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灯心草的本草考证△

    时间:2022-12-09 09:2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林上伟,王心睿,徐凡君,阮丽艳,赵培媛,王欣怡,尤金玲,蒙雄裕

    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灯心草Juncus effususL.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以干燥茎髓入药,其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心火、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1],分布于长江下游及福建、四川、贵州、陕西等地[2]。现代化学研究表明,灯心草含有氨基酸类、糖类、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化合物及少部分挥发油类成分,具有抗菌、镇静和抗氧化等作用[3],临床多用于治疗淋病、小便不利、尿少涩痛、湿热黄疸、水肿、小儿夜啼、心烦不寐、创伤及口舌生疮等[4]。历代本草对灯心草记载颇多,然而存在以下问题:1)本草文献对灯心草名称由来的记载是否混淆;
    2)谢宗万[5]在《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中对于灯心草的基原进行考证,总结其形态特征,并得出灯心草的形态特征古今应用品种一致的结论,肖培根[6]在《新编中药志》中对蒴果和种子进行了补充,但缺少对灯心草须根和花药等细小特征的补充;
    3)本草文献中对灯心草性味归经的记载是否有差异;
    4)历代本草中对灯心草功效记载较多,但没有对其功效进行统一归纳和规范化;
    5)随着历史演变,灯心草的产区是否发生变迁;
    6)灯心草的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有何变化。在系统查询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全面地对灯心草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以期为灯心草正本清源及深入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灯心草之名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其中记载:“灯心草,生江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7],表明灯心草的名称由来与其形态和生长的地区有关。而宋代以前对于灯心草有其他的别称,如晋代《古今注》中记载:“至如今有虎须草,江东亦织以为席,号曰西王母席,可复是西王母乘虎而随其须也”[8],因形态像虎须,故将其称为虎须草;
    此外,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记载:“硇遇赤须,永留金鼎”,并注“赤须亦呼虎须草,煮硇能住火”[9],指明虎须草亦称为赤须。《古今注》中记载虎须草可编织为席[8],《开宝本草》中也记载“人将为席”[7],从应用方面推测晋代《古今注》中记载的虎须草是宋代《开宝本草》中所记载的灯心草。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灯心草“以草织席为蓑”[10],并在释名中记载虎须草即灯心草。综上所述,虎须草、赤须为灯心草的别名。宋代,《圣济总录》在灯芯散的药方中指出,灯心草亦称为“灯心”[11];
    而在《开宝本草》之中亦首次记载了“灯心草”的名称[7];
    寇宗奭[12]在《本草衍义》中记载:“灯心草,陕西亦有。蒸熟,干则拆取中心穰燃灯者,是谓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干剥取者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明代,刘文泰[13]编撰的《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其心能燃灯,故名灯心草。由其性味淡渗,故有利水之功”,明确了灯心草名称的由来;
    《本草纲目》亦称灯心草为“碧玉草”[10]。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因其喜生泽畔水旁,乃呼为“水灯心”并谓其“细茎绿润”[14],解释了《本草纲目》称灯心草为“碧玉草”的缘由。

    综上所述,灯心草在历代本草文献中有虎须草、赤须、灯心、碧玉草、水灯心等名称。另外,根据各地本草及部分现代中药材文献记载发现,灯心草还有灯芯、虎酒草、曲屎草、老虎须、秧草等别名[15-1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只记载正名“灯心草”[1]。灯心草药名具有规范性,临床上少有因药名混淆而导致误用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灯心草别名及出处见表1。

