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安管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山西警察学院为例

    时间:2023-06-15 19: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范如意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推动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明确提出,地方普通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同年,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提出,公安高等教育“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教育背景下,2016年山西警察学院申本成功,学院整体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安管理学专业成为首设专业之一。专业从成立之初,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为“培养能够胜任公安机关综合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培养公安管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意义(一)满足山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山西社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西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及利益结构等产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新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增强,导致新的社会事务、新的社会问题大量产生,公安工作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需要山西各级公安机关积极有效应对。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在全部的公安工作中,公安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1)转引自汤三红、程志凯、胡大鹤主编:《道路交通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2页。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队伍战斗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核心要素就是公安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公安工作对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在我省公安高等教育中培养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据调查,目前在我省各级公安机关从事办公室、政工、后勤、监督、机关党委等部门工作的民警占民警总数的10%左右,加上基层所队、实战单位的内勤,从事与公安管理工作有关的民警达到民警总数的20%左右,这些人员在公安机关、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着重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综合管理岗位,诸如政治工作、法制工作、监督、信访、后勤保障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在公安业务部门从事警务指挥、组织管理、信息调研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对于有效促进和提高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维护山西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满足实现山西公安工作现代化及公安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公安工作现代化、公安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公安工作、公安队伍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安管理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适应现代警务活动需要公安管理人才的大量培养,这对推进山西公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属性是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的地方性属性,是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培养人才;
    行业性属性是指服务于特定领域,如公安院校主要培养公安战线人才。公安管理学专业为培养满足山西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与管理所需的专门人才,不断探索培养思路。

    (一)根据学院的办学层次,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山西警察学院是以培养“党委政府认可、政法机关满意、职业素养较高、理论功底扎实、业务能力突出、适应实践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围绕学院的培养目标,公安管理系教师多次到公安机关调研,经过专家论证,结合本专业特点,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定位是应用型公安专业。依据公安管理学专业国家标准,本专业立足山西,面向基层公安工作需要,培养对党忠诚、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革命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系统掌握公安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公安业务工作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从事公安综合管理工作核心能力,具有从事公安业务工作基本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综合管理和公安业务工作的“能执法、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俗地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的统领。这个专业目标,科学描述了我院公安管理学专业的育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与时代发展相接轨,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规划

    根据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综合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进行课程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公安机关需求的适应度。[1]课程规划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成立之前乃至成立之后,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基层公安机关综合管理岗位(办公室、政工、指挥中心、监察、装财、后勤等部门)日常工作及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反复进行调研,总结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符合基层公安机关需求的课程规划。

    综合管理岗位的工作是为公安业务部门提供服务,保障公安业务部门工作高效进行,简言之就是“服务民警,保障有力”,因此,这些岗位要求人员既懂公安业务又懂公安管理。在公安工作实际中,公安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首设工作岗位大多数是公安业务工作岗,然后才会走上管理岗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应考虑到既要把学生培养成公安工作的通才,又要培养成公安管理专才。为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加大对治安学、侦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技术学、交通工程等专业课的学习,掌握公安业务工作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公安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公安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管理素养。这成为我们搭建专业课程结构、课程之间开设顺序的依据。

    (三)注重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公安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在第一、第二学年的暑假,要求全体学生到基层公安机关进行专业见习,增强对公安工作的感性认识和了解;
    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对见习中收集到的现实问题尝试研究与解决;
    在第三学年末,为学生准备了综合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三年所学知识,模拟公安管理实际活动,进行演练;
    在毕业实习中,为增强实习的有效性,要求实习基地对学生轮岗实习,既要在公安业务部门实习,又要在综合管理岗位实习,并要求有丰富经验的民警作为实习导师,指导学生实习;
    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论文选题来源于实习中发现的公安管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各门课程的课内实训,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动脑机会,利用这样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科学管理意识。

    (一)构建与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支撑。高等学校的课程,一方面是知识传播的媒体,另一方面更是知识生产、创新的“胚芽”,涉及人的、教育的发展的各个方面[2]。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1.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识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作用巨大,而且使人受益终身。在通识类课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必修课程,同时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华诗词之美、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安全教育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公安业务类课程中,开设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法律、公安实战技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五个模块,保证该专业人才对治安、交通、侦查、网安等业务工作有全面了解,并能够胜任业务工作,同时要掌握公安管理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素养,为成为公安管理方面的专才奠定基础。

    2.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加大选修课比重,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亮点。考虑到现代大学生兴趣广泛,探索愿望更强,通过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打开探索学习的窗口。选修课程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打造职业精神、培养科研兴趣入手,开设音乐鉴赏、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学原理、派出所勤务、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项技能,还能够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个性,深受学生喜爱。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优势不足。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坚决贯彻“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情境模拟、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要贴近基层、贴近实战、贴近公安管理活动,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课堂教学逐渐转为“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三)实施兼职教官制度,提升实战教学效果

    教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院教师对基层公安工作了解不深入,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的劣势。基层公安机关长期从事综合管理岗位工作的民警,不仅具有丰富的队伍管理经验,并且大多是从业务部门成长起来的,具有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这些教官,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教学大纲,研讨教学内容,辅助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在学生毕业实习时是实习教官,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中,是论文的指导者,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四)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公安教育,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教师的培养。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鼓励教师取得更高水平的学位,并积极引进博士充实教师队伍。为了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深度融入基层公安工作。把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先进经验、热点、难点问题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

    (一)培养目标笼统,缺乏操作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胜任公安机关综合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对基层公安机关多次开展调研,试图精准把握综合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现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综合管理岗位从事的是公安业务服务与保障工作,涉及的部门多,工作头绪多,可以说需要的知识、能力很广,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安综合管理岗位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的复杂性、多元性。

