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老子“自然无为”蕴含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6-12 15:5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董立刚

    (福建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留下的《道德经》 虽然仅仅五千余言,然而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智慧无穷,为后世留下了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乃至未来仍将发挥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一)“道”的思想

    要了解老子“自然无为”思想,首先要对“道” 有深刻准确的认识。“道”是老子《道德经》 中的核心概念。五千言中谈“道”达73处之多,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可见,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化生。

    2.道是原始的客观实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1]老子的道包含无与有。无与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含着有,有一种转变成“有”的潜在的能量因子,孕育着“有” 的生机和活力。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可见,老子的道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并非绝对的“无”。因此,道实际上是客观实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空无一物的。

    3.道是内在的规律法则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秉承亘古已有的规律,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1]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其规律是物极必反。意思有两个层面,其一是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事物最终会向它的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

    (二)“自然”的思想

    无论自然还是无为,都是道的本质规定,共同彰显着道的深奥与玄妙。道是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运行,其最高表现就在于“自然”。“自然” 在《道德经》 中共出现五次,并非指我们今天所言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自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道的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对万事万物并不直接插手,强行干预,而是顺着规律任其自然而然发展,因此道受到尊重,德被视为珍贵。

    2.人的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人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上天,上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己本身,这个自然就是自己本身就是如此。强调人应根据自身规律存在、运行、发展,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自由率真的个性,自己成就自己,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的境界。也就是说,老百姓做事取得成功,不是依靠外力,不是受人恩惠,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老百姓取得的成功也是自然而然。

    (三)“无为”的思想

    老子由道出发,通过自然,顺理成章地提出“无为”的思想,“无为”是实现“自然”、成就“道”的前提。《道德经》中“无为”共出现十二次,老子通过“无为”呼吁人们要无违自然,不强做妄为。他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来说明道虽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并不直接支配万物,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顺应规律而间接作用于万事万物。

    1.无为是要善为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1]。可见,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善于作为,抓住关键,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做无用功,顺势而为,为在点子上,做到事半功倍。

    2.无为是要早为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在矛盾发生之前就要提前作为,在问题还没严重之前就要预先治理,要求人们为要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3.无为是不私为

    老子告诫人们不要仅仅只为自己一私一利而为,老子提到“为而不恃”[1],为而不要贪图功名,居功自傲、沾沾自喜;
    “为而不争”[1],为而不要运用不正当、不公平、不合法的竞争来获取不该得的利益。

    4.无为是不过为

    无为是有选择的为、有分寸的为,是不能越界的为,反对过度、过分、过火的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1]

    5.无为是不妄为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一个“辅”字就表示并非毫不作为,而是要因势利导,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辅助万物遵循自然成长而不敢强作妄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1]就是说做事必须顺应规律而为,不能随心所欲的乱为,因为“不知常,妄作,凶。”[1]即不认清自然发展的规律,背离规律轻举妄动甚至胡作非为,就会招致凶险。

    6.无为是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就是要人们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事、以无味的方式去体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老子擅长反向思维,“正言若反。”[1]“无为”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某种肯定的行为效果,它只是强调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为无为,则无不治。”[1]无为是一种独到、深刻而又不失高明、超常的为,是无为之为,用无为的方式去为,最终就没有什么治理不成功的。

    由是观之,“无为”并非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无有入无间”[1],“无”是含着有中之无,蕴含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创生万物,[2]是以反求正,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只要能遵循道的自然法则,无不为的根本功能就能充分发挥。于是万物便可自化,天下将为自正,达到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的无不为效果。

    因此,“自然无为”是道的本性。“自然” 是道的最高体现,它是从肯定的角度看,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言的,就是要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自然规律;
    而“无为”则是对道的具体实践,它是从否定的角度看,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就是人的所作所为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3]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意思是说,了解掌握过去的历史规律,是为了加深理解,更好运用古之道去驾驭、指导今天的发展。同样,教育者也应借鉴“自然无为”的理念开展教育活动,引导与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点燃其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其内在潜力,使受教育者拥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性并鼓励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一)教育规律:“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1],就是说,道本身的状态就是如此、自然而然,因此,老子提出“惟道是从”[1]。也就是人与物必须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受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运行、发展、管理都有自身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充分发展每个人的自然个性。具体而言,“道法自然”的教育规律在老子《道德经》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因材施教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1]即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煦暖,有的吹寒,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险。老子认为人的个性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每个人的天赋、性格、特质都有差别,因此,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其年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能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尽可能做到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教育。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减少有余以补充不足。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之前,要测试评估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分学生的高下程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其教学目标不能整齐划一,教学内容的制定也要因人施策,要适时调整,分类实施,使教育的内容能符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按不同条件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让其不知不觉而又自然而然地收获成功。

    2.防微杜渐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意思是说,事物在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事物在没有露出苗头时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化,事物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根除,因此要在问题还没发生之前就要预防,在动乱还没开始之前就要治理。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要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所遇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对于不良苗头要慎重对待,将不良的习惯遏制在萌芽状态,在初期阶段往往及早介入易于纠正,可以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升级,尽早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循序渐进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滞后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教育者必须按照教育本身自然特有的发展规律施行教育,不能违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超越其认识能力,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