    表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文献记载的灯心草别名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根及苗主五淋,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7],首次记录了灯心草原植物形态、药用部位。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灯心草,根及苗,主五淋,圆细而长直,有秆无叶……其席草亦产江南,形比灯心草细而短,自是一种,实非此类也。类席草肥长而轻虚”[13],增加了灯心草无茎生叶的特点,并通过对席草形态的描述旁证了灯心草的外形,其所附图(图1A)中呈现的灯心草丛生的特征与现代灯心草一致;
    《本草蒙筌》所绘灯心草茎直立丛生,体现灯心草最为典型的特征,但未体现灯心草的细节特征(图1B)[19];
    《本草纲目》记载:“此即龙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此草稍粗而瓤虚白”[10],与现代记载灯心草内部充满白色的髓,髓心连续的特征一致,其附图(图1C)补充了灯心草具多数须根;
    《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先人云:外刚内柔,表青里白,具乙木之气,禀燥金之化。参曰∶弱而滑,轻虚而浮,端直而长。象一阳之始生,自下而上,用行体至之发陈物也……丛生圆劲,与龙须草同类,龙须草茎小瓤实,灯心草茎肥瓤虚为别也”[20],对龙须草的形态描述可旁证灯心草的外形,且提出灯心草表皮呈绿色,茎髓为白色,对其形态进行了进一步补充。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细茎绿润,夏从茎傍开花如穗,长不及寸,微似莎草花”[14],提到灯心草长度不及一寸,与莎草花相似,对灯心草花的形态进一步补充,其所绘图(图1D)为聚伞花序假侧生,含多花,排列紧密或疏散与现代一致;
    《本草便读》绘其花被片线状披针形,顶端锐尖,与现代灯心草的特征一致(图1E)[21]。

    《福建中草药》中所绘灯心草在体现其茎直丛生的特征之外,呈现了其花小且多的特征(图1F)[16];
    《中药志》1988 年版附图(图1G)对灯心草花序、雌蕊和蒴果的形态特征细化,描述其“花序假侧生,聚伞状,多花;
    雌蕊较花被短;
    蒴果呈椭圆形或卵状三棱形”[22]的特点亦符合灯心草的特征;
    《中国植物志》1999 年版对灯心草植物形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多年生草本,高27~91 cm,有时更高;
    根状茎粗壮横走,具黄褐色稍粗的须根。茎丛生,直立,圆柱型,淡绿色,具纵条纹,直径(1.0-)1.5~3.0(-4.0)mm,茎内充满白色的髓心。叶全部为低出叶,呈鞘状或鳞片状,包围在茎的基部,长1~22 cm,基部红褐至黑褐色;
    叶片退化为刺芒状。聚伞花序假侧生,含多花,排列紧密或疏散;
    总苞片圆柱形,生于顶端,似茎的延伸,直立,长5~28 cm,顶端尖锐;
    小苞片2 枚,宽卵形,膜质,顶端尖;
    花淡绿色;
    花被片线状披针形,长2.0~12.7 mm,宽约0.8 mm,顶端锐尖,背脊增厚突出,黄绿色,边缘膜质,外轮者稍长于内轮;
    雄蕊3枚(偶有6枚),长约为花被片的2/3;
    花药长圆形,黄色,长约0.7 mm,稍短于花丝;
    雌蕊具3室子房;
    花柱极短,柱头3分叉,长约1 mm。蒴果长圆形或卵形,长约2.8 mm,顶端钝或微凹,黄褐色。种子卵状长圆形,长0.5~0.6 mm,黄褐色。染色体:2n=40,42。花期4—7月,果期6—9月”[23],其附图(图1H)可见灯心草茎丛生、直立,花在茎旁开,花小且多,蒴果长圆形或卵形。《中国药典》2020 年版对灯心草形态做了详细描述:“本品呈细圆柱形,长达90 cm,直径0.1~0.3 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断面白色”[1]。

    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灯心草附图

    基于谢宗万和肖培根的考证结果,综合历代本草对灯心草的形态描述,总结灯心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细圆柱形,长90 cm,直径0.1~0.3 cm,淡绿色,具纵条纹,具黄褐色稍粗的须根;
    2)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茎内髓心为白色、连续;
    3)叶全部为低处也,呈鞘状或鳞片状,包围在茎的基部,长1~22 cm,近根头部分为棕红色,上部为绿色、有光泽;
    4)聚伞花序假侧生,含多花,排列紧密或疏散,花淡绿色,花药长圆形,黄色,稍短于花丝。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本草文献文字附图(图1)可确认灯心草主要形态特征为细圆柱形;
    花在茎旁开,形如穗,淡绿色;
    茎基部具数枚鞘状叶,叶片退化为刺芒状;
    蒴果呈三棱状或椭圆状,内有3 个完整的隔膜。通过对灯心草基原的本草考证,可以推断历代本草记载的灯心草基原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古今应用品种一致。

