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目的手段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06-04 14:45: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林建华, 尹思迪, 何雨璇

    (1.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海洋问题历来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既是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历史教训的汲取,也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不仅要以战略眼光统筹谋划、精心设计,还要脚踏实地、具体落实,否则就只能是“目标热、方法盲”了.可以确切地说,海洋强国战略是个有机的整体,包含诸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根据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规律,善于学会“弹钢琴”,在海洋战略实践中把握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一般和重点的关系,张弛有度、徐徐渐进地权衡利害得失,以便能够作出最为有利、最为可行的路径抉择.因此,在把握规律、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统筹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就成为了中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1 向海图强的必然性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连续性水体,不仅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发展空间,事关社会进步、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兴衰,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一语成谶,海洋成为了全球性大国进行激烈竞争与角逐的竞技场,获胜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世界霸主,先后成为称霸全球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也都是毫无例外地从海洋崛起的,不走向海洋是很难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向海则兴则强则富,背海则衰则弱则穷”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盛衰变迁的基本定律.英国战略家富勒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生动形象地讲述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因为在那个海权至上的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1].

    作为海权论的创建人、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对海权阐述则更加清晰深刻,他说海权蕴藏着一个民族国家兴衰的蓝色密码,海洋控制权是国家走向强盛、繁荣、尊严和安全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握了国家成长的历史主动权,因为运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控制了海洋,不仅意味着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在控制海上交通能力的表象背后是对全球海洋贸易的控制,而控制全球海洋贸易则是控制了世界财富,曾经的一位西班牙将军以最直白的话语说过,赢得战争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是钱,第二个是钱,第三个还是钱.毫无疑问,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谁就控制了世界本身.在舰炮决定一切海洋霸权时代,海权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奇力量,它能够利用控制海洋把全球连为一体,能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陆域力量连成一个有机整体,造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成为了陆域力量的“倍增器”.从海权与陆权二分的角度上看,海权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发挥支撑、稳定和凝聚陆权的强大功能,两只拳头打人要比一个拳头凶悍得多,可以毫不隐晦地说,控制海洋,获得制海权不仅能够使强大陆权国家如虎添翼,并且会大大延长鼎盛期,延缓衰退[2].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不同的选择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正如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迈进近代历史的时刻,曾经偏僻一隅的欧洲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率先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实现了民族国家的海洋崛起,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历史壮举的中国却与世界近代地理大发现擦肩而过.

    1.2 向海图强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历史是真理的诠释者,近500年的历史表明,一个不拥有海洋也不能走向海洋的国家,是没有出路的国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海洋.虽然中国无法重复西方海洋大国的霸权崛起模式,但却迎来了海洋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因为中国基本解决了长期受困的陆地疆界划分问题.除了与印度还有小部分划界纠纷外,中国与14个陆地接壤国的陆疆陆划界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陆地边疆安全局面得到了巨大改观,相比于冷战时期的陆疆安全态势是天壤之别.与《联合国海洋公约》生效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和中国海洋争端呈现愈演愈烈局面相比,中国面临总体安全态势是“陆缓海紧”.从中国国家陆疆安全的基本经验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只有与世界陆地心脏中心地带、也是中国最大了陆地接壤国俄罗斯处理好双边关系,尤其是建立健康稳定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就能够避免国家最坏安全局面的出现——在地缘安全上遭受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两面围堵和夹攻.这样一种难得了安全局面和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扫除走向海洋、向海图强陆地安全之忧,也为转身向海,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地缘政治条件.为此,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3].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走向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顺应海洋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的企盼,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图强之路就是开放之路,发展之路,富强之路,振兴之路,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一致性,实现向海图强与民族复兴的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障.一个海洋弱国不仅无法保障本国的海洋权益和国家海外利益,无法实现民族崛起的强烈渴望,无法满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而且也无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坚定不移地走向海洋,明确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拓展中国的国际海洋利益,多层次、全方位壮大增强国家海洋实力,建设强大的蓝水海军,是重大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2.1 把握环境规律,确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人不仅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更不能生活在空中楼阁之中.陆地和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空间,地理环境决定论固然有其绝对片面所在,但从古至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民族国家的盛衰演进早已清晰地昭示了地理因素是影响民族国家生存方式、经济重心、文明延续、战略选择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因素.同样,自然禀赋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兼备的大国,陆地国土就占据亚洲大陆总面积的21.6%,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同时还有漫长海岸线和沿海众多岛屿,有许多天然不冻良港,具有较为有利的区位优势,既可以面向亚欧大陆腹地,又能够积极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强国必须要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实现陆地与海洋之间的适度平衡的发展战略.但长期以来,中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观念.当世界已经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依然沉湎在自我封闭的“天朝上国”之中.即便是在当今的海洋世纪,重陆轻海的观念依然挥之不去,因此必须要树立坚定的陆海并举、海陆并重的观念.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陆地与海洋“合则胜,分则败”是一条非常适合于一切濒海国家盛衰的箴言.

