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18,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30 18:25: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田 静 ,周 飞,苏新春

    (1.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2.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福建厦门 361005)

    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8 年1 月至12 月国内重要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近三百篇,与上年相比数量稍有减少。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整理和分类,我们将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词义研究全面关注词义分析、词义演变与词义比较

    本年度关于词义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近70 篇,探讨的内容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1)基于某种理论/视角的词义分析研究,该类研究论文较多,有的分析某类词语的词义特点,有的分析某个具体词的词义特征,还有的探讨词语词义的某一具体方面——语法义、色彩义,如芜崧《试论成语语义的正偏移》、王吉辉《“左右”意义的原型模式分析》、李劲荣《再论“实在”的语法意义》、刘竺岩《“二”的贬义色彩再探究》等。(2)词义比较研究,该类研究可分为近义词、反义词、汉外对应词对比三类,如林玉倩《以共时与历时视角辨析“看穿”“看破”与“看透”》,赵景宇《量词“粒”与“颗”的认知对比分析》,肖瑶《论汉语颜色反义词的构成机制》,彭芳、于红《Pour 和“倒”的词汇语义及其运动事件表达》,冯玄玉、吕明臣《汉语动词“上/下”与越南语“len/xuong”的语义构架对比》等。(3)词义演变研究,该类研究多讨论具体词的词义变化发展,讨论的对象既包括词义对应的概念域,又包括具体多义词的词义系统,还包括词的色彩义——词义的构成单位,如贾燕子《“叫”上位化的过程、动因、机制及影响》、姚尧《“意思”的意思——语义演变与语境吸收》、秦法跃《从“货”的词义演变看“吃货”的色彩转移》等。(4)词汇语义特征研究,如张平、马谨安《现代汉语高频动词义类分布及其与词频、词长的关联》,文中指出,心理、生活活动、社交活动类动词使用较频繁,各义类在历时发展中对新词的开放度与词长正相关,而且各义类的平均频次与单音节词数量占比呈现中度正相关关系[1];
    又如王佳敏、罗思明《汉英动词语义功能负荷量研究》,提出汉语动词区别于英语动词,呈现“形义多容模式”,其矢量方向模糊,常呈放射状,而这种区别来自汉英民族对力的传递之识解和语言特质的不同[2]。

    (二)类别词语研究涉及现代汉语词汇来源与构成的各个方面

    本年度关于类别词语研究的论文有近60 篇,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方言词汇、外来词、新词新语、颜色词、社区词、字母词、专名、熟语等从各个角度划分的词语类别。

    在类别词语研究中,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论文最多,有16 篇,既有对某种方言词汇的整体考察,又有对某个或某类具体方言词的研究,还有方言词与相应普通话词的对比。如王作新《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三)——动物、房舍类》,王艳《粤东梅县兴宁客家方言词汇说略》,覃远雄《汉语方言“窝”类词的地理分布考察》,刘丽静《容县粤语“整”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分析》,盛丽春《东北方言词汇的语义、语用特点——与普通话词汇之比较》,刘丹丹、木丽德尔《淮阳典型方言词和相应普通话词的比较》等。

    除方言词汇外,其他从现代汉语词汇来源角度划分的词语类别的研究还有外来词、新词新语、社区词研究,其中外来词研究均以辞书为研究语料,如贡贵训《近现代汉语英源词的汉译特征——以<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为中心》、陈练文《近40 年来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演变——以<现代汉语词典>第1 版所收外来词为例》;
    新词新语研究如代宗艳《当代网络新词“佛系”的功用与形成》;
    社区词相关研究如田静、苏新春《文化互动视野下的“大华语”概念新探:兼谈华语社区词的文化间性》。其中,关于网络新词“佛系”的讨论受到较多关注,文章总结了该词的语法意义,指出该词常常具有[+生活态度/方式][+消极]的语义特征,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且其使用已扩展至各个领域[3];
    关于社区词的研究讨论了该类词的文化间性,例举出这种文化间性一显一隐的两种呈现方式,指出随着各华语区之间交流的深入,社区词的使用范围会不断扩大,同时也会在不同华语区形成同义表达形式的竞争[4]。

