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融入策略

    时间:2023-06-08 08:05: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吴 琼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家国情怀? 正所谓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是“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的政治热血;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伟大抱负。家国情怀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是否设置了有效的历史教学目标和最终呈现的课堂效果息息相关,简言之,就是想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关键,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1]衡量历史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第一,目标是否精准,与历史教学内容是否吻合,和当前的学情是否契合;第二,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是否足够具体和精细;第三,目标是否全面,能否匹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第四,目标是否落实,能否引领历史课堂的教学节奏,能否满足情感要求、态度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3 单元第1 课时《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为例,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介绍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领军人物放眼国外,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课时中相关代表人物积极探索中国未来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知识目标设计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而使其了解先进人物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以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对其主张的特点加以梳理;认识其主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在能力目标设计方面则主要是以学习过的必修一、必修二为根据,对先进代表产生新思想主张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认同民族发展,自觉投入国家建设之中。[2]为进一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操作性规划,进而科学地进行课堂引导,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目标,从培养家国情怀出发进行历史教学的优化。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

    2.了解并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各自思想主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政治实践以及实践的最终结果,正确认识近代社会中维新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能力目标】

    1.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级、归属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思想主张,重点突出其思想前瞻性,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

    2.应用“情境—体验—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新的教学材料,创设合理的新情境,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思维发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近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在先进思想的驱动下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目光放至全球,不断从他国汲取先进思想,积极探索思想解放的开拓精神,以进取的意识开辟救亡图存的道路,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爱国志向,并在历史课堂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2.引导学生领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阔国际视野,扩大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获得进步、民族实现复兴,养成探索学习的积极心态。

    家国情怀的培养要以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前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基础史实,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正向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家国情怀。

    选择教学内容并对其整合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祖国统一”教学为例,教师不应该机械地讲解一国两制的相关概念,而要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融入更多的方针政策,并对其加以深入分析解读,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提出不是偶然,其落实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进而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真选择教学材料,向学生展示香港、澳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以此为契机展示“一国两制”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和平发展。家国情怀的培养通常隐藏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家国价值取向,使其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增强。[3]

    此外,历史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历史,而是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随着网络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历史教学。想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人物或主要事迹作为切入点。中华上下五千年,英雄豪杰辈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物事迹和知识点,还要让他们真正地为国家的伟大而骄傲,为国家的强盛而献身,这便是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教材编写的复杂程度较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较于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问题。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课堂不再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相较于传统课堂,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历史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针对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并实现对新内涵的有效挖掘。比如,教学“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时,可以发现,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在各历史时期均存在差别。那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此时,教师可以对田海平教授的观点进行引用。田海平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反映出的内涵为公天下,简言之,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家国观念上升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这种变化,使家国情怀的现实性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促使其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知名信条,这在后世流传的家规家训中被大量体现。比如,诸葛亮曾经在《诫子书》中对后代进行劝诫,要求其遵守家规、维护家风。教师可以将家规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家规的同时,对家国情怀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不容忽视,其在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同时,在践行社会发展观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家国情怀的呈现方式并不是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将史实作为切入点去掌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感悟家国情怀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一)新课导入

    教师可选择的新课导入方式众多,除常用的情境导入外,活动和复习导入也十分常见。实践表明,新课导入得好坏,与教学效果存在密切关联,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课程时,可以将资料卡片《警世钟》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所面临的处境: 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与此同时,还要使他们认识到当时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4]学生沉浸在教师所构建的情境中,会唤醒潜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达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属于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其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活动,但却蕴含丰富的情感。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充满感情,只有保证情与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历史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问题和情境。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家书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自主选择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人物,查阅相关资料,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读了林觉民在辛亥革命期间写给妻子的家书。

    首先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家书。教师在学生读完后提问: 大家听完后产生了什么感受? 学生1:这个家书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学生2: 林觉民先生在家书中寄托了对国家的感情。学生3: 家书内容表达了对妻子和国家的关怀。学生4: 国家如果面临灾难,个人也无法幸免。最后教师总结: 大家回答得都没错,林觉民先生的家书,是其家国情怀的体现,他将个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融入国家生死存亡之中。就如同学生4 所言,林觉民先生在家书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幸福要建立在国家强大之上。在近代,中国面临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先烈的付出。但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却很难体会到这种生活,如果能够凭借自己的探究,对这种情感进行体验,所受到的触动,会直抵内心深处。这种教学措施的应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为其感受革命先烈身上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支持。

    (三)互动探究

    高中历史课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历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争议的知识点,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互动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历史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和理性判断。比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提问: 大家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本身是失败的,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依然存在,中华民族仍然被列强压迫。另有部分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述两种看法截然不同。教师可以选择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多数学生认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资产阶级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创造了有利的契机。而少数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站在这个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在学生反复讨论后,教师再利用资料作为补充,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同时,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并将目光聚焦在为国家变革的先驱,感悟其伟大胸襟,最终真正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人文性最强的素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目的,提出了设计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等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中华诗词(2020年9期)2020-02-07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近代史学刊(2018年1期)2018-12-06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04-20家国情怀(组诗)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推荐访问:情怀 融入 家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