    (二)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不足,影响职业素质的养成

    公安院校历来重视思政教育,这是由公安工作特性决定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思政课程在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教育较多,课程思政则围绕公安工作的政治属性和公安工作特性,在塑造忠诚警魂方面教育较多,在职业精神方面的塑造,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重视程度都不够。尤其是专业课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辐射职业精神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举足轻重。

    公安机关综合管理岗位需要的职业精神,是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南。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大多依照的是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各警种、各岗位的民警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但是综合管理岗位的工作和执法岗位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差别,执法岗位的工作更多面向的是人民群众,综合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的是广大民警,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怎么使公安队伍更具有战斗力。综合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精神,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影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三)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山西的特色不突出

    公安管理学专业学生,除了极少数考研外,绝大多数同学参加公安联考和省考,然后在本省公安机关就业,这也符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的指导思想,即“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既然绝大多数同学服务于本省公安机关,那学校教育中就要体现服务山西这个特色,这也有利于学生工作时尽快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依照国家标准、参考同类院校的情况下制定的,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似性较高,特色不鲜明。事实上每个省的经济、人文等情况差异较大,公安工作差异较大,如果在人才培养中更多融入地方元素和地方特色,将会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公安应用型人才。

    (四)实战型师资缺乏,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培养,一直是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从专业建立之时,我们就注重实战型教师的培养,但这个困境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实践锻炼的时间有限,很难充分融入到基层公安工作中;
    基层兼职教官承担着本单位工作,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保证教学,再加上体制原因,兼职教官搞教学没有相应的经费、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官的积极性。虽然在措施上,学院教师可以到基层公安机关实践锻炼,基层教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效果并不理想。

    (五)人才培养效果评估难以进行,影响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把握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提升有多大,这个评估工作难以进行。2020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多次征询基层公安机关对第一届本科生的意见。基层公安机关大多反映很好,认为比以前的毕业生好很多,评价他们上手快,学习快,敬业精神佳等,其实这里面混杂着的是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区别,新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效果的改变,也包含着现代大学生自身的变化,难以分辨是否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
    另外,征询意见也只是定性的说明,如何真正定量考核培养效果,现在还没有准确的办法。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把握不准确,这就造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针对性依然不强,依照此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基层公安机关的需求。

    围绕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使命,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学专业承担着主要为山西公安机关输送高质量管理人才的职责,公安管理学专业依然要持续进行教学改革,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发展目标。

    (一)探索人才质量评估方法,细化培养目标,提高培养目标与实战需要的契合度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关系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虽然教育部有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体系、审核评估体系,引导和规范本科院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这个评估体系对具体专业来讲,还是有些宏观,粗线条。公安管理学专业应该探索更精准的本专业人才评估方法,能快速、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培养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二)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突出职业精神的培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较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精神等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价值、情感、德育资源,[3]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不论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着教书育人职责。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熏陶学生“做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公安院校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以外,公安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打造服务意识尤其重要,要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根植于心,将来才会在管理活动中秉持之。

    在近几年的调研中,基层公安机关也反映现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不够,吃苦耐劳品质不佳,在工作中存在拈轻怕重、推诿等现象,这说明学生的思政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职业精神塑造还不能满足公安机关的需要。

    “公安院校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4]201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的队伍建设目标。公安管理者正是承担这一职责使命的直接实践者,要完成这样的职责,公安管理者的素质理应更强。

    从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和现实需求出发,公安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应该更高。因为公安管理者的工作好坏往往影响的是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一个团队的工作业绩,对他们职业精神培养更要突出。

    (三)增加山西地方文化教育元素,注重服务地方特色

    增加山西地方文化教育元素,扩充人文教育内容,是实现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人文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选择、理性的价值判断、坚定的理想信念、永恒的家国情怀等多元化品质,人文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公安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和方面,公安工作涉及的领域越广,要求民警的知识面越广。可见除了公安业务知识外,人文素养教育在公安教育中举足轻重。现行的课程设置中,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设置了思政课、语文、英语、写作、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对大学生人文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再增加本地的人文知识,就会如虎添翼。因为省级公安院校大多是为本地公安机关输送人才,如果民警对本地的人文地理有更多的了解,工作会更顺畅。所以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增加山西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地方文化等知识,让学生系统学习山西的风土人情等是有必要的。

    (四)完善教官的遴选、激励等制度,发挥教官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公安院校是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人才,为公安机关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承担“协同育人”职责,在教学中院校一定要和公安机关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打造优秀的预备役警官。兼职教官是院校实践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教官的工作关系归属于基层公安机关,院校对教官的管理难以实施。如何调动教官的教学积极性,最根本的是要从机制上加以保障。

    制定完善的教官遴选机制,挑选出工作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具有教学意愿的教官进行部分教学活动,对教学是很好的补充。

    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官参与教学活动。学院应与基层公安机关协商,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对教官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奖励。如果教官的工作得不到肯定,干了也是白干,甚至干了还被原单位批评,教官将无法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使得教官具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教学。现在的教官既是单位的顶梁柱,又是学院教学的补充。基层公安工作繁忙,这些教官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学,也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使得教官有精力投入教学,一定要有这方面的保障。

    猜你喜欢 公安队伍教官管理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上海管理科学(2022年5期)2022-10-18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动物入学也军训意林·少年版(2018年20期)2018-10-31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浅谈管理学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分级管理初探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2期)2017-03-24教官之吼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6年11期)2016-12-21尴尬意林(2016年24期)2016-11-22论我市公安队伍思想建设状况及对策山东青年(2014年3期)2014-05-08公安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山东青年(2014年2期)2014-04-11

    推荐访问:山西 为例 管理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