。作为当下新时尚的垃圾分类,实施起来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在高校,让劳动教育与垃圾分类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促进垃圾分类的实现,如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能体验劳动的不容易和成就感。同时,结合百工体验,打造课程超市,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固定每周四下午集中开设课程超市,包括烹饪、折纸、园艺等劳动技能课程,雕刻、渲染等传统手艺课程,python、steam等科技创新类课程,在学期初就由学生自主选课,匹配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实践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打造适合每个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提前体验百工生活,更早的感受工作情况,更好的进行就业职业生涯规划。

    4.做好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结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过程和目标上都具有内在统一性。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要素,增加体验动手环节,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如在生命科学学院,可以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动物养育、植物养殖,通过学生养猪、养羊、种花、种菜的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增强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如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可以结合专业实际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实操体验中,让学生在专业中劳动,在实操中感受工匠精神,在专业课堂融入“劳育”树牢“劳动价值观”。同时,做好与实习培训教育的结合,带领学生走进劳动生产一线,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真实工作场景,引导受教育者在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养成劳动自觉,为走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5.做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以往的志愿服务中,也常常以各种各样劳动的形式出现。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既有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有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因为通过系统劳动教育后的大学生,不管是在劳动意愿还是劳动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同样,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也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境界,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同时感受到奉献的喜悦。

    总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要得到提升,就应紧紧抓住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化和设计。在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实践、创新劳动等各环节,调整大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输送具有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合适的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框架,构建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感强的劳动实践体系,形成可推广模式,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新时代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