    对于灯心草的药性描述,历代本草记载大致相似。宋代《开宝本草》首载:“味甘,寒,无毒”[7];
    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其性味淡……甘,寒”[13];
    《本草蒙筌》首次提及灯心草属金与火两性,记载:“味甘、气寒。属金与火,无毒”[19];
    《本草纂要》记载:“味苦,气微寒,无毒”[24],首次提出灯心草味苦,而历代本草大多记载灯心草味甘。查询历代本草文献发现龙须味苦,形态与灯心草相似,且功效近同,故推测编者误将龙须与灯心草混淆起来。明代《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入心、小肠二经”[25],进一步描述其归于心和小肠经;
    《本草汇言》记载:“入手少阴、太阴,足太阳、厥阴经”[26],描述了灯心草归属的经络;
    清代《本草汇》记载:“甘、辛、淡,寒。阳也。入手少阴、太阳经……灯心属金与火……其味淡”[27];
    《本草新编》记载:“味辛、甘,气寒,无毒。入心、小肠、膀胱经”[28],在原有归经基础上增加了“膀胱经”;
    《本草经解要》记载:“气寒,味甘,无毒。灯草气寒……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入足太阴脾经”[29],在其归经里又增加了“脾经”;
    《玉楸药解》又新增了肾经,“入足少阴肾经”[30];
    《本草述钩元》记载:“气味甘淡平寒。入心小肠二经,阳也”[31]。此后,大量本草文献对灯心草药性的总结均与前代无异。现代成书的《中华本草》1999 年版对灯心草的性味归经描述为“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膀胱经”[32],与前代对归经的记载相比,省去了“脾”,另增“肺”。《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未记载灯心草的性味归经[1],而《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中记载:“归心、肺、小肠经”[33],把灯心草利水通淋的主要功效归因于小肠经。总结上述本草著作,得出灯心草的药性为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灯心草功效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开宝本草》,记载为“主五淋”[7]。宋代《证类本草》引《经验方》和《胜金方》,记载灯心草对儿童夜啼和伤口有治疗效果,“治小儿夜啼,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
    治破伤,多用灯心草烂嚼,和唾贴之,以帛裹血立止”[34]。金代《医学启源》对灯心草的功效作了进一步扩展,“通阴窍涩,利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35]。

    明代本草对灯心草的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详细记载,如《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其“通心窍,利水道”[13],描述了其清心火、利尿等作用;
    《本草蒙筌》提出,采用煎法能够更好地发挥灯心草治疗水肿的功效,“除癃闭成淋,消水湿作肿……根,采煎服,功力尤优”[19];
    《本草纲目》记载灯心草能治疗阴疳和黄疸,“治阴窍涩不利,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湿热黄疸”[10];
    《本草纂要》在前代本草的基础上,又提出灯心草与木通所治疾病相同,但灯心草擅治虚证,木通擅治实证,“此剂与木通所治虽同,但木通木类其势力最大,故通利九窍直彻下行;
    灯心草其性轻浮,故治心养气虽利不胜为害。两者之间查人虚实而用,治虚则与之灯心,实则与之木通方妙”[24]。在此之后的明代本草如《雷公炮制药性解》[25]、《药镜》[36]中大多记载灯心草烧灰可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大人喉痹和出血。

    清代《本草新编》指出,灯心草具有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而非调和诸药的作用,“此物用之以引经,并非佐使之药也”[28];
    《分类草药性》中提出,灯心草具有治疗痔疮的功效[37]。在此之后的清代本草书籍所载功效与前代几乎相同,故不赘述。

    历代典籍中对灯心草的认识和应用,随着朝代演变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深入。从最初的“主五淋”;
    到后来“治小儿夜啼,治破伤”;
    再到“清心火,利尿”等。综上所述,灯心草为引经药,涉及主五淋、清心火、利尿、治水肿、治阴疳、喉痹、治黄疸等功效,用于轻症的心火和尿少。《中国药典》2020 年版记载,灯心草的功效为“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1],未提及治破伤、治水肿、治阴疳、喉痹、治黄疸、治痔疮等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功效,表明该药材尚有许多潜在的功能可供临床应用。不同历史时期灯心草功效描述见表2。

