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20 10:2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薇

    (滁州学院 学生处,安徽 滁州 239000)

    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既包括物质动力,也包括精神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利益有关,所以不能否认创业者有利益动机。但在创业者试错的过程中,利益往往很骨感、很缥缈,倒是精神的执著和坚定是实实在在的”[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否成功,“能否在N次失败面前选择坚持,就是精神力量在起作用,进而成为最终成功的关键”[1]。因此,精神动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研究其结构功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还关系到高校如何遵循规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梳理分析其中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成果,找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深入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大有裨益。

    创新创业是活跃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创新创业关键在人。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创造者,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同任何活动都有动因,都需要有一定的动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也需要有动力。行为动力从构成上包括内生动力与外部动力,内生动力是基础性动力。而在内生动力中,又可以分为物质(物欲或利益)动力与精神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都要受到一定精神动力的推动,精神动力贯穿于大学生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一切实践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2019年有超过7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其中有超过25%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通过与2017年以来的持续调查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加趋于理性,受访者有明确的发展方向”[2]。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较为显著。但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压力增大,缓解其压力并促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供给侧提供动力,而驱动供给侧动力形成的三架马车分别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就技术进步来说,当前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也就是说缺乏原创性核心技术。就人力资本来说,它“既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也部分地替代物质资本,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投入要素”[1],然而目前我国还存在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企业家精神来说,是对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革命性重组的特殊才能,然而目前企业家精神还不足,习近平在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家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4],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生力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本、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供给侧注入动力,实现经济稳增长,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和培训,这与我国人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后备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无关系。

    创新创业不是易事,习近平说科技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3],科技创新是如此,对于创新创业来说,也需要矢志不渝,需要有强烈的信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实现高尖端的创新创业十分困难,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形成持续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促动大学生发挥创新创造活力,却是可行的,这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问题最重要的缘由。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为主题,检索了中国知网外文文献、寻知学术文献数据库系统、SpringerLink科学技术和医学类全文数据库等,没有检索到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但间接有关的成果较为丰硕且值得借鉴。

    1.关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研究

    关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研究涉及课程体系、学科性质、智力资本等方面。如Matthew J.Mayhew等人(2018)通过研究试验,发现接受过创新课程教育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获得了同龄人根本没有的收获[5]。Min Tang等人(2017)评估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应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水平的强化课程,指出经过两周的培训,学生对创造力、创新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管理的理解大大提高,创造力水平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6]。Davide Hahn等人(2020)探讨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影响,采取了来自8个欧洲国家不同学习领域和教育水平共427名大学生的纵向样本,研究显示,在将创业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分开时,只有选修课对学生的创业技能有普遍正向影响,而学生在创业教育必修课中受益的程度取决于他们之前是否接触过有创业精神的家庭,特别是当学生家长的创业业绩在一个较高水平时,学生可在创业教育必修课中显著受益[7]。Diego Matricano(2020)根据有抱负的创业者(青年大学生、青年毕业生和老年人)的特征,研究智力资本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创业投资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确实因创业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上课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唯一因素,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可引导他们创建新公司[8]。Arranz,N.等(2017)为探索大学在培育大学生创业动机方面应发挥的作用,选择了两家西班牙院校并抽样了1475名大学生,结果表明课程和课外活动给创业带来了积极的态度,但同时降低了创业的能力和意愿[9]。

    2.关于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影响的研究

    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涉及社会文化、政策、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如Anatoliy V.Kharkhurin等人(2008)检验了文化对创造潜能的影响,也即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明显不同国家的代表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结果表明,美国、俄罗斯的大学生比伊朗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10]。Maitreesh Ghatak等人(2007)研究了代理人选择职业、创业者才能受到私人信息约束时的市场效率低下和政策补救措施,指出劳动力市场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变创业者的外部选择[11]。Peijia Zha等人(2006)探讨了文化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美国和中国成人创造潜力和成就的影响,通过对55名美国博士生和56名中国博士生创新潜力、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意识以及他们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考察,发现美国学生在创造力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个人主义,中国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技能掌握程度明显较高,表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12]。

    3.关于个体因素对创新创业影响的研究

    国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者的个体因素如个人特质、情绪情感等对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Baron R A(2008)认为情感影响认识和行为的许多方面,他将其拓展到创业精神方面,指出情感会影响创业者认知,进而对创业过程的关键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机会识别、成功获取所需资源以及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中有效应对的能力[13]。Melissa S.Cardon等人(2005)指出大多数组织理论避免情绪化,但许多创业者都是带着情绪行事,因此,建议通过关系隐喻(即将创办和发展新企业的经验与生孩子和抚育孩子的经验进行比较)可以对创业有更多的了解,这种养育子女的隐喻突出了创业者与所创事业之间的激情和认同的重要性[14]。Dirk De Clercq等人(2013)为了扩大对创业意向形成动因的理解,探讨了迄今为止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学习导向和工作热情的作用,他们通过对94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具有较高学习取向和工作热情的学生与较低水平的学生相比,具有较高学习取向和工作热情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增强创业意向方面的潜力更大。在后续分析中,他还指出,学习取向和工作热情对感知吸引力与创业意向关系的调节作用随着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中自主性内在目标的重视而增强,但这些调节作用对获得经济回报这一外在目标的重要性是免疫的[15]。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研究成果较少,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等为主题的研究较为广泛,相关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文献层出叠现,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1.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路径、教育模式等多个方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营造氛围、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如谢志远等认为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营造社会文化环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下手[16]。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方面,学者们追溯了创新创业的起源,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如王占仁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由来,并澄清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糊认识[17]。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从政策、课堂、平台和师资等方面或就其中某一方面或就某一特定类型高校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如徐小洲基于我国创业教育背景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从组织机构、政策制度、社会基础等方面构建有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体系[18]。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方面,学者们基于对文本的分析和实践的考察提出富有特色的观点,如张育才等提出建立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19]。