    此外,本年度本类研究论文还涉及了常用词、术语、专名、熟语等现代汉语词汇构成角度的聚类研究视角以及颜色词、字母词等词义、词形聚类研究角度。如刁晏斌《论当代汉语常用词及其研究》示例性地考察分析了旧词新用的当代汉语新常用词“沦陷”的意义[5];
    周荐《汉语熟语研究的正轨与要务》指出汉语熟语研究应与文化史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各类熟语语体之雅俗及其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等[6]。除此之外,还有张春泉《钱锺书<围城>中科技术语的语用价值》、李永斌《拉萨店名的语言特征》、维克多《近现代汉语红色范畴颜色词对比研究——以<金瓶梅词话><平凡的世界>为例》、周华《医患医学字母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三)与辞书相关的研究重点探讨辞书编纂的理论与方法、收词、释义等问题

    本年度与辞书相关的研究论文共23 篇,探讨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类:(1)辞书编纂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从宏观层面具体讨论了汉语辞书与汉外双语辞书的编纂理论、原则、体系、方法等问题,同时还关注了辞书编纂实践与辞书编纂史的梳理,如胡春涛、周娟《刍议原型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安志伟《汉语俗语辞书的义类编排对谚语义类体系构建的启示》,廖海宏《基于数据处理的在线双语词典编纂研究》,刘善涛、王晓《汉外语文辞书编纂四百年(1575—1950)》等。(2)辞书释义类,如李强《<从生成词库论看名词的词典释义>补议——对尚简(2017)的回应》,王霞《成语字面义在辞书释义中的呈现与隐含》,黎千驹、黎哲《<现代汉语词典>模糊词语释义商榷》,郭辉、彭杰《<汉语大词典>释义考证》等。(3)辞书收词类,如何姗、朱瑞平《<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辨析栏的选词情况考察》,汤凯茹、王毅《<西游记>词汇对<汉语大词典>之补益研究》等,本类研究常于辞书释义共同讨论,如马玉红《<现代汉语词典>第5、6、7 版对温度词的收词释义之比较》、金沛沛《汉语学习词典文化词语的收词与释义分析》。(4)辞书学理论研究、专书研究、著作评介及研讨会综述类,如赵连振《认知词典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基于国内外五种词典学期刊的调查》,葛松林《英诺肯提乙<华俄字典>研究》,赵连振、耿云冬《认知词典学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认知词典学:基于认知语义学理论的词典编纂新方法>评介》,李雪《第十一届全国语文辞书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四)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聚焦非汉语母语者的词汇教学与习得问题

    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相关的论文共21 篇,从教学与习得的对象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研究围绕非汉语母语者展开,根据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类:(1)非汉语母语者的汉语词汇习得研究,此类研究数量最多,尤为关注汉语二语者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与方法,如侯晓明《汉语二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元分析》[7],孟凯、崔言燕《词汇化导致的语义磨蚀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影响——以双音词“可X”为例》[8],李爱萍《汉语词汇学习成就目标与自我调节能力关系研究——基于泰国学习者定量数据的分析》[9],赵玮《语素法对汉语二语者词汇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等,以上研究具体考察了在汉语阅读、词汇学习中以及特定教学方法的使用下汉语二语者呈现出的词汇习得特点与词汇习得效果[10]。又如雷菱《2001~2016 年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及趋势分析》概括了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特点,指出本类研究已进入实证研究阶段,量化范式日趋成熟而质化研究有待发展,研究语料更加全面但内容的丰富性尚显不足,缺乏历时的跟踪性研究[11]。(2)针对非汉语母语者的汉语教材词汇、字词表研究,如刘华《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的重构与等级划分》,该研究分析了商务汉语教材生词的编排情况,构建商务汉语交际功能项目库及新的商务汉语常用词语表[12]。除此之外,还有丛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语国俗词语调查分析》、曹正莉《<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读本>用字的比较分析》。(3)面向非汉语母语者的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如高利娟《对外汉语数字谚语教学研究——以“一”为例》、王帅《汉语语用教学设计研究:以“请求”为例》;
    (4)汉语母语者的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如熊婕《浅谈湖北方言区普通话口语课程中的词汇规范教学》、殷蓉《从幼儿实词习得情况看普遍语法》。

