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成都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与能级提升的思考

    时间:2023-06-15 11:4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张芮郗 曾好 刘伟

    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系统推进的战略阶段,四川省委根据省情,提出推进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称“两项改革”)。在成都市顺利完成以行政区划和建制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前半篇”任务背景下,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需进一步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做强产业支撑,构建整体协同联动的产业链条和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能级。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兴旺,加强产业功能区、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财政支持,吸引市场投资参与,有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涉及面广、主体多元、组织复杂等一系列原因,目前,成都农村产业融合在特色挖掘、联动发展和项目支撑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特色挖掘不足,同质化明显

    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延伸不足造成农业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产业融合衍生的第三产业产业增收动力较强,但特色挖掘力度不足使得产业类型单一、同质性较强,且相关配套设施质量亟待提升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仍然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如图1)。

    图1 2019-2020年成都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组成(单位:%,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

    (二)联动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滞后

    镇级节点产业能级不足,人口、产业、信息集聚能力有限,产业融合缓慢。受限于道路交通网络和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大部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滞后,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项目支撑不足,发展能级不高

    成都大部分农业产业融合项目规模小、能级低、布局较分散,产业规模效应未充分体现。截至2021年底,全市仅建成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成都市在四川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首位城市”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如图2)。

    图2 成都市国家级农业园区及产业强镇建设情况

    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与发展环境差距拉大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了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开展了丰富的工作实践。日本早于19世纪60年代就开启了乡村振兴运动,基于原有农业资源,通过特色开发和资源活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催生新业态;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形成了农业农村多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得乡村逐渐成为优质产业发展的承载地、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本文借鉴日本和上海振兴乡村产业的发展经验,为成都市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一)上海

    1.镇域特色主导差异化融合

    为了探索多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形成多种新型业态,上海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以镇域“一镇一业”主导产业融合,探索差异化发展。例如:青浦依托金泽镇原生态水乡资源,建设混合型多功能社区,打造“华为小镇”;
    枫泾镇依托“一人一树一故事”的文化特色,以科创、文创、农创牵动产业培育,打造科创小镇;
    实现优势资源集聚、产业特色彰显,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2.连片联动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改“单兵作战”为“集团发展”,上海通过连片、联动发展统筹产业融合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宝山罗泾镇为例,罗泾镇打造长江口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五村联动”,基于做强“一朵花、一对蟹、一袋米、一篮菜、一蒸糕”的特色化融合路径[1](如图3所示),推动各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互联互通,以功能互补、空间联动合力助推产业融合升级。

    图3 “五村联动”一村一貌一特色

    3.重点项目牵引产业融合发展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上海在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过程中,聚焦产业水平提升、产业融合、农业信息化等9大类项目,梳理论证42个重点项目,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能级提升、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日本

    1.依托特色资源差异化发展日本立足区域资源、产业基础等特色开展融合,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以越后妻有地区为例,该地区的6个市镇村依托较好的农业基础,联合举办大地艺术节,发展农业观光[2]。八千代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闲置农地,发展住宿型市民农园,经济效益达到12亿日元,还创造了包括老年人、妇女在内160余人的雇佣岗位[3]。

    2.特色驿站串联实现联动发展

    为活化带动地区发展、彰显各地区的特色经济,日本在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沿线建设能够承载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小型产业园区——公路特色驿站[4],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观光旅游等多种业态,作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物产和旅游风貌的枢纽节点,串联地域特色,加强地区内部、毗邻市町村之间的产业联系,联动沿线各地发展。

    3.以项目为抓手支撑产业融合

    日本策划实施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农村振兴综合整备等项目[5],项目内容涉及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活化农村土地等多个方面,突出乡村空间特色和竞争力塑造,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参与,着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促进产业发展的农业生产、观光农业基础设施以支撑产业融合。

    分析先进国家的经验可知,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格局,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不同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融合发展道路,并围绕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强链延链,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其次,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通过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基础设施互通的村落,实现以点带面与区域联动连片发展,推动区域产业整体能级提升。最后,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综合统筹各项资源,攻坚克难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推进乡村产业融合落地落实。

    “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任务的基本完成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本文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发展能级的发展思路应为:按照国家、省、市乡村振兴规划确定的重点,把握宏观、着力中观、落地微观。首先,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综合则综合”的错位发展原则,走差异化特色融合发展道路;
    其次,推动形成“中心牵引、片区联动、多点支撑”的乡村产业融合梯次发展态势,实现以点带面,梯次联动发展;
    最后,以项目为载体,精心谋划,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完善载体搭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产业能级,如图4所示。

    图4 成都市农村产业融合基本思路

    (一)宏观层面:构建错位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发挥各片区比较竞争优势,走特色化融合道路,做强主导产业,形成“一片区一特色一主业”,促进农商文旅体多业融合。

    1.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在以都市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以规模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围绕粮油、花木等区域生产重点与特色,开展规模化种殖,并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
    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环节逐步实现“三化”融合,稳步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三是发展品牌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培育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推进“片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农业建设。