    2.关于精神动力的研究

    学界对精神动力的研究主要涉及精神动力内涵、来源、价值、形成规律、培育等方面。在精神动力内涵研究方面,学界对精神动力内涵界定还未完全统一。如骆郁廷认为精神动力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20];
    赵应云认为精神动力是“认识、思想、价值、信仰等观念力量对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即精神的物化功能”[21]。在精神动力来源研究方面,已有成果主要涉及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以及特殊群体等方面。如惠晓峰等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理论创新的不懈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等方面[22]。在精神动力价值研究方面,学者们充分肯定了精神动力的价值,如骆郁廷着重论述了精神动力的社会价值,并对现代社会条件下精神动力的价值作了详细论述,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精神动力的价值”“知识经济的兴起提升了精神动力的价值”“经济全球化拓展了精神动力的价值”[23]。在精神动力形成规律研究方面,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观点,如李雪章指出大学生精神动力生成规律包括教育内化规律、制度形塑规律、文化感染规律、榜样示范规律、要素整合规律和结果强化规律[24]。在精神动力培育研究方面,学者们从理想信念、文化引领、实践活动等方面指出了具体的培育内容、路径和方法,为激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3.关于创新的精神动力研究

    学界有关创新的精神动力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问题,如黄关等在论述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时指出个体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认为“外在精神动力和内在精神动力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并不是平分秋色,前者并不能直接对科技创新起作用,只能充当后者的催化剂,后者才是决定科技创新价值高低的直接因素”[25],号召要重视内在精神动力并开启内在精神动力的研究。二是企业家创新的精神动力问题,如唐震等认为“只有在创新机会、创新能力、创新的个人效价和企业效价的四个要素都为正,才会有企业家创新动力产生”[26],其中创新的个人效价实际上就是创新的精神动力,它要求企业家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喜欢冒险,并希望被认可。三是现代社会创新的精神动力问题,如郝登峰认为“个人的创新,需要目标导向,需要智慧支持,需要意志支撑,需要精神激励。当然,创新还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的承受,心理的调解,情感的自慰。所有这些构成创新的精神动力。同样,企业、民族、国家的创新都需要创新的精神动力。但是,除此之外,更需要有一种创新的文化的支持,这是更宏观层次意义上的一种精神动力”[27]。

    国内外对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硕成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启迪,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缺憾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内容较为单一

    从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有关的已有研究来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动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两个主题上,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形成过程、培育方法等内容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少,这说明了学者们更青睐对单一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个复合型、具体化的问题关注较少。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学生“不就业”“缓就业”等现象逐渐增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物质动力对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逐渐趋缓,而精神需要、精神追求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在我国大踏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须要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丰富内涵,用理论指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大学生勇立创新创业潮头、争相创新创业,并最终成为活跃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研究视角过于局限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发现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过于局限,侧重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或精神动力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且与国外研究相比来看,国内的研究更侧重从宏观视角分析研究问题,未能从中观微观的多维视角来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精神动力问题。因此,应当拓展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一主题进行多维、精深研究,充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开展交叉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和方法来拓宽、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内容体系,进而取得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三)实践研究相对缺乏

    现有研究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或精神动力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充分说明了学界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精神动力的理论研究。然而,已有相关成果研究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和精神动力的理论探讨上,相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即大学生自身精神动力状况的研究,如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是什么,其中的精神动力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结构功能,等等。因此,应当进一步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现状开展实证研究,把握在新时代下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律与原则,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当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与不足,恰是后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未来相关研究至少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延伸。

    (一)研究内容需要深化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内容,而且对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应该鼓励学者多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精神动力问题,尤其是从事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他们都具有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职责,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与经验,从精神动力视角对自身从事的工作展开研究,十分必要且可行。

    未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研究,需要加强对基本内涵、形成过程、培育激励等内容的研究。在基本内涵研究上,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概念、本质的界定不统一,尽管在某些方面能够达成统一的共识,但在共识之外还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个复合型、具体化的概念来说,应超越不同学科视野的限制,作出普遍意义上的界定和理解。在形成过程的研究上,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现状问题、关键环节、决定因素等进行分析,弄清楚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走向,以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在培育激励研究方面,还未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研究成果,如何培育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拒绝“躺平”,是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视角需要多维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能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将直接关系到其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地位。虽然有学者在很多年前关注过这个主题,但由于它长期处于研究中的边缘、冷门,还未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尤其应从多维视角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研究方向。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的视角也较为单一,只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等几个学科,虽然这几个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在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内涵,对于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极容易限制研究者的思路和视角,不利于研究者客观全面的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因此,对于内涵十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这一主题来说,需要采用多学科融合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深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形成、发展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形成过程、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

    (三)研究方法需要优化

    精神动力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当中一个充满挑战、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目前学界侧重从宏观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或精神动力开展研究。由于创新创业本身是一项高阶性的实践活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要运用理论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实践研究方法。现有研究成果侧重理论定性研究,今后还应加强从微观定量的角度进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再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螺旋式更新迭代,推动工作开拓创新。当前,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是什么、如何形成以及怎么培育等问题一直处在研究和探索当中,还未有明确的研究定论。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就是说要关注理论研究的价值,即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总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紧密相关的成果较少,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使这一主题研究更为系统化全面化,努力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动力精神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0期)2021-11-22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故事作文·高年级(2017年10期)2017-10-19动力船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

    推荐访问:展望 回顾 创业精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