    (五)词汇变化与发展研究围绕词的溯源、形成与替换路径展开

    本年度研究词汇变化与发展的论文共18 篇,较为关注某个或一组词的来源、形成与替换路径。其中,关注某个词的词语溯源研究有向德珍、李闪闪《汉语词语“着急”的来源》、吴来安《“公益”源起考》等;
    关注某个词语形成路径的研究有雷冬平《程度副词“相当”形成的特殊路径》、马文娟《“玩弄”的成词演变》等;
    讨论一组词的演变与替换的研究有贾燕子《致使义动词“食(sì)”“饲”“喂”的历史替换》,庄卉洁《汉语动词“代”与“替”的历时演变研究》,王娟、赵蓓《“儿子”“女儿”的历时演变与方言分布》等。除此之外,本年度本类研究的内容还涉及对近年来词汇变化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梳理,分别为王瑞敏的《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综述》与杨雪、宋闻兵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六)与构词相关的研究引入方言与汉外对比视角

    本年度研究汉语构词的论文共16 篇,内容可大致分为构词单位研究和构词法研究两类。关于构词单位的研究有邓盾《构词中的语段:以现代汉语后缀“-子”的构词为例》,冯传书、崔安慧《“老”作为词缀的界定研究》,董建辉、宋晓琪《枝城方言词缀浅析》等,既有对现代汉语典型、具体词缀的探讨,又有对方言中系列词缀的系统考察。关于构词法的研究具体涉及了构词现象、构词特点与构词理据的内容,部分研究以汉外对比以及方言的视角切入,如李珍《从结构到建构:汉英语词构成共性研究及应用》,卢卫中《英汉转喻构词理据对比研究》,杨奔、石融雪《重庆方言中的名词构造》等。另有部分本类研究较为重视构词法的理论阐释,如罗健京《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的认知语言学阐释》、周光磊《生成语法视角下复合词构词机制研究述评》等。

    (七)词汇与文化研究凸显词语所由产生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年度词汇与文化研究的论文共11 篇,从内容上看重视阐释词语所由产生的地域的文化特点,关注专名、称谓语、熟语与方言词的文化内涵,如王荣艳《莘县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张健雅《从亲属称谓看客家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丁艳《蒙汉维植物谚语映现的文化镜像及其文化差异》、王智杰《科尔沁地区汉语方言中詈骂语的文化阐释》等。

    (八)词汇理论及相关研究重视研究的延续性

    本年度词汇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论文共10 篇,集中体现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延续性,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承前”类研究和“启后”类研究,前一类包括对前期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的回应、总结、述评,如李德鹏《三论语词分类》在《论汉语的语素就是词》(李德朋,2013)、《再论汉语的语素就是词》(赵强强,2016)等文章的基础上从语素和词的概念问题、合成词和构成语素的关系问题、古今汉语语法的标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解释[13],田静、周飞、苏新春《2016 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对2016 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著作、相关研讨会与立项课题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与总结[14],又如段成文《专注于词义学研究的专著——读<现代汉语词义学>》对曹炜所著的《现代汉语词义学》这一词汇学研究著作进行评价与推介;
    后一类研究指明汉语词汇研究的定位与具体任务,如方寅、周春丽《论词汇研究沟通古今、汉外及人机的三大任务》,指出语汇的变化性特征使得语汇研究要以沟通古今为目标任务,语汇的民族性特征使得语汇研究还有必要以汉外沟通为任务,语汇结构形式上的凝固性和意义功能上的整体性等特征还让其成了人机沟通的难点,并要求语汇研究为此服务[15]。

    (九)词汇规范研究关注专名的汉译规范、词形规范与读音规范

    本年度词汇规范研究的论文共10 篇,其中半数涉及专名的汉译规范,如李运富、牛振《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用字考察——以<海国图志>为例》,仁增、傅利平、桑杰《藏语人名汉译规范化研究》等。其他论文则分别讨论了词形规范、读音规范等相关问题,如郑岚心、杨文全《广告语言中“巨惠”和“钜惠”的变异与规范》,孔祥卿、王俊婷《两岸异体字规范和实际用字情况的比较研究》,松冈荣志《日本地名常用汉字的汉语读音标准化试探》等。

    以上为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较为关注的九个方面,体现了这一年研究的特点与最新进展。与往年相比,本年度海峡两岸词汇研究的数量减少,而“大华语”词汇研究视角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数量减少,但词汇研究与各个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能性不断被发掘,如词汇与认知科学、词汇与文学、词汇与历史、词汇与艺术、词汇与音乐等等。

