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校地企协同的产业学院先进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襄阳高新区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为例

    时间:2023-06-01 08:55: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向 炜,程洪涛,龙耀辉,刘 琼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一)地方政府支持和保障不够

    高职院校以往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校企互动层面,合作的范围小、深度浅,政府的支撑力度有限,难于作用于整个产业链。在现有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新产业园区普遍存在园区与校企联动不够,主体作用发挥不好,主动性欠缺,未能在产教融合中起主导、统筹、保障等作用,对支撑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发挥得不明显。[1]

    (二)学校供给园区中小企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足

    高职院校以往的订单式培养虽然针对性强,但服务面小,只有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才能实现动辄几十人规模的订单培养。目前,各高新产业园内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以襄阳高新区为例,区内有制造类企业5 000余家,其中近90%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需求量少,开展订单培养对学校对企业来说成本较大、难度较高,学校面向大企业的订单培养模式,无法精准服务众多中小企业小批量、个性化的人才需求。[2]

    (三)专业群与产业链核心岗位供需错配

    近年来,制造类产业快速发展,产业不断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使得“孤岛型”专业设置与“融通型”产业环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实训环节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不够全面、紧密,导致学校的人才供给难以适应产业链核心岗位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校地企协同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1.区校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2003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在襄阳高新区设立“园区校企合作服务站”,为高新区辖区内企业针对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11年,襄职和高新区联合成立“区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政府、学校联动探索区校联动办学机制。2015年,区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区校合作实施园区主导下的行业、企业订单培养工作。2019年,校地企共建“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政府按照“三单”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即企业按需求“点单”、襄职按任务“下单”、政府按效果“买单”。2019年当年即完成了219名学员招生工作,此后持续开展园区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此举有效处理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供需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2.健全产业学院运行机构。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了院长联席会制度,每季度召开政府、企业、学校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院长联席会,解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高新区管委会将产业学院运行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每年拿出300万元支持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及日常运行,推进了襄阳高新区出资、省教育厅审批的行业单独招生式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并在园区订单、赛事组织、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学生实习实训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3.以项目为载体实行双主体育人。产业学院以园区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与学历提升、学生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与技术革新等为重点,以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产业教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双师型基地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抓手,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汽车整车制造学习中心(依托东风股份)、汽车零部件制造学习中心(依托襄阳轴承)等5个学习中心,在专业、基地、平台、团队和标准建设等方面,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3]

    (二)开展“订单定向定制”培养,精准服务园区人才需求

    1.园区订单,统筹解决园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解决园区众多中小企业对先进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政校行企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襄阳高新区与襄职共同开展园区单独招生,实施“打包订单”培养。由高新区管委会确定委托培养的规模、面向的主要行业,提供学费等经费及政策保障;
    园区所属企业根据人才需求,申报专业、用工数量和培养标准,襄职根据园区需求和企业要求,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学生入校即入厂。

    通过打包式培养,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自身无力开展订单培养的问题,也促进了学校从主要服务规模以上企业向更多地服务中小企业拓展。截至目前,襄职服务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80余家、中小企业1 200余家。

    2.行业定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产业学院在打包订单内,通过对园区先进制造类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和统筹,依托行业协会将不同企业相同或相近的零星需求进行整合,按行业细分方向开设专业、组建班级;
    组织行业专家明确订单培养的人才规格,通过开展园区现代学徒制培养,有效缓解了高新区先进制造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2011年以来,区校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专业,定向培养7 000余名学生。

    3.企业定制,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按照基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定制的原则,实行“一个企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实践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在通识课层面,产业学院内各订单班实行统一开设,满足装备制造大类行业需要;
    在专业核心课层面,根据行业细分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满足同类岗位的通用要求;
    在专业拓展课层面,根据企业特点,定制相应的企业课程,满足不同企业岗位的个性化需求。[4]

    (三)创新“岗位接轨三步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围绕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一体化设计企业工作、学校学习、工匠培养、创新创业等学习内容。按照“校内练岗”“园区轮岗”“企业顶岗”三步,校企共同进行教学实践,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时间安排,有具体要求,有评价方案;
    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由通用到专项,形成一个多环节、全方位的递进式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岗位接轨三步式,逐步实现学习与岗位零接轨

    1.校内练岗,培养岗位新手。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开设通识课程、专业群通用课程及专业通用技能课程。通过认知实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训、预约任务实训等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能基本满足企业岗位(群)要求的“新手”。

    2.园区轮岗,培养园区准员工。根据企业生产规律,增设3个短学期(每学期1~3个月)进行园区轮岗,让学生在园区汽车产业整车、总成、零部件等不同企业进行岗位轮训。通过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工学交替,学生在多个典型岗位上实岗轮训、多元评价,重点强化学生在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熟悉企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使学生实现从新手到“准员工”的转变。

    3.企业顶岗,培养企业合格员工。最后一个学期,依据园区订单和三方协议,学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企业定制化的技术储备,强化学生解决生产现场问题和优化生产过程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合格员工”,实现学校育人到企业用人的“零距离接轨”。

    (四)推进标准、资源、平台和文化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共同发展

    1.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实现标准融合。根据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制定各专业教学标准,对照产业链岗位群上岗标准(学徒标准),确定各专业毕业标准(学业标准);
    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实施“能力成长积分式”评价,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

    2.共建共享师资课程,实现资源融合。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岗位工作项目为载体,融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要求,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区、校、企共同培育产业教授、企业导师、企业督学,开展“千名教师进千企”活动,共建“双导师”教学团队;
    校企共同打造在线精品课程、新形态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精品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校地企共研共创,实现平台融合。产业学院整合校内外平台资源,区校共建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襄阳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产教融合)联盟、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襄阳接续主导产业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满足产业发展与企业技术革新等需要。

    4.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实现文化融合。实施大国工匠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优秀企业精神进课程等一系列小工匠培育项目,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通过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将襄职的“智”文化与企业的优秀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和企业员工都能得到善思、善创、精益求精的文化沁润,让学生入职后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3项,省级奖励130余项。学生毕业五年后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比例达到60%以上,7人被评为省级技术能手,1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襄职被航宇公司、航天42所等企业列为定点招聘学校;
    培养了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朱秀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获得者苗典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二)助力襄阳高新区提档升级

    助力高新区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上升至第29位、软实力排名第23位;
    助力园区企业获批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项目20余项,100余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襄职牵头搭建了襄阳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产教融合)联盟等多个技术技能交流合作平台,年均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和公益服务项目80余项,为高新区年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2万人日,推进了襄阳市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促成了襄阳市立项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三)专业群建设成果丰硕

    建成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3个国家级骨干、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省级重点(特色、品牌)专业;
    共建了国家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汽车制造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等重点项目,出版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2部,活页式教材2部;
    教师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7人次,师生获得国家专利123项。助力襄职所属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

    (四)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承担并完成了以本成果为主题的课题1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3项;
    出版专著2本;
    公开发表以本成果为主题的论文29篇,其中CSSCI等权威刊物5篇等。

    (五)辐射推动作用逐步彰显

    区校共育人才的成果得到了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和企业的认可,被广泛借鉴和推广。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上多次报道,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多次进行典型发言和会议交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职教联盟、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等广泛推广应用。宁波职院、湖北交通职院等30多所院校来校交流。

    猜你喜欢 襄阳高新区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3期)2021-06-28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遂宁高新区廉政瞭望(2020年14期)2020-08-12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神秘的包裹创新作文(1-2年级)(2019年4期)2019-10-15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意林·全彩Color(2019年4期)2019-05-11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中国人(2018年8期)2018-07-23

    推荐访问:襄阳 先进 产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