    2.发展农产品“产销加、贸工农”一体化

    在具备工业发展基础、交通条件较好,以综合发展、先进制造为主要功能的片区,发展农产品“产销加、贸工农”一体化,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一是推动川菜、调味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产品加工规模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初级向精深发展、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发展;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完善乡镇商贸网络,发展农村电商、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三是推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农业+直播平台”等模式落地实施。

    3.发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新产品

    在以都市农业、现代服务和生态涵养为主导产业的片区,深入挖掘农业旅游、生态价值、乡村文化等特色资源,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新产品。一是充分发掘农业旅游价值,营造大地景观和川西林盘聚落,做强四季农业景观,促进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农业科普的深度融合;
    二是聚焦生态价值转化,深耕龙泉山、岷江等山水资源,结合市民回归田园、释放压力等心理需求,推出生态型、康养运动型、创意结合型等多种特色模式;
    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乡村本地文脉,把握特色元素,依托川西林盘、川菜、都江堰放水节等特色民居、饮食以及礼仪民俗文化,增加伴生产品和衍生文创产品。

    4.推动产业融合有序衔接

    在以综合发展和先进制造为发展方向的城乡接合地区,依托相对丰富的产业结构以及与中心城市的紧密联系优势,围绕服务中心城市发展、承接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推进产业有序衔接融合。一是以服务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成为中心城市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
    二是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为导向,发挥片区在生态办公空间、土地租金等方面优势,打造近郊特色产业聚集区,发展创意设计、创新创业等产业;
    三是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提供一站式的乡村休闲服务,打造城市旅居度假平台和城市田园康养平台。

    (二)中观层面:形成梯次发展态势

    1.强化中心镇“中心牵引”功能

    立足片区主导产业,围绕发挥中心镇要素聚集和中心带动作用,将中心镇打造为推动片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极。一方面,要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引导相关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
    其次以建设知名基地、发展规模加工、开展规范服务、培育知名品牌为导向,推进高能级产业融合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链条、层次和规模;
    另一方面,要完善以中心镇为节点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打通农产品物流关键节点,使中心镇成为其他村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的桥梁。

    2.强化村级片区“片区联动”功能

    立足不同村级片区区位、资源、环境等发展基底,形成联动性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联动融合发展。一是要整合片区内各类可联动发展的产业,合理确定主导、优势及配套产业,根据产业特色科学设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条延伸;
    二是引导相似度高、关联度大的产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布局,保证优势产业的联系效应与带动效应;
    三是持续完善不同产业功能之间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作、联动和互助发展模式。

    3.强化中心村“多点支撑”功能

    围绕发挥各中心村在片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依托特色资源,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工贸专业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明确切合中心村实际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如:农业名村、三产强村、旅游富村等),在现代农业等方面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引导直接服务种养殖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低温直销配送向中心村聚集;
    在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引导民宿、特色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向中心村聚集,逐步推进中心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富有个性且彼此联动协作的特色专业村。

    (三)微观层面: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1.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牵引鉴于农业园区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快在发展基础较好的片区布局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主要有以下三大着力点:一是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依托高标准农田吸引知名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本地联建长期签约的优质原料产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环节;
    二是进一步引入农业精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与成都本地高校及科研单位联合入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植物提取、现代中药加工等精深加工;
    三是充分挖掘农业规模经营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合理布局四季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全面构筑“特色主题种植、设施蔬菜、花卉苗木、良种繁育、特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产业体系。

    2.以完善产业载体搭建为保障

    围绕打造具备“一区一品、一区一韵、一区一景”的宜居宜业宜游发展样板,谋划一批以规划引领、特色突出的产业融合示范片区。一是聚焦片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保护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建筑风貌,凸显乡土特色,提升乡村风貌;
    二是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和通达深度,重点解决中心镇(村)、产业园区、林盘和乡村旅游景点等外连路等级偏低、路网布局不合理、与干线路网连接不畅等问题;
    三是重点以农村公路沿线中心镇(村)的农业园区、林盘绿道等为载体,完善“农业+”产业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农业文创、休闲康养、教育研学、体育运动、电子商务相融合的示范园区,进一步推动民宿餐厅、商业网点、物流仓储、停车场、标识系统等服务设施建设。

    3.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围绕统筹片区镇村闲置农房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布局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示范试点项目。一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乡村旅游、餐饮民俗、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二是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培育一批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下的创新项目;
    三是鼓励片区内的多个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并根据集体经济的发育程度和集体资产的区位、性质,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引进规模经营大户和知名企业,联动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

    进入“两项改革”“后半篇”阶段,因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而造成的乡村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模式单一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有望得到突破。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能级提升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构建错位发展格局、形成梯次发展态势、发挥项目支撑作用三个层面系统科学地谋划思路举措。坚持差异化的特色发展路径,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深入挖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策划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保障支撑、示范突破作用的项目,引导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整体构建协同联动的产业链条和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能级。

    猜你喜欢 片区特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34期)2020-06-08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20期)2019-12-09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读者·校园版(2016年17期)2016-08-25

    推荐访问:能级 成都 乡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