    2018 年国内共出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著作(含教材、论文集等)60 余部,另有各类辞书上百部,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多部著作在学科、社会中产生较大影响。从研究内容上看,本年度出版的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文辞书编纂与辞书学研究成果丰硕

    本年度语文辞书编纂成果丰硕,整体呈现出对照语种范围更广、描写词汇类别更多、服务对象更专的特点。其一,本年度出版的双(多)语语文辞书,与现代汉语对照的外语、少数民族语言的范围更加广泛,汉外对照的如商务印书馆的《新捷汉词典(第2 版)》《精选汉罗词典》,又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多语图解系列词典,涵盖了希伯来语、葡萄牙语、哈萨克语、塔吉克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克罗地亚语、印尼语、乌克兰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键语种;
    汉民对照的有商务印书馆的《新蒙汉词典》、民族出版社的《怒苏汉简明词典》、甘肃民族出版社的《现代藏汉词典》等。其二,描写型辞书广泛关注了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方言词、新词语、同源词、同义反义词、各类熟语等多种类别,其中成语辞书数量最多。汉语方言词典有张维耿编著的《梅县客家方言标准音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四川方言词典(精装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上海话大词典(第2 版)》、金盾出版社的《九江方言词典》等;
    新词语词典有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的《新词语大词典(1978-2018)》,收录1978 年-2018 年出现的新词语近20000 余条[16];
    同源词词典有殷寄明的《汉语同源词大典》上、中、下三部;
    同义反义词词典有贺国伟主编的《同义词词典》和《反义词词典》等;
    各类熟语词典包括宋永培与端木黎明主编的《中华成语大词典(第2 版)》、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惯用语大辞典》、李晨森主编的《谚语歇后语大全》等。其三,规范型辞书多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对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李行健主编的《小学生组词造句规范词典》《小学生多功能成语规范词典》[17]、苏新春主编的《组词造句词典》[18]、李瑞主编的《学生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典故辞典》、刘凤云主编的《笔画部首结构同义近义反义组词搭配造句多音多义字词典》等。

    涉及现代汉语词汇内容的辞书学研究共6 项,重点关注语文辞书的立目、释义、书证以及外向型学习词典的编纂原则,如贺卫国的《汉语词汇研究散论》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及已有词汇、辞书研究成果入手,阐述相关辞书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19];
    冯海霞的《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基于语义类别视角,提出了词典释义的原型(范畴)观,并对语文词典中原型(范畴)释义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和优化[20];
    又如王安民的《外向型英汉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对《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一、二级所要求的词汇及其相关表达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编纂英汉学习词典样稿并进行语用测试的验证,借此探讨能够促进外国汉语学习者增强汉语语用能力的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原则[21]。

    (二)词汇理论等综论性研究多为系统梳理性质的研究

    本年度涉及词汇理论的宏观方面的研究著作共15 部,包括9 部共时视角的现代汉语词汇综论性专著,5 部涉及现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理论论述,另有一部汉语词汇学会议论文集,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现代汉语综论性专著如王希杰的《汉语词汇学》,将著者提出的显性和潜性理论、四个世界理论全面运用到词汇学中,探索并梳理了汉语词汇的体系性[22];
    陈红列的《基于功能视角的现代汉语词汇认知研究》从语用的功能视角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构词与造词、词义词彩、词汇运用、词汇规范化、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
    郭建华的《新时期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研究》总结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关词汇内涵、词汇单位、词义、熟语以及词汇规范化等内容的重要成果;
    刘晓梅的《应用现代汉语词汇学》面向海外汉语教师的教学需求,整理归纳了现代汉语词汇特点、词语意义、语素义及词义关系、同义词辨析、词汇构成、熟语、汉外词汇对比等词汇本体知识的教学要点,并将教学要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24]。

    关注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理论论述以汪维辉的两部著作为代表——《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25]《汉语词汇史新探续集》[26],前者重点关注了汉语中100 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规律和方言差异,后者收入了作者2009 年以来汉语词汇史相关研究的30 篇论文,包含对“日”“月”“鸟”等核心词以及“肚子”“闻/嗅”义词发展演变的细致讨论。