    2.2 统筹陆海关系,培养现代海洋观念

    地理环境同样制约与影响着中国海洋战略的实现程度.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领土构成上看,中国“大陆”与“海洋”的性格都非常鲜明,不仅拥有960万km3陆地国土,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国还拥有管辖300万km3海洋国土的权利,可以说,陆海空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如何实现“两条腿走进”,寻求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平衡,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和经济快速、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5世纪以来的地理空间革命使水元素的自然属性在15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被重新勘定,与古代相反,水不再是分隔陆地,而是把陆地连接起来[4].全球海洋与陆地整体风貌的体认无疑为陆海统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以往的那种以陆看海、重陆轻海的观念就显得与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了.要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中国也要顺应海洋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条件,统筹兼顾,从宏观战略上在保持传统强大陆权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有限适度海权,虽然中国并不追求向全球海权存在,但近海与某些特定海域的海权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立足自身的海洋发展需要,明确“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优劣之势,把握大局,顺势而为,综合运用陆海兼备大国的优势,做到以长克短,优势互补.国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中国要实现陆海统筹,从具体地缘战略选择方向上,就是需要多方兼顾平衡大陆与海洋之间、陆权与海权之间的关系,把以往海陆之间二分矛盾对立转化成海陆统筹协调,真正发挥依托大陆、面向海洋、海陆兼备的战略回旋与海运通道的正面效应.这也是作为复合型国家能够作出的最优战略路径选择,也就是说,中国在自然地理空间上陆地与海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物理属性,是一分为二的客观存在,但在国家战略选择层面必须整体看待、合二而一,防止顾此失彼.从思想观念和战略思维层面上看,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要培养现代海洋观念,从海面、海水、深海、海底多层面认识海洋作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的价值,破除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重陆轻海”观念,树立全新的国土观念,尤其是“蓝色国土”意识,将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并强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陆海资源互补,陆海发展并举、陆海安全并重[5].

    毫无疑问,实现陆海统筹意义重大且深远,它直接关系到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命运悠关的三大关键问题——生存、发展和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显然,实现陆地与海洋之间的适度平衡,并不意味着在陆海两个方面平均分配力量和使用资源,而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实力能力与发展迫切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解决关键突出问题,避免在陆海之间的战略摇摆,坚定向海,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陆海统筹方略.如果人为地割裂了陆海之间的内在联系,单项突进,必将破坏陆海地缘战略的平衡,因为这样的忽视将使我们对变化的过程视而不见,使我们失去处理变化的能力[6].因此,陆海统筹是中华民族实现海洋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与世界发展双赢的重大战略抉择.

    3.1 做好对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

    海洋是资源丰富而又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宝库,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鱼盐之利到如今的资源宝库,海洋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资源的聚宝盆”.海洋资源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海洋气候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口航运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7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宝库被逐渐打开,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譬如英国原本是一个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1970年的石油产量仅有8.3万t,这还不够英国一天的工业耗油量.由于其在北海大陆架辖区发现石油资源,1982年其石油产量一跃达到了10 025万t,现在已经能够大量出口原油,北海油田为英国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131亿英镑,英国人自豪地称此举“相当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海洋名副其实的资源宝库,富饶而为充分开发,既有现实开发资源,也有潜在的战略性资源[7].

    我国是一个拥有辽阔海域的濒海国家,所辖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海洋资源.据估算,仅我国近海能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就分别占到了能源总储量量的23%和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加快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其突出作用表现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提供大量优质食物蛋白、解决淡水供应的紧张、克服能源紧缺、提供交通运输能力等等,在可预见的未来,海洋资源和海外资源将逐渐取代本土资源,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8].

    3.2 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双管齐下”

    因此,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实现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的统筹推进,就成为了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二选择.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海洋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不是海洋环境变化的旁观者,肆无忌惮地掠夺攫取海洋资源的行为正在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的灾难.海洋的开发利用须臾离不开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多年以来我国海洋资源的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开发利用,我国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呈现出日渐恶化的趋势,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近岸海洋空间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地破坏,海洋荒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海洋产业衰退和沿海地区发展受到极大威胁等等,这些都给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实在必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海洋事业发展要在“增绿”和“护蓝”上下功夫.

