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双主体”的高校戏剧理论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10 18:50: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黄 昉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渠道,围绕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1](P87-89)历来是教学研究的热点、焦点。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攀升,大学生们的基本文化修养也在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这在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中,更应该充分体现。所谓“双主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科学规律认识活动的主体。

    布卢姆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掌握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每个教育对象得到有效的成长。因而对学生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态度,直接影响到教育方式、目的和成效。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即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发展的人,是理应受到尊重的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调度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个性发展的空间,努力实现“最合适的主题,最优秀的教师,最活跃的学生”。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课堂教育模式改革的一条宗旨,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的规律为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度困扰于理论课教学的刻板与机械。2008年以来,针对戏剧类学生表演欲强、坐不住、思维活跃等特点,我们借鉴国外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开始尝试转变课堂重心,引进“翻转课堂”的理念: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教学,给学生一定的互动交流讨论时间,以活跃课堂、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其主动思考、训练其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实现教、学互动,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诉求,提高课堂效率。

    “双主体”教学重点在于培养与发掘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在双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2](P202-203),彼此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本质是对象化活动的交往关系,实现这一互为主体的教学,是对由教师单方主体教学的一种超越。

    一方面,我们强调作为主体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性发挥在于引导、设计、组织教学,维持教学活动的延续。另一方面,强调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自我发挥和主动参与,想方设法促使作为共同主体的二者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此时的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批判、吸纳的对象,而两者之间达成的有效互动,使这种“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创学结合、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全新教育路径。

    从高校戏剧理论类课堂教学的价值来看,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实现最佳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双主体”的戏剧理论课堂上,作为主体的老师,以戏剧史论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们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交流,循史论戏,以戏论人(剧作家),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有备而来,侃侃而谈,老师适时指点,引导推进。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互为主体,教学相长、携手发展。

    其二,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了师生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用心对话的过程,也是共同提升的过程。避免了课堂上常见的交头接耳、开小差、玩手机、愣神发呆,甚至吃零食、翘课等不良现象。在平等、自由的良好氛围下,师生们以知识为媒介,不拘形式,思维敏捷,生动活泼,交流顺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枯燥的理论讲堂灵动起来,实现了“双主体的双重契合”,促进教学相长的最终实现。

    其三,学生们为了完成课堂讲述,必须认真预习,翻阅大量资料。随之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P82-85,94)学以致用,为学生们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理论类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

    坚持“双主体”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实施这“四个转变”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生态、教风、学风、考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求真务实讲实效,寻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理论类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课程设计:制定实施计划,拓宽教学内容,变纯理论教学为理论运用教学

    长期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发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弊端,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于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戏剧作品,出现了理论和运用两张皮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2014年,在本科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我开始在研究生戏剧史论课堂教学中,尝试以戏剧史的衍生和发展为脉络,以戏剧理论为主导,拓宽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代表人物展开分析研究。制定详细的计划,列出选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使之学会科学地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养成其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固有教学模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其施展才华,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4](P72-7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机械地单向传授知识并不科学,尤其是对于有自学能力的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弊无益。如何帮助高校学生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中我们发现,提前设计选题,引导学生围绕选题广泛搜集资料,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选题的课题讲述入手,用讨论代替静听,从被动变为互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中深度思考,大胆探索,效果更为明显。

    需要强调的是,翻转课堂,让学生唱主角,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们还是要把控方向、调整节奏、及时引导、设计话题,调动课堂交流讨论的互动氛围。同时要注意随时纠错,适时点评,方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三)认真研究学习过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难,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5](P64-66)

    通过实践,我们明确了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查资料、组织课程设计、制作PPT)、PPT汇报讲解、课堂讨论。做到预习到位,展示充分,讨论深入。教师设计在先,导演在后;
    组织在先,调控在后;
    学生分组分课题个性展示,全体讨论深入积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参与意识高涨,有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预习是关键。而且一定要全体同学共同预习。只有这样,抓住了这个关键,后期课堂展示和交流、讨论才有根基,避免了课堂讲授的人眉飞色舞、满腔热情,听者不知所以,无动于衷

    一开始分组,根据学生总数,我们按学号确定四人或者五人一组,经过对比发现,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效果更佳。学生们大多喜欢同宿舍或者同乡、好友在一起,选题和分工、讨论,更容易达成默契。关于选题,教师也尽量不设过细的具体限制,给足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自由度大,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前准备认真充分,课堂发挥出色,积极互动,效果显著。

    (四)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互联网+教育”理论是近年来教育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生成、共享与交互、智能化与精准个性化等理念,也非常适用于本课程改革。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形态变迁的重要动力,不同社会形态下,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生态。当下的智慧社会,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融合的时代,有人断言,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相融合所指向的,是人的智慧启迪与培养的智慧教育时代,这就是教育的第三次革命。

