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析——以江苏省外迁型独立学院为例

    时间:2023-06-09 11:15: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 德 云

    (常州大学安全保卫处, 江苏常州 214500)

    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独立学院尽早实现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校或终止举办。在新的政策强制性推动下,独立学院势必面临着新的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由于举办者母体高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难以为独立学院转设提供所需的土地,而高等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城市对高等教育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外迁到异地中小城市办学成为独立学院转设的一条重要路径。早在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实施后,为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江浙一带不少独立学院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外迁到周边城市进行办学。江苏省内有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10余所先后迁址到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的周边城市进行办学,且有不少学校迁址到县级城市办学,如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到靖江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到丹阳市办学。独立学院迁址异地办学的动力一方面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化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内生需要。因此,迁址到异地办学后,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存在,既是新的外部环境的需要,也是自身融入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

    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和学校和谐共生的逻辑性统一,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整体性的统一,因此外迁型独立学院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1.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大势来看,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地区竞争格局进行重塑[1]。同时,地方政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深层次、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一些前期相对不突出的风险隐患在外部冲击下开始显现,一些已有所收敛的风险暴露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可能会与风险交织叠加,出现反弹。地方政府步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胜各种风险的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聚焦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先进的科技创新要素和高素质人才是地方政府突出重围、浴火重生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强力抓手。区域竞争理论认为,以高等教育为资源的“国民素质和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他影响竞争力的指标因素多数也与高等教育有关。高校集聚了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引擎。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高校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事实证明。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资源布局不平衡、不协调,高校分布偏集中于东中部地区,且又集中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地级市、县级市高校资源稀缺。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21年,全省共有167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77所,从高校布局来看,南京高校有53所,占全省比为31.7%,其中本科高校有35所,占全省本科高校比为45.5%;
    另外,苏锡常镇等苏南相对发达地区有55所高校,占比32.9%,其中本科高校占比19.5%。这就意味着苏南地区拥有全省约65%的高校,而土地面积和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二强的苏中苏北地区高校资源仅占全省三分之一。从独立学院来看,江苏省高峰时拥有独立学院26所,其中22所在南京等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只有4所,而南京市则又有13所,独立学院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近年来,国家、省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相对集中、人口密集的中小城市,这些地方对科技支撑、高素质人才支持的需求非常迫切,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现状不利于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逻辑决定地方自主培育高等教育资源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抓住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溢出机遇是较快增加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最有效举措。独立学院自身先天硬件办学条件不足在教育行政部门趋紧的政策约束下矛盾越来越突出,通过向外部地区转设取得办学合法性契合了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地方的需求,双方不谋而合走到一起,这就是近年来江苏省内中小城市积极引进独立学院到本地办学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动力。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独立学院转设的政策效应,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离开中心城市寻求到异地办学实现转设,2020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与扬州市签署办学协议迁址到扬州市办学,至此,留在南京市继续办学的独立学院仅有4所。

    2.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外迁型独立学院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以赠地的形式支持发展大学。在赠地运动的推动下,加利福尼亚大学、康乃尔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相继诞生。赠地运动的开展赋予大学相应的责任:高校在接受社会支持的同时应为社会服务,与社会紧密联系,实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生共荣[2]。根据调查,地方政府为引进独立学院在本地安家落户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一般除了免费提供土地、校舍外,有的地方还提供所有的配套设施设备、人才公寓、生均拨款、奖助学金等比普通公办学校还要优惠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一般来说,引进一所高校,最起码也要十几个亿经费投入,这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地方政府,还是有较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目的包含着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综合产出效应。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对于外迁型独立学院来说具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意义。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现实生成逻辑的要求,是外迁型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外迁型独立学院来讲,外迁到异地办学不仅拓展了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更是创新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激发内部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的机遇。外迁型独立学院以前多属于校中校模式,没有独立的校园校舍,或办学硬件不足,由于与母体长期共存,易受到同质化办学模式的影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缺少办学自主性和长远发展规划,因此,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从招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可以看出。外迁后,独立学院要在新的生态和环境下,思考如何尽快适应环境,与地方经济社会共荣,要凝练办学理念和思路,提升办学治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异地搬迁办学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外迁型独立学院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独立学院自身固有的不足,加之新的环境生态和新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其在迁址到异地办学后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无强烈的、自发地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是做好服务社会这篇大文章的起码要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外迁型独立学院普遍存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部分学校一定程度存在封闭办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一是外迁型独立学院面临着外延扩展和内涵建设的双重任务,多数外迁型独立学院在迁址过渡期面临着两地办学的情况,这更分散了学校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增加了本来办学能力和管理力量就不强独立学院的管理负担,导致其工作重心更多地以维持内部正常秩序作为其近期目标;
    其二,长期以来对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也是独立学院特别是外迁型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现实。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学校,重教学、轻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现象比其他类型的高校情况可能更严重些,在认识层面没有从高校立身之命的高度去把服务社会看作是其应有之责,有的学校把简单地把服务社会获取经济资源作为补充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手段,服务社会还处在认识的较低阶段。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不高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为地方培养符合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高素质专业人才供给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产生研究成果,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为地方发展的创新基地;
    参与对地方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规划和研究,发挥支撑地方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库”作用;
    参与地方文化和社会建设,挖掘、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地方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成为地方先进思想、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高地和发源地。外迁型独立学院到异地办学后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程度参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之中,但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的问题,距离迁入地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和质量达不到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比较低,可转移技术和转化成果少;
    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在地方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中贡献较弱;
    对地方重大问题、社情民意等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提出高水平战略规划和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思想库”和“智库”作用发挥差距甚远;
    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外迁型独立学院学科和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结构不匹配,导致其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服务地方企业需求,此外,迁入地一般多为中小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相比不占优势,因此,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率不高;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教师科研能力还比较弱,且由于教师多安家在学院迁出地城市,平时教师一般多两地奔波,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去对迁入地的经济社会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健全

