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心理育人的优势与创新机制

    时间:2023-06-13 09:05: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余成武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和行为习惯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人工智能正迅速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国之发展,教育先行,数字信息化必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发展。2021 年我国发布“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随着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也将成为带动我国教育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能获取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总结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同时,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彰显。从本质上而言,人工智能作为人类长期劳动产生的一种新型成果,是人类“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的另一种形态。人工智能应该在遵循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到“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人格健全发展,心态健康向上,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1]的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目标中。

    1.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前提。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首要问题。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高校心理育人目标定位,立足解决高校育人体系最根本性、本质性的问题是高校心理育人创新发展的价值前提[2]。立德树人视域下心理育人包含三重价值内涵:一是育人“目标”。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理育人服务的是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目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健康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品质的育人目标不能变。因此,即使人工智能的出现使高校教育的环境和途径发生显著变化,但其育人目标始终没变。二是育人“内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出发点必然是“立德树人”,要把握好心理育人在塑造具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德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优势,使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始终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品质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性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心理育人过程中更多的是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改变,高校心理育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行为激励”“健康心态调控”“心理素质提升”以及“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决定心理育人性质的核心内容必须要继续坚持。三是育人“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滞后的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理念,积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点、阶段特征以及个性化差异,进一步通过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动态分析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挖掘心理潜能,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点、行为的提升为重点,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应对成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模式。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必须做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三者之间的统一。

    2.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基础。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政策层面,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2018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引发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教师应主动适应、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动数字校园向智能校园转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新型有效的新教学模式。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要求。2021 年,我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列为前沿科技领域的“最高优先级”,当前信息化社会如火如荼发展,人工智能等诸多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要加快这些新兴技术与教育事业的高速融合。在应用和实践层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传统育人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机遇,推进心理育人模式精确化、心理健康教育智能化、心理卫生服务个性化。人工智能发展由“弱”到“强”,当前人工智能在人机融合与数据处理上已在各领域表现出超强性的一面。具体到我国高校育人实践,一方面,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有机结合,开辟独特优势区域,例如,虚拟现实融入教学实践过程造就多维互动体验的智慧课堂,大数据模拟学情动态模型进而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通过虚拟呈现将学习内容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当前高校着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形成多维协作机制,为高校进一步充分把握育人时机,结合网络及多媒体手段,形成智能育人模式奠定基础。

    马克思预言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解放,利用机器来取缔人工劳动需要严格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兴技术,拥有完善的算法和超强的计算能力,不但能够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大幅度地提升生产力水平。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推动智能化心理育人顺利开展,拓展了高校心理育人空间,使心理育人过程动态、灵活、差异化。

    1.大数据驱动实现心理育人模型化转变。人工智能三大技术核心来自于大数据、运算力以及算法。要凸显人工智能下智慧教育数字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独特优势,前提是通过合理的算法模型对大数据的聚拢和类化作用,解析和归纳出数据背后的复杂规律和价值赋予,进而作用于高校育人各要素与各环节,这也是人工智能着力于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发现”过程[3]。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有效的数字转换来获取各数据拥有的规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熟知特定对象呈现出的心理特性或者是行为特性等。可以规避以往依靠主观经验判断带来的弊端。其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心理育人是以抓取和分析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在虚拟或现实中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心理和行为痕迹,产生数据信息,能否获取真实有效的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与心理育人的融合运用的先决条件。其二,人工智能下智慧校园的构建要求学校教育管理系统深刻变革。合理的算法模型和强大的运算力所激发的大数据解析力和决策力只是其一,云计算对传统学校网络系统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则是最终完成对传统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新构建的关键所在。其三,通过建构数据分析平台,对人的心理动态、认知规律和行为趋势进行预测,并以可视化、模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人工智能运用到高校心理育人的核心环节。所谓大数据驱动的心理育人,以智慧校园管理等公共平台获取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服务等各类心理和行为数据,通过相关数据算法模型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点“精准画像”,利用这种方式来为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或者是定制化类型的策略,并为新时代心理育人实现健康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帮助。