    要实现海洋资源充分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用海、管海、爱海、护海水平,就要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并举,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切实认识、把握、遵循海洋自然再生能力的科学规律,重视海洋资源及其开发的特点,遵循自然资源的生态机理和资源经济的发展规律,根据海洋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利用方针,保护资源的再生能力,科学利用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实行排海污染总量控制等,坚决克服盲目填海造地、围垦养殖、过渡捕捞等乱象的发生,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合理适度地开发与利用,让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可以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最优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决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时的经济增长.因此,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必须要做到协同兼顾,统筹推进,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像一位学者指出的“海洋资源的积极利用、多质多用、大材大用、适度利用、无害利用、组合利用、生态利用、深度利用、保全利用、发明新用”无疑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统筹发展的有益尝试和可贵探索[9].

    4.1 提升以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水平为支柱的综合国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就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新常态下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内容,而海洋经济增长突出表现在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先进海洋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领.要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的统筹必不可少.

    在进入人类社会大力开发利用海洋世纪,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现,它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也是最有希望的物资财富的源泉.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巨大的内在推动力.当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发展进入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速度由以往的高速转为中高速之际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动力所在.与陆上经济发展相比较,海洋的液态性和流动性凸显了海洋经济的特殊性,这种最大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对海洋装备的依赖性更强,对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要求更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属性在海洋经济中表现的最为显著,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海洋科技成果的实践运用与经济推进器功能的发挥都与海洋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休戚与共,于是,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互为促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10],如图1.

    图1 海洋环境-经济-环境系统撮合Fig.1 Marine environment-Economy-Environment system matching

    因此,只有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才能更好地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重点和难点,用海洋科技力量助力海洋经济的腾飞.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要持之以恒地给予重视与关注.随着中国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速度不断加快,空间不断拓展,实现了从浅海到深海,从近岸海域到国际海域的巨大进步,其中海洋科技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已成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源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实际上,没有必要的海洋科技装备就如同“用人群抵挡大炮,用左轮枪防守街垒”一样没有可能.

    经济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建设海洋强国,没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做依托,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发达的海洋经济不仅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物质之基,也是国家之间核心竞争力最集中表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仅从2000—2006年间,中国经济体量从近1万亿美元增至近11万亿,不计同期通货膨胀,增加十倍[11].尤其是实现了经济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形成了高度依赖海洋“大进大出,两头在海”的开放格局.中国海洋经济规模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譬如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中国沿海几大主要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有15个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t,世界上10个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有5个在中国,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海洋经济大国的行列[12].

    4.2 统筹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任何事物总有两个方面,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海洋资源利用率平均水平,不仅重要的海洋资源存在明显的优势不足、开发不足,而且还有开发利用方式落后粗放,海洋资源破坏浪费以及过度开发并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性明显,以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亟待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和推动[13].

    总之,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是一体两翼、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海洋经济是海洋科技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推进剂和倍增器,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发展,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共同发展.

    5.1 坚定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利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海洋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世界各国国家利益在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出分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主权利益向外拓展延伸,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
    另一方面则是各国受共同利益驱动,特别是跨国、跨地区的反恐、救灾等非传统安全利益横向连接,相互交融交叉.虽然舰炮决定一切的纯粹弱肉强食的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国际海洋政治领域的权力政治属性并没有改变,权力决定利益,权力有多大,目标就有多大的国际海洋利益分配格局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行的,必然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要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努力做好海洋维权与海洋合作的统筹.

    古往今来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利益的斗争,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曾经形象地说过:“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水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威千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不上,深远之下无不入焉.”这就是千古不变的利益驱动原则.世界各沿海国,主要是西方海洋大国围绕着“海洋属于谁”以及“谁来分配海洋”和“怎样分割海洋”展开了激烈争夺的,先后掀起了四次瓜分全球海洋的浪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地球上3.6亿km2公海中的1.3亿km2海域分配给了各个沿海国家,所分海域约占原有公海总面积的36%,这片海域恰好是人类最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其生物资源占海洋总储量的94%,石油储量占87%,并覆盖了几乎所有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席卷全球的“蓝色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订不但没有旧的海洋纠纷,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海洋争端.中国不幸成为了新的争端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从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周边的海洋争端不断,海洋权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威胁和挑战,习近平多次重申了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坚定地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4]无论是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爱好和平的民族,没有对外侵略的历史和文化,时刻警醒“国虽大,好战必亡”.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也是敢于亮剑,敢于舍生取义的.任何海洋强国都不可能忽略权力手段的建设,仅仅凭借国际法赋予的权益和权利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国际法还是动态发展的,许多条文又是含糊笼统、模棱两可的,强国本是就意味着权力地位,这一点毋庸讳言,也不必回避,虽然中国不追求海洋霸权,但也需要一定的海上战略空间、应用的国际政治地位、合法海洋利益维护和有效的海上力量存在.

