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美学方程式”之城市家具系统性营造方法研究

    时间:2023-06-06 21:35: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梦丽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城市形象美学特质营造成为当下城市微更新的重要议题。雷尔夫①指出现代性带来鳞次栉比的国际风格建筑与公共空间,城市任由标准化的品味与时尚蔓延,同质化不断威胁着差异性,使得地方意义逐渐丧失,这亟需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等领域去面对和解释。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形象特质的连接器,其六大系统②覆盖城市生活的多个面向,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之间,展现美学特色且激活都市日常。在实践语境中,城市家具标准化理论在我国城市形象建设中如火如荼地发展,一方面,街道乱象整治已颇见成效,但因标准化的规则与效率使然,产生出大量媚俗刻意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浅显雷同的视觉面貌。另一方面,忽视家具、场所、人三者的深层结构关系,诸多城市家具孤立地“装点”着公共空间,无人问津亦或另作它用,这种主客体分离的营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同质化并产生疏离感。

    基于城市美学的审美主客观论,城市的建成环境与社会发展内因是审美客体的表现,人的行为感知与意识形态是审美主体的表达,城市家具作为两者关系的媒介,其营造如何从纷繁的城市美学元素中抽丝剥茧而凝练特质,同时让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得到延伸,并在公共空间中散点串联与传播城市形象的美学特质。

    面对美学的复杂性李泽厚提出审美心理的“数学方程式”③,方程式是一种概念借用,其意在于构成多项审美因素(感知、理解、想象、情欲)之间的彼此作用、多方变易,形成多种变项。论及美学方程式的变量关系,“度”是美学哲思中的精髓,即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变量之间相互交织、渗透、融合、合一才形成“方程式”。对于城市家具而言,通过方程式的逻辑拆分营造所需变量,可谓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基于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设定“文化、色彩、环境感知”(图1)三者为城市家具营造的重要美学变量:文化是塑造城市家具的形态根源;
    色彩是视觉特色的重要表征;
    环境感知是人作为主体与城市家具日常互动的重要体验。最终通过把握设计的度“尺度、虚度、材质、比例、布局”的节奏来实现,不同地方根据城市家具“美学方程式”的不同“计算”,形成有地方性特色的城市环境。

    图1 城市家具美学方程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城市家具借用“数学方程式”的概念,对其美学变量进行“度”的调节,具体实践中有如博弈论所说的“均衡解”:解析城市中的多项变量,综合其间关系,找出对问题的最优解决途径。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分解城市家具美学营造的变量,从文化的深度、色彩的视度、感知的适度来均衡营造。

    (一)文化的深度:地方符号生成

    在现下高度符号化的时代,社会功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表达中充满了“符号”[1],雷尔夫指出“地方品牌化”概念,即城市发展以自身特色吸引资本流入,以增强其独特性来塑造城市品牌,由此城市家具借助现代设计的力量生成地方符号并助力强化和传播城市品牌。然而以特色的名义抹杀特色的非地方现象也蜂拥而至,例如江南地区,一些城市导向设计不约而同地采用“粉墙黛瓦”作为文化符号,这是否是谄媚的符号拿来主义,是否有真正区分江南特质之间的地方区别,这些所形成的非地方扩张是值得反思的。从视觉形象到城市家具的系统营造是一条较为典型的设计路径,从具有特质性的地方元素入手凝练有文化传播力的视觉“符号”,再由此扩展到城市家具上,作为其载体呈现美学感知与地方特质,在保护地方性与享受现代性的优势与便利之间做好协调[2]。

    1.文化符号系统营造

    在新城建设亦或老城改造背景下的城市家具通常是针对主要道路进行系统性营造,致力于让城市的大区之间各具特色自成体系。首先从宏观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总基调考量,其次深挖凝练待建区域的地方特质进而生产出可形塑易传播的“文化符号”。雄安新区城市家具建设是较为典型与全面的例子,作为一座直面未来的新城,其即将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杆,在主线规划中首先划分了现代、滨水、郊野三块独具特色的区域进行城市家具试点:其一,现代高新区提炼雄安首字母“X”作为超级符号,通过X解方程的形态演算,展现从历史走向未知未来。其二,白洋淀滨水区以“一叶扁舟”为文化符号,表达以船为载、以游为媒、编织人文生态画卷的意境。其三,郊野区采用“古河”作为生态符号,形态系统贯穿三滩五道,体现畅游易水与养心清肺之闲暇。综上可见,同在一个新城中的不同区域能够溯源其独有文化,通过艺术设计的符号抽象以及结合城市家具的功能,系统性地为每个区块展现和而不同的审美形象。