    2.深度学习促进心理育人教育策略自动优化。如果说大数据、云计算是教育人工智能的基础,深度学习则是人工智能赋能心理育人优势发挥的前提,是具备数据化特征和导向的通向学生个性化服务的具体途径。总的来讲,深度学习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交互式类型的教学设备为基础来开展教育活动,基于计算机反馈的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系统自动通过匹配人力和调节资源,量身打造学习计划的动态过程[4],并且这一过程应该是动态的。高校心理育人对象是各具鲜明性格特征的学生,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才能不断提升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完善育人的机制和本领。此外,“心理育人”还强调在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塑造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导向、道德品德养成、健康人格塑造、积极行为激励、心理素质提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不同于传统一站式育人模式,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心理育人可以将心理育人中的“健康心态调控”“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细化为更小的单位,按照学生实际情况来为其制定与之相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例。依靠微分编程、数据相关性技术引导学生在更加真实、自然的问题情境中处理问题,不断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同时突出开放性私我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的转变。具体来说,深度学习的心理育人是由学校在心理育人平台嵌入育人内容、育人资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状态、服务需求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并基于这些数据实时推荐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服务策略,优化育人路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认知领域,服务和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利用其增强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特征,心理育人将真正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心理咨询服务时针对不同需求学生实施一对一咨询、朋辈辅导或团体辅导等。“深度学习”的心理育人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协作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人工智能涉及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增强自身依据数据做出科学的教育判断和行为决策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意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搜集归纳信息、独立分析问题、团队协作研究的能力。

    3.智慧学习空间实现心理育人资源融合升级。智慧学习空间是由一种浅层学习状态向深层学习状态过渡的空间学习方式,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新范式。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各网络空间架构中,并将其与智能学习理念进行融合,以此形成人工智能类型的智慧学习空间。其一,教学上智慧学习空间深入探索与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多维交互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帮助心理教师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互动性,提升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
    其二,以决策管理角度而言,其所蕴藏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时空环境学习期间,教师和学生两者拥有的智能决策或者是智能推理等方面;
    其三,实践教育上智慧学习空间的各项智能感知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集成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全息成像、自然语言对话等正迅速发展并应用于高校育人的实践环节。通过虚拟实践培育爱国主义等高尚道德情感,塑造和体验人生价值、健康心态,开发扩展心理潜能。正如马克思所说“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5],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心理育人,一方面,大大降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学负担。深入挖掘包含教学、管理、评估、决策等教育各环节中的数据资源、情境、行为特征,实现智慧学习空间的画像、导学、推荐、评价和反馈的教育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服务、校园管理等数据的智能分析,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育人体系的立体性、全面性和科学化,“智慧学习空间”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准确的监测与评估,快速生成个性化心理教育方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可以说智慧学习空间的人工智能不仅促进了智能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心理育人空间,这些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内驱力与高级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高校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两者拥有的联系,最早揭示在上世纪,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提出的“时间的节约”观点便能看出。这两者拥有的联系并非为掠夺,而是运用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们双手,丰富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6]。就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而言,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加强组织统筹、协同联动、精准施策,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构建以生为本、点面结合、专业高效的心理育人新格局。