    高校服务地方是由政府、高校、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逻辑体系的有机统一。外迁型独立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与政府、企业达成有机的统一。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缺少制度、管理机制的有效供给,高校服务地方缺少制度和平台支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没有建立,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零散的自发状态,使得高校资源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处于不对称状态,难以真正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1.坚定办学方向,更新办学理念,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

    在日益激烈的国家、地区竞争中,高校越来越走进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央,高校从来没有像今天承受着社会如此之高的期待。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即“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99。外迁型独立学院要从贯彻落实高校办学方向和宗旨的高度认识落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体言之,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其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贡献高校智慧和人才技术支撑。在办学理念上,要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决不能故步自封,关起门来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外迁型独立学院更有其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江苏外迁型独立学院多为政府参与举办,地方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支出,提供了极为优惠的办学支持,其对高校反哺地方社会发展自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外迁型独立学院应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开门办学,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政、企、校三者共生合作发展的格局,在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整体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见图1)

    图1 政、企、校三方共生合作图

    2.转型发展,强化内功,切实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打铁需要自身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内部办学实力不强、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进入深化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外迁型独立学院应把握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实现“四个回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自身办学实力。迁址办学后,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办学自主性,理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发挥民办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构建“学院自主、社会参与、市场介入”的开放型治理结构,真正实现制度创新。在学校的决策机构中,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专家参加,借智借力,真正发挥他们在资源分配、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智囊和参谋作用。其次,要补齐补强师资队伍建设短板。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高校所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规划和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和完成,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由于独立学院师资数量存在情况不一的欠账现象,有的学校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外迁型独立学院要加大自有教师引进力度,大幅度降低外聘教师比例,按照教育部生师比要求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队伍数量,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教师引进中,要加大投入,特别注重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从事科研的热情。建立以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和积极参与科研。第三,以有效服务项目为突破,带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在办学之初,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全方位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撑,这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慢作为。外迁型独立学院应该立足实际,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不断总结提高推广,从而实现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实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项目,设置符合地方主导产业结构的学科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育教学,把课堂开到工厂车间,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集中优秀教师资源,围绕企业技术需求,踏准市场节奏,为企业提供可靠性和实用性科研成果。

    3.搭建平台,理顺体制机制,构建政校企合作良好生态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视阈阐释了系统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性的联系,展示了要素之间固有的有机联系。外迁型高校的加入,为迁入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要素,改善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具备与政府、企业建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条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视阈认为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实现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政府、企业和高校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均掌控和调节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要素,三者可以在系统内发挥主体性作用,彰显各自优势,实现资源、要素之间的流动和聚合,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动能。政府作为制度、政策、平台的供给者,要牵头制定政校企合作的规划,完善相关组织、制度、政策的支撑,积极探索搭建科教园区、产业园、技术信息中介市场、技能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并建立绩效考核监督评价体系,为外迁型独立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和外部环境。企业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作用,在技术研发、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与高校深度合作,寻求两者最大公约数。企业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把技术需求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高校,增强高校科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外迁型独立学院可联合当地骨干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发挥企业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等优势,提高外迁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代贵州(2018年21期)2018-08-29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当代贵州(2018年4期)2018-01-26海盗学院(12)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6海盗学院(7)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7期)2016-07-26“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廉政瞭望(2015年7期)2015-09-10

    推荐访问:外迁 独立学院 江苏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