    2.文化符号局部营造

    城市街区微更新语境下的城市家具营造是文化符号融入局部空间的重要媒介,既能让本地文化传承流传也能让文化记忆于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城市因由诸多特质场所汇聚而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质。其一,文化传承与造型演绎:华西坝更新改造的城市家具是文化一脉相承的典型例子:“华西坝记忆”是设计切入的核心,这一地方有着“大学路的氛围、东西交融的建筑风格、华西往事的记忆……”,城市家具导向造型将地标建筑钟楼作为符号扩展,这扇透空的造型似穿越之门穿梭在古今记忆之间,地方符号在无形中带来精神共鸣与美学感知(图2)。无论是生根于此的居住者还是远道途经的来访者,在此驻足围挡中的老记忆墙,观赏草丛间的公共艺术,其与城市家具互动之时,都能调动审美对象,让美感要素交织渗透使之精神共鸣。其二,文化记忆与精神归属:置身他处也能够在城市家具所塑造的地方特色中寻觅到归属感。现代社会不断增强的流动性改变了人们与地方相连的方式,地方文化会在不同城市间蔓延。例如,墨尔本托马斯街自然演变成阿富汗在澳的社区中心,此地通过现代性演绎典型清真寺花砖作为地方符号,搭配对阿富汗人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绿松石和青金石色彩,与此同时以“高台”作为核心的城市家具座椅颇受欢迎,因其是传统阿拉伯人熟悉的交流方式,这一由城市家具营造的街景微更新的形象,呈现了阿富汗裔澳大利亚人的历史及记忆与现代环境的共存。综上可见,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探讨城市家具的思考点,围绕街区、住区局部逐点刻画,营造多样化小空间,让人通过微观感知来体验城市的特质美。总的来说,城市是一个复杂体,城市家具的建设关联了城市的诸多因素,文化符号作为美学变量在应用中需达到局部性与系统性两个度的均衡。系统性城市家具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在宏观美学上厘清城市各大区块的特质;
    局部性城市家具旨在深入体验城市日常生活的细腻温暖。两者相辅相成之际,判断量度是具象或抽象、占比是多或少都应基于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层面的精细化设计。

    图2 华西坝城市家具美学营造(图片来源:网络)

    (二)色彩的视度:视觉表征调和

    人类学家曾揭示文化有“显与隐”④两个层次,显形文化能看见而且容易描述,隐形则看不见,也难以观察。城市色彩在营造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显形与隐形的二元关系。朱光潜在《谈美》中讲到色觉有四个方面:客观类、生理类、联想类、性格类⑤。城市色彩的视度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去把握,首先客观类属于显而易见的城市显形色彩,其次生理类、联想类、性格类属于隐形的城市色彩感知,包含更多内涵意蕴,显隐交融编织着城市色彩(图3)。

    图3 城市家具之色彩变量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显形的色彩

    即客观的色彩表达,按照预设标准去择取城市颜色,从研究范本既定的地理特质、历史建筑、民俗人文、环境现况、人文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分解组构而提炼出适合的色彩基调与色值,城市家具则是在宏观城市色彩基调之下,根据区域现状酌情选色应用。色彩在城市中的表现通常既是和谐统一也是标新立异的,相互持衡。一座城市中家具营造,如若都是柔和色彩也将乏味寡淡,都是激烈刺激之色,也容易使地方感消失,呈现谄媚景观。色彩的融合度与对比度应根据地域实际情况调和。

    系统性主色、功能性分色、创意性特色是城市家具色彩应用的常用方法,通过三者之间的调和:协调主色与点缀色、常规色与特规色,形成每个区域不同色彩表达与特质气息。其一,系统性主调:城市家具的系统性主调是从建成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当地自然环境中寻觅而来,在色彩主调上与城市街道与建筑保持高度协调。如古色古香的老街区、现代高科的新街中配置的城市家具会采用因地制宜的主色调。其二,功能性分色:在主色调中搭配10%-30%点缀色彩来凸显特质与区分功能,例如在畲乡景宁的城市家具设计中,提取畲族彩带作为20%的点缀色彩,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记忆就随之呈现,与此同时,将每块颜色用于功能分区指引,应用在家具导向系统中:红色指引文化景点,绿色代表大型道路,蓝色指向市政节点,是色彩人性化与艺术性的表现。其三,创意性特色:城市家具通过主调色、辅调色以及点缀色的比例调和来突出色彩的整体形象,创意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的色彩表达。创意性的特殊化设计可缓解系统标准化设计带来的单调感,结合艺术化、复合功能、交互智能的特规家具,通过多样化的色彩带来趣味生活与人文关怀。