    本年度出版的一部汉语词汇学会议论文集为《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九)》,精选并收录了汉语词汇学第十一届全国研讨会上的33 篇论文,内容涉及汉语词汇语义理论与词典编纂实践应用,宏观与微观研究兼备,共时与历时视角结合,展示了近年来汉语词汇研究的最新成果[27]。

    (三)熟语研究重视方言熟语及其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本年度熟语研究著作共14 部,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方言熟语研究、熟语与文化的互动研究以及熟语生成机制研究三类。(1)方言熟语研究主要涉及东北方言熟语、蒙城方言熟语、祁阳方言熟语、沪谚、海丰歇后语、莱西歇后语的收集、整理与分析。(2)熟语与文化的互动研究通过对成语、歇后语、谚语的解读揭示其所产生的风俗文化背景。(3)熟语生成机制研究著作共3 部,2 部采用了汉外对比视角——肖艳红的《汉语和西班牙语熟语中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基于认知语义学角度的对比研究》 对汉语和西班牙语12 个目标概念(怕、饿、快、远、富等)、14 个图示模型((身体)+(移动)、(身体)+(温度)等),共计1038 个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进行了隐喻认知机制与运作机制的验证[28];
    陆巍的《认知视角下的汉德身体部位类熟语理据对比研究:以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及其德译本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熟语理据的认知模式,较为完整地构建了汉德身体部位类熟语的概念化过程,并解读了不同认知模式在熟语理据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29];
    另一部本类著作为车飞的《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立体透视》,详细探讨了传统词语中“类成语”与“俗成语”的划界,网络类成语产生的语言学机理、流行机制与宏观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语言规范观”。

    (四)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关注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本年度关于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的著作共13 部,包含11 部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著作与2 部词汇习得研究著作。在词汇教学研究的著作中,多数为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杨晓黎《汉语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梳理了传承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考察了汉字与传承语素间的复杂情况,总结了传承语素的主要特点及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功能,同时选择典型语素开展个案研究[30];
    又如何清强的《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探讨了汉语动宾式离合词语言单位界限模糊、词类界限模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整合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积极心理因素,构建了一个既符合汉语个性特点,又能通过任务设计调控各种心理因素的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认知-动机”模型[31]。也有研究面向母语汉语专业学习者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中可利用的理论方法,如冯娟的《汉语词汇认知分析与研究》,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语用)方法,分析多义词、情态动词、量词及一些流行新词语的认知特点,并将其运用于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习得研究关注汉语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王瑞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研究》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第二语言词汇心理表征发展模型假说对汉语词汇习得的适用程度,并通过分析学习者造词偏误进一步考察了与偏误相关的主要词汇知识类别的发展状况[32]。

    (五)类别词语研究涉及方位词、外来词、颜色词、字母词四类

    本类著作共7 部,其中方位词研究著作3 部,均为施建平所著,分别是《汉语方位词“前”“后”发展演变史》[33]《汉语方位词“左”“右”“东”“西”“南”“北”发展演变史》[34]《汉语方位词“上”“下”“内”“外”“里”“中”发展演变史》[35],对题目中列出的三组、14 个方位词词义与句法功能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外来词研究著作2 部,分别考察了日源外来词与英源外来词。袁元的《谈谈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对《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明凯等,1984)所收的769 个日语外来词进行了词源、学科及其在广义人文社科类文献中的词频统计分析,以此阐述日语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36];
    李海燕的《英源外来词的引进与演变研究》选择清末以来的英源外来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和分析英源外来词译介方式以及词形、语音、词义的演变,探索其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37]。

    颜色词、字母词研究专著各一部。许芸毓的《汉语与印度尼西亚语颜色词对比研究》依据柏林和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对比颜色词在汉语和印尼语成语、俗语和固定短语中蕴含的文化含义,并探讨颜色文化的成因[38];
    王秋萍的《现代汉语字母词使用状况调查与研究》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共时性和历史性的大规模调查,由此总结字母词使用和发展规律。