    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示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使“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6](P15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PPT和影像资料,课堂讲授和交流,学生课堂分组展示、专题汇报与群体讨论,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穿插结合,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良性刺激,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7](P62-64)

    同学们反馈,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理论诠释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动态范例,极大地提高了大家课堂参与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五)开拓第二课堂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8](P143-148)这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提出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是所谓的三全。而“三全育人”理念,特别重视第二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第一课堂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往往认为“第一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第二课堂则是从属第一课堂,甚至会对第一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9](P237-241),这就导致一些高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关注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从而过于倚重第一课堂,轻视甚至忽略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伴随着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下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第二课堂教育内容愈加规范,两者逐渐构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渠道。当然,“第一课堂仍然是专业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培养专业能力与培育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而第二课堂则是以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提升各自的综合实力和个人素质,是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培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10](P237-241)

    基于这点认识,我们每学期尽量抽出几天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戏剧社团,与地方社团座谈、听戏观剧,引导学生们了解戏剧创作过程和发展现状,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这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

    (六)改革评价和考核模式

    “评价标准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11](P32-33),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导向。

    著名教育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曾提出,“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判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12](P36-41,89)一方面,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行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评价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诊断性评价”,还应顾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因此,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期末一改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为综合评分,即以期末论文代替闭卷考试,课堂讨论环节的问答表现与平时成绩挂钩,参照出勤率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本学期总成绩。

    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一学期后,学生成绩普遍提升,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并一致反应形式新颖效果好。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课堂学习方法,比以往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更有趣及富挑战性。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改为自主互动、开放式教学,可以准确发现学生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便于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勤于思考,有的同学兼而有之,有的同学则有所偏重。这些特点在互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显露。教师掌握了这些特点以后,积极跟进,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艺术类学生群体表现普遍外向,喜欢表达,善于表达,但是往往缺乏思考的深度。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作品入手,先让他们谈观感、谈体会,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逐步引导其对作品、作家、创作背景乃至于时代、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推及同时代的代表人物、经典作品,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的戏剧理论做好铺垫。

    这样做的效果,使通常课堂讲授不再流于生涩乏味的理论,变得既不枯燥,还很有趣。学生们积极主动,课下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思考,课堂讨论十分踊跃,也为期末论文的完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重构学习流程,启迪学生智慧

    开放互动式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都可以在课前的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课堂上互动产生的碰撞来完成,“教师与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13](P64-66)它大大拓展了这门课程的宽度,提升了课程教授的实际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筹划、积极认真完成每个流程,才能完美实现。

    (三)鼓励个性化发展

    课堂汇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能促使学生主动提前在课下对本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大大提升了他们对课程的认知,拓宽了知识,夯实了基础。

    一些肯下功夫的学生会别出心裁,从专业出发,以不同以往的视角,或者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课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而这正是我们应该期待和鼓励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美学理论课上,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一位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汇报中,结合自己专业特点,选取一组电影片段,分析镜头中如何运用光线的明暗、长短处理,结合剧情,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巧之处,很好地诠释和展现了美学理论在电影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之妙。

    2020级播音主持专业的研究生们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将本组同学在专题研究中的探讨,用访谈的形式,在摄影棚中录下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很好地发挥了本专业的技术特长,又明显地促进了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改革评价制度

    改传统单一考试模式为以选题汇报、课堂讨论、结题报告、出勤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授课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基本杜绝了理论类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玩手机、讲小话、分神开小差、逃课等屡禁不止的顽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5年的课堂改革,边摸索边实践,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放互动式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分组分选题汇报的环节,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展开靶向思考,把在课前广泛寻找资料、分析作品、消化吸收、形成观点、有序论述变成习惯。

    5年来,5届学生经过各自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在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独立思考、深入研究、论文写作等各方面的水平,基本达到了预期,特别是学会了如何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有效用其指导与思考创作实践,也是符合课程设置题中的应有之义。在扩大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其亦大大提升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每学期一到两天的第二课堂,生动有趣地田野调查非常吸引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学生如何走入社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的正确道路。有条件的话,理论课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课时和投入。

    这几年全球疫情,我们也被迫采用了线上教学方式。“视听结合的远程多媒体教学手段,雨课堂、腾讯会议等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14](P153),使我们有条件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将“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15](P153)“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度了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学习效果显著提高。”[16](P153)

    通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的课程设计日趋合理,课前和课上准备愈加充分,课堂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期末做了意见征集,许多同学表示,通过一个学期分组选题、分组展示、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学习,不仅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多地是学会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学科研究的方法,培养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系统全面学习的好习惯,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艺术创作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双主体主体理论 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上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戏剧 主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