    2.隐形的色彩

    揭示着社会与文化在运作中的隐形规律,是地域特征、文化特色、世俗观念的色彩表达;
    是人作为主体对色彩产生的生理反应与性格显现,对隐形色彩的理解与应用能与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链接。城市家具对颜色色相与强弱度的把握与隐含的地方文化与身体感知密切相关,在选用色彩之际应对以下维度作详尽的解析与思考。

    (1)联想类与色彩隐喻内涵

    对于城市色彩来说,如果客观类色彩是一套既定的视觉标准,那么联想类则是赋予色彩精神意义与地域特征,将抽象的色彩生成符号并付诸应用,梅洛庞蒂与段义孚都在感知层面上认定色彩能唤起深度的记忆,色彩具有宽广的联想空间,可作为一种地方符号,结合城市家具传播这一象征意义,融合地方百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特质性与归属感。如绍兴镜湖新区采用“镜水蓝、湖山绿、苍烟灰”,以及杭州西湖区铜鉴湖公园提出“青绿山水”具有江南特质的色彩为调(图4)。再例如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景宁在城市家具的用色中则选择“畲华红、畲家银、种菁靛”来扩展色彩的联想力。当然色彩会带来积极的联想也存在着对颜色的世俗观念,城市家具色彩的选择对当地约定俗成的色彩传统应纳入考量范围。红色,其意义被持有不同文化之地区别理解:古罗马人将红色用于葬礼,代表着鲜血与生命能量;
    红色在中国是婚礼上常用的色彩,代表了生机和喜庆。黑白色,有着光明或黑暗、生命或死亡、生成或泯灭的不同释义。

    图4 杭州铜鉴湖色彩演绎与城市家具装置艺术应用(图片来源:网络)

    (2)生理类与性格类的色彩感知

    颜色的强烈度会带来生理反应与情绪波动,色彩的强弱与色相也能够赋予城市家具性格,对城市来说会产生和善的、高调的、热情的性格印象,或对人产生积极的、清凉的、温暖的生理影响。乌尔曼⑥在五感中加入“温觉”,即清凉的蓝色。例如,耶路赛冷的红色大花卉装置就成为典型的城市热情性格的表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家具结合,巨型的红色外表在视觉上呈现强烈的冲击力,同时在生活中也守护着市民。花朵充气绽放,示意电车将至;
    花朵遇人绽放,为其遮风挡阳直至离开。坐在伦敦泰晤士河岸的绿色草皮椅上,感受着草皮的柔软与绿色的治愈,且被这座城市所温暖着。洛杉矶格兰德公园定制的明亮洋红色家具,与本身的空间产生了强烈对比,标新立异的城市家具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增加一种人与环境对话的新视角。孟买高架桥下的绿里乐园,以清凉、明亮的蓝色为基调用城市家具营造休闲空间,这是利用积极的色彩将消极城市空间点石成晶的做法,色彩增强了城市安全感并激活空间活力(图5)。

    图5 洛杉矶格兰德公园洋红色家具 孟买绿里乐园高架桥下的蓝色清凉空间(图片来源:网络)

    由此可见,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在科学理性地对待显形色彩之时,更需深度探究隐形色彩对主体产生的感知与约定俗成的色彩传统观念。理性色彩主导,感性色彩点缀,系统形象引领,特质色彩为辅,综合应用之下才能营造兼具美感与认同感的城市家具。

    (三)感知的适度:日常生活情景

    主客统一是完整的审美实现,前面两个层面谈及文化与色彩所代表的客观层面,这里提及立足于主观层面的感知,是审美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真切的体验。人与城市家具有两个维度的感知方式,浅层感知即人与物产生的直接感官,人在使用城市家具时产生的行为方式与五感并用,深度感知即人通过物这个媒介与所在环境进行对话,与场所产生深度链接[3]。