    当前,我们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代替小孩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盲目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超前班等等,挤占了本该孩子儿童时期自由自在玩乐的时间,让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导致一些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这实际上违背了孩子成长发育的身心规律,正如老子所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意思是说,掂着脚尖想要更高的人站立不会长久,跨步行进想要更快的人也跑不远,也就是拔苗助长,反而导致欲速不达、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教育孩子要立足实际,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根据孩子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做,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夯实基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针对性的匹配性教育,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4.持之以恒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不可能立竿见影,是百年树人的长期系统工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各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是要靠科学技术,要靠人才,最终就是靠教育。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要从小教育培养,需要全社会关注与重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包括社会教育,需要全社会关注与重视,通力合作,坚持不懈才能发挥功效。教育者和父母家长对待受教育者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侧重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高中阶段,孩子面临升学的压力,要参加中考、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应重点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稳定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正常水平;
    到了大学阶段,教育同样也不能放松,高等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一个人从小到大,在人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都要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定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5.张弛有度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1]就是说,剧烈的大风不会一直刮一个早晨,猛烈的暴雨也不会一直下一整天。和风细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是自然界中的常态,狂风暴雨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对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外在知识的输入集中满堂灌,同一门课的讲授长时间密集进行,教育对象是难以吸收、消化的,取得不了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要张弛有度,知识的传输、技能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规律,在短时间内强输硬灌只能强化短期瞬时记忆,长远来看是不能奏效的,因此,教育的常态化是做到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伴随着适度的紧张感;
    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规律,巧妙穿插不同学科,讲究文理搭配,注意劳逸结合,应科学合理地传道、授业、解惑;
    上课的时间长短、课程的安排顺序、课堂的授课节奏都要以适度恰好为原则,让教育对象能有效地接受,成为自己的知识内容并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教育方法:“不言之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老子认为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而为,用不言的方式而教,推行似无实有的教育,推崇的是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倡导轻松、愉悦、互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反对教育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人,要给教育对象预留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其思考、想象和体悟[4],不要越界随意干预学生自主学习范围之内的事。

    一方面,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少言传,多身教;
    少灌输,多引导,重视身体力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用崇高的品德引领、良好的行为示范、出众的魅力展示,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循循善诱传送给教育对象。

    另一方面,不言之教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应努力成为教育对象的引导者和助产士。教育的重点是“辅”而非“教”,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不施加强制措施,不随意干涉,不任意责备,而是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争取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愉悦的教育情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教育对象自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发自我内在无限的潜能,激发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教育对象自然健康地发展以辅助其成就,让其本性得以充分展现,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1]的效果,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因此,“处无为之事” 应是一种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的教育,力争把有为的阻力和弊端减少到最小限度,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的发展[5],方能达到老子所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1]的水平,从容地进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理想教育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行不言之教” 并非真的无言,而是不妄言、不乱言、不多言。因为“希言自然”[1],“多言数穷”[1],要“悠兮其贵言”[1]。即教育者说话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话不在多而在于精,教育政策的颁布应符合教育规律,不可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做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1],要“言有宗,事有君”[1]。因此,言要言之有理,言要恰到好处,言要合乎自然,通过“希言”“贵言”真正收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1]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目标:“复归于朴”

    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复归于朴”[1],就是要消除人的过度贪欲,恢复到原初的质朴自然之性,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意思是说,天下万事万物运动,我通过观察,发现都要回归当初,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作为人,其原本的样子就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1]“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1]老子高度赞赏婴儿时期淳朴、自然、真实的精神境界,鼓励人们应设法复归重新拥有当初的纯真美德。

    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而在知识、学问与日俱增的同时,对于精神境界的提升则要“为道日损”,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对求知的渴望与对物质欲求的贪婪都会同步增加,老子要人们逐步减少对物质的过多、过分、过盛的欲求,满足合理适度的生活需要即可。他担忧人之初的纯厚、素朴之德会随着人知识增多、涉世渐深、欲望膨胀而把美好纯真之德丧失殆尽。

    为了能减少人的无度贪欲,消除伪诈,老子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鼓励人们注重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淡化、减少对物质上的过度贪恋,让人们回归自然淳朴的天性,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成为真实的自我、独立的自我、最好的自我。

    综上所述,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启发教育者应遵循教育的本身固有自然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防微杜渐、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张弛有度。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努力成为教育设计的创新者、教育情境的创设者和教育氛围的创导者[6],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说教者、灌输者。要让受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之独立、自由、能动地发展,力求避免受教育者的心胸遭捆绑、大脑被束缚、思想受压制。要为教育对象留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更强的尚待开发的潜能,发挥更多的充满好奇心的想象力。同时又能使教育对象不过于贪恋物质的享受而是不断追求独立、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的理想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老子教育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品读江苏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教书育人(2021年12期)2021-04-2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智者老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老子作文周刊·高一版(2006年20期)2006-07-06

    推荐访问:无为 蕴含 老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