    1.宏观上:统筹构建心理育人生态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提出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部分地区和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联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形成“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评价反馈”的心理育人生态圈,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协同工作,提升工作的前瞻性,完善工作保障。其一,设计统一框架,借助智慧校园等系统互联互通,把涉及心理育人的各项工作涵盖在统一的系统框架内。推进涵盖各项心理育人机制和应用,加快多元协同云服务体系构建。在这一体系下,“人机协作”“人机共治”将成为一种高效心理育人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将以往的“主导者”角色转变形成“合作者”角色。而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数据化思维,不断增强依据数据做出科学的教育判断和行为决策的能力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拓展自己的认知疆界和能力阈限的能力。其二,在管理服务方面,心理育人依托教育大数据对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监督、考核、评价以及反馈,从传统相对封闭、单向度管理服务模式向数字化共享开放的协同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型。探索建立各项工作与育人效果或服务质量的非线性关联模型,前提是要厘清心理育人工作本质目标,建立直接反映心理育人工作综合育人效果的目标体系。重点是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细化并形成心理育人考评绩点网络,以便于从技术上根据各项功能需求完成系统串联,所以,高校心理育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逐渐形成多方合作和信息共享的良好意识,明晰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心理育人提出的要求。从本质上而言,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心理育人涵盖学科内容较多,属于新时代的一种新兴学科,人工智能之于高校心理育人的融合应用必然是协同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力量和智慧,为其建立健全协同共享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这不仅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和重要方向,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2.中观上:协同搭建心理育人服务体系。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使命的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心理育人应具备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协作性等新特征和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在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等各环节和全过程的针对性、时效性,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其一,高校心理育人应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资源配置和人员配备,这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全面的宏观数据。借助大数据驱动的发展,心理工作者通过智慧校园、心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教育管理等数据系统获取相关数据,形成闭环反馈,全面统筹心理育人工作;
    人工智能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更加具有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加快诸如智能机器人、影响识别系统、智能手环等信息采集系统等智能校园建设,为智能新技术参与学校治理奠定物质基础。其二,高校要加大不同层面的平台开发和研发力度,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育人环节,在育人模式、内容、方法以及组织方式和质量评价各个层次形成闭环。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全新的数据驱动模式来完成各项工作的组织。一是要求高校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方式。要把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组织模式转变为以数据驱动,利用人工智能的智育模拟环境试验,推测各类决策漏洞与风险,不断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加强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行控制,从技术层面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与心理育人工作有关的数据。在实践中,完善管理体系的信息传递渠道,发挥技术优势,压缩组织架构,提高组织效率。三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算法模型。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网络化、智能化和云端化,运用分析模型和标注数据高校从微观层面可以推动心理育人各项流程重组、创新和发展,在宏观经济层面加快整体组织层面统筹、推动心理育人价值整合,使学校组织形式趋于扁平化,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与心理育人各要素及工作模式的融合,使育人的各环节与过程透明化、系统化,心理卫生服务个性化、人性化,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科学化、动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智能化、流程化等,并依靠大数据来提高高校心理育人现有的智能生态水平,增强实际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微观上:精准匹配个性化育人模式。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应符合国家战略层面需要,以培育塑造时代新人为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育人路径与体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需要的优质教育依然是智能时代教育的基本内涵。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聚焦少部分“问题学生”,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全面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深入剖析心理育人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价值,让心理育人为时代新人服务。毋庸置疑,当前对学生心理、个性、行为习惯等特点的判断,多数停留在经验层次和认知阶段,学生在心理健康需求方面存在个性优势、个性需求、个性偏好、知识经验等不同的心智特征,面对培养健康人格、积极心态、社会主义道德情感等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目标,高校心理育人在保证遵循育人目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在内容、途径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性”的服务需求。统一的学校课程标准只能满足人才培养上的普适性要求,教育人工智能在促进心理育人进行内发性调整的同时将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心理育人管理和服务中深入把握学习中诸如行为模式、认知特点、多元智能分布等特质,为学生提供兴趣与潜质的针对性服务。一人一策、精准实施是应对当前学生对心理育人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面对受教育者呈现出的差异化特性,以针对性和个性化作为主导,采取合理化的方式来为不同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心理健康服务是人工智能和心理教育两者实现深度融合后的一大作用和效果。最大程度促使大学生引发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上向善向好的转变。为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育人工作,高校要建立运行心理育人服务云平台。所谓云平台是基于学生在心智、个性、成长经历等各项心理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目标导向方面的变化,计算机通过包含“情绪情感识别”“个人经历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教育手段匹配”等一系列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处理来记录和分析他们个性化的教育信息,并将各项心理育人服务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高校要构建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型并不断完善。收集各项数据信息,深挖数据背后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特征,推进数据分析和算法建设,通过多媒体情感分析模型,为每一个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推荐、精准施育。具体来看,精准施策就是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视为一种算法,利用数据驱动模式来获取学生心理轨迹数据和行为轨迹数据,并通过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为制定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模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育人人工智能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心理小测试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2020年3期)2020-07-16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推荐访问:人工智能 育人 机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