    1.人对物的直接感知

    将五感元素纳入城市家具营造丰富日常生活体验。从触觉的角度看,如城市家具中的休息座椅,物体被赋予不同的材质,会触发人体产生强硬与柔软,冰冷或温馨的感知,特殊材质甚至还会带来非同寻常的触感。以石材、水泥、金属为材料的座椅在户外高温下吸热升温,在寒冷中容易变凉,由于感知舒适度的降低,大概率沦为公共空间的摆设[4]。木材、藤编等材料能更多的满足舒适度,但在维护成本上存在相应问题。从听觉的角度看,声音植入也是现代城市家具中通常会使用的多元化手段,如杭州西湖的船形座椅植入听觉模块,应景的西湖音乐即触随响、视听共联。从嗅觉的角度看,座椅旁边配置应季的芳香植物,植物的香味对人的情绪起到积极影响。从味觉的角度看,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法国尼姆等城市的老城区的街道与广场上,果实累累的柑橘树作为隐形围墙⑦,界定了多个小空间,在采摘果树间促进社会交往。

    2.人与环境的感知对话

    探讨城市家具与环境的感知关系,借用人文地理学家戴维·西蒙[5]提出的环境体验“相遇”理论,即“人与身边的世界建立联系的情景”⑧,感知是一种“交互媒介”,人的经验决定其在环境中的感知强度,由此,西蒙还给出了“忽视、观看、注意、强联系”几个梯度关系,此处论述的“强联系”是一种人与地方的全然和谐,在环境中产生精神触动的瞬间,也即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城市家具在场所营造中应结合能产生强联系体验的环境要素:水、植被、阳光、飞鸟、桥、美感。美国佩里公园是高峰体验的典型,人在林下的座椅家具中交谈,瀑布水声令人愉悦而治愈,掩盖着汽车鸣笛声、周边活动声,伴随着虫鸣鸟叫形成的自然声景,享受着阳光、空气、风、水、季节和时间更替的美,在城市的方寸之间与大自然作链接。

    3.人在场所的需求表现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热潮在1960年代掀起后,大批学者在公共空间中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与需求表现[6]。雅各布斯提到“地方芭蕾”⑨,其意旨人类活动是环境中的焦点,人被活动的、喧闹的事物吸引,同时人既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城市家具则从人的“看与被看”两个方面出发,被动与主动地去营造“人看人”的环境。一方面,城市家具作为方便使用者“看”的功能,通常布局在活动场所周围,朝着活动发生的方向,“移动座椅”在满足舒适性的同时增加观看的自由调配度。另一方面,人与城市家具的互动促进空间活力,在空间中添置设计独特、互动结合的景观小品,例如成都玉林东路社区一条普通道路上临街而立的“巷子里”社区店,户外家具座椅成为最为热门的社交媒介,建立起社区居民的人文交流景观,居民在交谈、休憩、玩耍的交互中与城市亲近(图6),日复一日的地方芭蕾,最终形成强烈的地方“归属感”[7]。

    图6 成都巷子里街坊生活日常— 半开放的家具(图片来源:网络)

    城市家具依据“美学方程式”的研究与实践路径,由文化的深度、色彩的视度、感知的适度这三个美学变量进行因地制宜地演算,通过造型、功能、色彩、材质、意境等设计方式进行审美表达。城市家具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以城市的美学营造为目的,以场所氛围的体验为重点,破除表面的形式美学与千篇一律,对文化符号的在地解读,对色彩的隐喻挖掘,以及从人与环境感知的内核去理解场所精神,是城市家具的美学营造从“物性”至“人性”的高维提升。

    注释:

    ①(加)爱德华·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M].刘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6.

    ②鲍诗度.城市家具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6.

    ③李泽厚.美学四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7:130.

    ④(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0.

    ⑤朱光潜.谈美[M].苏州:吴古轩出版社,2021:201-205.

    ⑥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1.

    ⑦韩西丽.城市感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89.

    ⑧(美)戴维·西蒙.生活世界地理学[M].周尚意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

    ⑨(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20:52.

    猜你喜欢 特质营造家具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2期)2021-07-22家具上的“神来之笔”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0年12期)2020-12-23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现代装饰(2018年12期)2018-12-29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9期)2017-09-26

    推荐访问:方程式 美学 营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