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安徽科技人才战略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时间:2023-06-05 11:40: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李红兵(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勉励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安徽科技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安徽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陆续建立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到1958年底,安徽先后成立各类研究机构达1607个。1962—1965年间,科技工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吃穿用和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开始确立,科技管理与科研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标准、计算、情报等科技服务工作也得到加强。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同全国一样,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大部分科研机构相继被撤销,一些高等院校被停办、下迁、合并,一大批知识分子遭到打击和迫害。但是,许许多多科技人员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坚持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为后来的安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69年12月,中国科大开始自北京迁入安徽,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中国科大搬迁到合肥,成为安徽大量引进省外人才的开始,也从此打开了安徽吸引和集聚国内外科技人才的闸门。之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把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等也陆续迁到合肥。这样,国内大量科技人才聚集安徽,成为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7月,安徽省委召开“向科学进军”大会,动员全省科技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响应党的号召,尽快把科学研究搞上去,为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同年9月,安徽省委作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文革”后第一次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科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安徽省科技工作和人才发展经历了曲折历程。但随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迁入安徽,同时本省高校院所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徽科研体系初步建立,科技人才队伍逐步稳定,为改革开放后科技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科技人才,打造全国科研基地(1 9 7 8—1984年)

    就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的1978年2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讨论、修改安徽省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同年3月,安徽省委重视人才、解决知识分子用非所学问题,《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并配发“编者按”。

    1978年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安徽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工作岗位,全省63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有85%调整了工作。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文革”中被撤销或遭破坏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

    全国科学春天的到来,安徽书写了很多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1978年3月,中国科大创办少年班,首期少年班招收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对于刚刚经历十年浩劫,曾一度被“读书无用论”所误导,急于找回失去的时间的国人来说,以“神童”宁铂为代表的少年班的出现,无疑是那个年代上演的最振奋人心的“青春励志大片”。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40多年前,农村改革和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历史的巧合中同时播撒在江淮大地。1978年10月,中科院在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大所的基础上组建中科院合肥分院。1978年至1984年,原国家电子部16所、38所、41所、43所分别迁建安徽,进一步集聚了科技人才资源,增强了安徽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安徽省会合肥与北京、西安、成都并列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198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成立,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也是唯一一台建在高校的大科学装置。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全国知名的大院大所进一步在安徽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平台落地安徽,安徽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重要科研基地和人才高地。

    第二阶段:开启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才活力(1 9 8 5—2005年)

    科技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
    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科技体制改革开启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为科技人才大显身手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条件和机遇。同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意见》。1992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1994年6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强调要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始终摆到重要位置;
    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关键,在深化改革中找准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推动科技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1995年10月,安徽省委六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提出“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推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意味着把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层面进行部署。

    1999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创新技术大会,确定加快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也就是在这月,中国科大刘庆峰团队的6名大学生因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大学生的智慧成果变成资本,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

    2002年,安徽省启动一项吸引学界精英、造就学术大师、带动学科建设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皖江学者计划”。

    2003年10月,《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颁布,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得到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都被进一步激发。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后,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随着“科教兴皖”战略的深入实施,安徽一批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批批科研成果加速涌现。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安徽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阶段: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人才整体效能(2 0 0 6—2015年)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并提出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预示着中国迈开自主创新的新步伐。同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印发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提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2008年,安徽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2012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推动试验区建设成为人才政策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环境持续优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大规模聚集的“人才特区”。

    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6项配套文件,2015年3月升级拓展为覆盖创新驱动全过程的“1+6+2”政策体系。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2018年7月进行修订并发布实施。安徽探索走出了一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扶持+业绩奖励”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2015年6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重点从财税金融、科研资助、保障服务、政策激励等方面出台10条举措,对高层次人才在皖创新创业加以扶持。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人才效能明显提高。

    第四阶段: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集聚环境(2016年至今)

    作为吸引人才的核心因素,人才环境是人才资源聚集的关键所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科技人员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创新人才集聚新机制,包括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同年11月,安徽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

    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一流大学院所和学科专业建设。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安徽深感人才的紧缺和重要,着力构建“顶天立地—量身定制—铺天盖地”的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体系。

    2017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2018年9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奖励制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实施细则的通知》发布,提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方案)决策权、切实精简各类人才“帽子”、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清理、加大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激励等,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2019年初,安徽在全省开展“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专项行动,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着力打造精锐的领军型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团队、青年人才队伍和工匠人才队伍,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了安徽人才政策的“集成版”“升级版”。

    2020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强省作为“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2021年5月,《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发布。这是出台实施的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从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体制机制、重大措施、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制度化法治化,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法治保障,切实营造鼓励创造、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2021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安徽高质量发展人才30条”)出台,进一步破除障碍藩篱,创造才尽其能的条件。

    2022年6月,安徽省出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三五”以来,安徽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氛围,努力让更多的科研人才集聚到江淮大地,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竞相奔腾。“十三五”以来,安徽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实现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更多领域科技创新“并跑、领跑”。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
    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争取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科技人才战略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有难忘的情怀、不懈的探索,也有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

    如今,合肥被网友们称为“最牛风投城市”。合肥与中国科大城校携手、共同发展,已成为全国城校并进的典范。从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到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国科大都以自己独特的创新优势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中国科大是合肥历史上“最持久”的投资,也是合肥效益最大的投资。

    进入21世纪,人才投资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要坚持把建设人才高地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注重人才优先投入,把更多的科技人才集聚起来,把更多的科技人才培养起来,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二: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前提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世界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人才的智慧和力量都成为其决定性因素。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我国的知识分子包括科技人才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20世纪70年代,李政道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不过,这种现象已经得到彻底改变。

    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
    研发投入跻身“千亿省份”行列,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8位,连续十年位居第一方阵。这些创新指标的不断超越,离不开科技人才战略的深入实施,离不开广大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撑。

    创新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我们要坚持以用为本,必须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和永恒主题,切实做到用字当头,以用培养人才,以用集聚人才,以用激励人才,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启示三: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体制活、机制灵,人才旺、事业兴。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管人才工作定位更准确、切入更具体、举措更务实、成效更明显。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人才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安徽省委科技人才安徽 《安徽记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9期)2022-11-09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21年2期)2021-05-19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5.回声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9年12期)2020-01-09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小小书画廊红蜻蜓·低年级(2017年11期)2018-03-09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水乡安徽森林与人类(2009年9期)2009-11-02

    推荐访问:科技人才 安徽 发展历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