    (六)词汇语义与词义的认知研究体现学科交叉视角

    本类著作共7 部,包括4 部词义研究著作与3 部词义的认知理解研究著作,研究内容体现语言学与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重交叉。前者如丁晶的《汉语反义词的词汇语义学研究》,系统探讨了汉语反义词在不同类型固定结构中的共现规律,并将汉语成果与其他语言进行了对比,可为后续的语言学及计算语言学研究提供相关数据基础;
    又如冯凌宇的《汉语人体词汇语义多视角研究》通过人体词语的语义系统探讨词汇语义系统的构建,提出单个词和某范畴词汇的语义系统均为“静-动”的连续系统。后者如顾介鑫的《汉语复合词认知、习得及其神经基础》,从语言认知、语言习得及其神经基础这一跨学科的视角讨论汉语复合词语短语的区分问题[39];
    又如叶慧君的《汉语词义在线理解的词汇语用学研究》提出了“词语境”“元语境”等新概念,同时运用关联-顺应分析模式,对交际主体词汇语用充实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了阐释[40]。

    与往年相比,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著作的关注内容较为集中,以上六类涵盖了本年度所有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著作关注的内容范围。

    (一)第十九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8)

    第十九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8)于2018 年5 月26 日-28 日在台湾中正大学举行。会议特邀台湾中正大学手语研究中心主任蔡素娟教授、澳门大学徐杰教授、柏林洪堡大学Barbara Meisterernst教授、俄勒冈大学Jing Zhuo-Schmidt 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仰森教授做主题报告。来自海内外数十所高校的100 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汉语词汇语义问题的本体研究、汉语词汇语义的计算和推理机制、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语料库的建设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研讨主题关注学科前沿,充分展示了词汇语义学多角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并推动了汉语词汇语义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协同创新发展。

    (二)第十二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于2018 年11 月17-18 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邀请暨南大学詹伯慧教授、香港岭南大学田小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周光庆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教授、商务印书馆周洪波总编、湖南师范大学鲍厚星教授、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楠教授、北京大学万艺玲教授作大会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谈谈汉语方言大型辞书的编纂——编纂<汉语方言学大辞典>的体会》《议学习型辞典——<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繁体版修订记事》《从同源造词看中华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中国语言哲学思想探源之一》《习语俗谚的演变及词语连续统探论》《“语”与“谚”“成语”“词”等所指的分混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词》《李荣先生与<长沙方言词典>二、三事》《<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词表规模的理据与处理方法》《<楚辞>颜色词分析》《当代汉语连环造词现象初探》《亲属称谓词的傲称用法》《物质名词事件义的性质及词典释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00 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就基于语义、语法、语用的汉语词汇研究,古今词汇、词义的贯通研究,方言词汇研究,词汇学研究新成果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运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等问题分组展开广泛探讨与深入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对推进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18 年9 月27-30 日在河南漯河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的170 余位专家、学者和出版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新时代辞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特邀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江蓝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南京大学教授魏向清作大会报告,题目分别为《在编本<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纂理念与主要特色》《辞书与社会进步》《从工具书到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驱动辞书创新研究》。会议设有“辞书维护与创新发展”“学习词典与用户需求”“社长论坛:辞书发展与社会进步”3 个分论坛,论坛嘉宾和与会人员围绕辞书理论高效指导编纂实践与有效融入百科和文化元素的路径、辞书发展与创新面临的问题、英语学习词典的成功经验、汉语学习词典存在的问题与走出困境的方法等话题展开讨论,全面探讨了辞书修订与辞书创新如何适应时代新需求、新形势下如何建设辞书编纂和研究队伍、辞书发展如何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问题[41]。

    (四)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8 年8 月1-3 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学者共37 人参加了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与辞书编纂、辞书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百科辞书/专科辞书的数字化编纂、数字辞书个案分享、其他开发与运营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内容丰富而务实,兼顾了宏观的理论探讨与微观的具体实践,既有技术的介绍,也有内容的展示,还有运营与渠道方面的探索[4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下文简称为“国社科”“教育部”“国家语委”)三大基金2018 年立项资助现代汉语词汇相关课题46 项,包括国社科22 项、教育部18 项、国家语委6 项。

    这些立项课题分布于现代汉语词汇本体、运用与应用研究的各个领域,从研究涉及的语种来看,多数为单语的汉语普通话词汇研究(31 项),另有4 项汉语方言词汇相关研究、1 项汉语手语词汇研究、10 项多语对比或多语接触视角下的汉语词汇研究及双语词典研究。从具体的研究问题来看,可大致划分为词义、构词法、词汇描写、词汇接触、词汇演变、词汇运用、词汇教学、词汇规范、辞书研究几类,其基本情况概括如下:

    (一)辞书研究

    本类立项课题数量最多,共15 项,全面探讨辞书学理论以及汉语和多语语文辞书的结构内容、功能、收词、释义等问题,如“基于辞书信息数据库的中国汉语辞书理论史研究”(郑振峰)、“汉语词典释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王恩旭)、“《现代汉语词典》与《简明牛津词典》宏观结构多维度对比研究”(于屏方)、“基于越南学习者需求和使用反馈的汉语学习词典学习功能实现研究”(金沛沛)、“当代大型语文辞书中医词汇的收词与释义研究”(宁静)等。

    (二)词汇描写、词汇接触与词汇演变研究

    这三类课题聚焦汉语词汇或汉语中某类词的整体面貌与变化特点,立项课题数量较多,共12 项。其中描写类课题7 项,具体关注了两岸词汇、方言词汇、外来词、俗语等类别词汇的特点,如“从语文辞书比照与词汇实地调查看两岸词汇整合”(周荐)、“赣闽粤边界客家方言词汇的差异和历史层次研究”(黄小平)、“清末中国近代法律用语词典中的日语借词研究”(郑艳)、“中国民间习俗与汉语俗语研究”(谭伟)等;
    词汇接触类课题2 项,其中多语接触分别涉及汉语与外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如“汉语与越南语、泰语间的音译词声调互借机制实验研究”(秦川)、“语言接触与湘西土家语苗语的汉借词研究”(瞿建慧);
    词汇演变类课题3 项,如“汉语避讳所致的常用词演变研究”(卞仁海)、“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类型和演化研究”(王志英)。

    (三)词义研究

    共6 项,关注特定实词词类与类别词语的语义,如“现代汉语动词的动貌研究”(李明晶)、“词汇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方言趋向动词实词多义性研究”(蒋文凭)、“汉语历史词汇语义专题研究”(王云路)等。

    (四)词汇运用研究

    共5 项,考察不同群体的汉语母语者(儿童、老人、聋人学生、健听学生等)与汉语二语者的词汇理解与表达,如“聋人学生和健听学生汉语词汇认知加工的比较研究”(王晓芸)、“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词汇错误母语影响研究”(张连跃)等。

    (五)词汇规范研究

    共4 项,调查研究汉语普通话轻声词、儿化词、科技领域词以及手语常用词的规范化问题,如“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料的儿化词语规范研究”(朱丽红)、“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手语常用词规范化问题研究”(任媛媛)等。

    (六)构词法研究

    共3 项,均从历时视角切入,有汉语构词法的整体讨论(“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崔应贤),有具体构词类别的考察(“汉语派生词发展史”,杨贺),也有构词法与外部语言要素的交互作用研究(“汉语方言构词与音系交互作用研究”,隋妍妍)。

    除上述所列六类外,还有1 项服务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词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用文化词词表(草案)研究”,赵明)。

    总体来看,2018 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著作成果丰硕,内容上体现为对之前研究的延续与补充。从论文部分看,词义、类别词语、辞书、词汇教学与习得几个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热度;
    词汇变化与发展、构词、词汇与文化、词汇理论、词汇规范研究在本年度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著作部分看,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较为关注辞书研究、词汇理论、熟语研究、词汇教学与习得这几个方面,其中辞书研究、熟语研究近年来研究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本年度的词汇语义与词义的认知研究集中反映了近年来词汇学领域也是语言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

    从各类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依旧呈现出交叉性、关联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到,本年度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著作为近年来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研讨会与各类相关立项课题的直接成果,同样,本年度召开的一系列词汇学、辞书学专题会议以及立项资助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课题也会对本类研究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熟语辞书词义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辞书研究(2022年2期)2022-03-19“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3期)2021-11-24看图猜熟语作文·小学低年级(2021年9期)2021-11-02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1期)2021-06-11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1期)2021-06-11西夏语“头项”词义考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9年10期)2019-11-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研究海外文摘·艺术(2018年18期)2018-11-13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中国辞书学会第五届领导成员名单辞书研究(2014年1期)2015-05-11

    推荐访问:现代汉语 综述 词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