    5.2 加强国际海洋合作,迈向海洋共赢时代

    对立统一是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对立两极.”[15]竞争的对立面就是合作.海洋经济全球化及其现存的国际海洋机制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共同开发利用全球海洋资源创造了相当的有利条件.对人类而言,海洋依然具有太多的未知领域等待世界各国共同携手探索,各国参与世界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既与各自拥有的海洋空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还与它们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等密切相连,新的海洋秩序给予了中国通过和平竞赛拓展海洋空间、扩大和维护海洋权益的机会.这就决定了中国维护自身海洋安全和利益不是重复西方海洋国家殖民扩张的老路,而是为了自身安全发展的需要,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不会重蹈西方海洋国家“强而必霸”的覆辙,以和为贵,以邻为伴,共享人类共同创造的海洋文明,分享海洋文明成果,加强国际海洋合作,走合作共赢道路便是中国海洋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妥善处理和解决海洋权益争端.

    总之,中国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安全与发展从来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安全就是发展之“皮”.一个国家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和稳定都没有,那么其余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更好地克服和跨越长而未成的“成长陷阱”,才能为实现真正的伟大民族复兴.

    6.1 坚定不移加强海军建设,提升海军综合实力

    常言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海军建设既是一个战略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到面临的任务和自身的客观实际,作出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与路径.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系统问题,即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资源、管理和协调好众多的构成要素,使之能够有效而又经济地发挥作用.伴随着军事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今海军装备、指挥与作战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舰船数量、武器性能等已经不能概括海军实力的全部.世界一流海军在注重武器装备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指挥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能有效利用太空资源进行导航、航海监视、定位和通讯,能有效运用先进计算机系统集成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搜集及其处理,有训练有素并有良好状态的军官和士兵,可以控制舰队、指挥作战并进行有效的后勤支援.这些指标比舰船数量、理论上的火力强弱更有说服力.信息化实现后,情报信息将呈现海量,指挥系统的最主要任务就不是如何获得信息,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中国在缩小与西方海洋大国在舰船、导弹、预警系统等装备差距的同时,应立足于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建设,实现海军建设与海军转型的统筹就成为了新时代人民海军发展的关键所在.

    6.2 立足新时代海军建设,推动海军转型升级

    建设海洋强国是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国家战略,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也为人民海军担负新时期历史使命和转型建设明确了新的战略任务、目标要求和实践路径.世纪之交人民海军建设重点是从强调近海防御的海防型海军开始向重视远海防御的远洋海军转变,实现从浅蓝色海军到深蓝色海军的转变[16].近年来,人民海军的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舰船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战斗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依然非常稚嫩,人民海军从未经历过大型海战的洗礼,长期作为国土防御的辅助工具,未能发挥出海军应有的作用和精髓,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较短时间内弥补海军传统的战斗经验的不足,也是中国海军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考验.因此,在推动海军建设和海军转型过程中,要克服“装备万能,技术决定一切”的错误认识,抓紧一切机会锻炼提高自己,通过海外执行护航、救灾、维和等任务提高舰队通信、指挥协同等能力,通过与友好国家的联合演习,虚心学习他国经验,通过模拟实战训练,提高作战水平.

    海军转型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加快实现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三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17].按照习主席的指示,人民海军的转型建设一要“强化作战需求牵引”,二要“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三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海军转型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要用好改革有利条件,贯彻海军转型建设要求,加快把精锐作战力量搞上去.统筹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统筹近海和远海力量建设、统筹水面和水下、空中等力量建设、统筹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建设[18].

    转型后的人民海军将成为世界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亚太地区和平安定的重要的海上武装力量,人民海军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疆安全,更在于证明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对不利地理条件克服、历史上战略摇摆的超越以及坚定向海的决心和将影响力投射到区域海洋的能力,这种力量投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区的海权战略格局[19].可以说,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不仅寄托着备受海洋屈辱的民族渴望实现向海图强、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旅的世代夙愿,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时代所能创造的历史伟业,常常与时代主题、人民意愿和领袖的胸怀密不可分.因此,海军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负有极其重大的责任,必须要牢记主席的殷殷教诲,瞄准世界一流海军建设目标,加快海军转型速度,提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和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和力量保证.

    总之,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六个方面的统筹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互动共生,相互依赖,既是世界海洋发展规律的总结,又符合中国经略海洋、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能够极大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海军海洋 晓褐蜻绿色天府(2022年6期)2022-07-14我的海军之梦军事文摘(2020年22期)2021-01-04试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经营者(2020年17期)2020-11-26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市场周刊(2020年9期)2020-11-26相信爱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7期)2020-09-11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6期)2016-06-30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海军协议1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4年5期)2015-03-09

    推荐访问:视域 目的 强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