    历代本草记载灯心草的疗效较多,并延伸出了许多包含灯心草的方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草纲目》根据前人著作,载方10 篇涵盖破伤出血、衄血不止、喉风痹塞、痘疮烦喘、小便不利、夜不合眼难睡、水肿、湿热黄疸等[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草药》中记载灯心草可治疗乳腺炎,“灯心草一两,肉汤煎服,暖睡取汗”[46];
    《福建药物志》中记载,灯心草也可用来治疗糖尿病,“灯心草60 g,豆腐一块,水炖服,治疗糖尿病”[47];
    《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了治疗小儿热惊的方剂[48];
    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单用灯心草煎煮服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心烦[49];
    《河北中药手册》记载:“灯心草一钱,麦门冬三钱,水煎服,可治疗急性咽炎;
    灯心炭一钱,加冰片一分,同研,吹喉,可治疗咽部生颗粒或舌炎,口疮”[50]。由上述方剂可见,灯心草内服大多煎汤或入丸,外用则大多研末吹于患处或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为了使灯心草能更合理地用于临床使用,本研究将灯心草的方剂及其使用方法详细记载,并根据其治疗病症的不同将其整理归类(表3)。

    表3 本草文献记载的灯心草方剂

    宋代《开宝本草》记载:“生江南泽地”[7],首次提及灯心草的产地,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河边、沼泽湿地旁;
    《本草衍义》中记载:“陕西亦有之”[12],可见灯心草产地从前代的江南一带,扩大到了陕西一带。《御制本草品汇精要》[13]、《本草蒙筌》[19]、《本草纲目》[10]、《本草乘雅半偈》[20]、《握灵本草》[39]皆延续前人对灯心草产地的记载,“生江南泽地,陕西亦有”,由此可见宋至清初灯心草产区相对稳定,为江南地区及陕西一带。清代《本草述钩元》中记载:“产姑苏陆地”[31],“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地区;
    《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江西泽畔极多”[14],“江西”即今江西省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药材资料汇编》记载:“主产江苏苏州。福建四川、贵州等省亦有产”[54],明确了灯心草的主产区;
    《中华本草》1999年版记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陕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四川及江苏、苏州地区有栽培”[33];
    《新编中药志》2002 年版记载:“广布我国各地。四川、贵州及苏州等地有栽培”[6],可知随着历史的变迁,灯心草的产地已逐渐扩大到全国。由此可见,目前灯心草产区以江苏为主,向全国各省份进行扩散,四川、贵州等地也有栽培,以江苏苏州为佳。

    历代本草对灯心草采收时间的记载较少,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首次记载灯心草在农历六、七月采茎暴干[13],其后本草著作较少记载灯心草的采收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岭南本草》记载灯心草在栽种当年秋季茎尖开始枯黄时采收[55];
    《中国药典》2020 年版记载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理直,扎成小把[1]。

    历代本草记载灯心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主要为净制、切制、火制及药拌等。净制始载于宋代《本草衍义》,记载为“生干剥取”[12];
    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了其剥取部位,记载为“剥去皮用”[13]。除此之外,明代《本草纲目》首提到切制,记载为“研末”[10],《本草乘雅半偈》亦为“晒燥辗末”[20]。火制最早在宋代《证类本草》引《经验方》中提及,记载为“灯心烧灰”[34],其后明代继续沿用烧灰的方法。清代《本草述钩元》中出现了烧炭法,其中详细记载了将灯心草制为灯芯炭的方法为“灯心最难成炭,一烧即过,要能得炭,必紧扎作一把,令实塞入罐内,固济煅之,罐红为度,待冷取出方有存性黑炭”[31]。在此之后的本草著作多记载灯心炭作为灯心草的主要炮制品之一。清代及民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朱砂染和青黛染等新方法。历代本草中出现的灯心草的主要炮制品为生品、火烧灰、灯心炭、朱砂拌制品和青黛拌制品等。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其某一方面的疗效得到增强,如生品善于利水通淋、火烧灰治喉痹甚捷、灯芯炭专用于清热敛疮、朱砂拌制品以降火安神力强、青黛拌制品偏于清热凉血。

    综上所述,考证历代本草,发现灯心草有较多别名,如虎须草、赤须、碧玉草等。但历代本草中大多仍以灯心草为正名,所描述的灯心草为J.effususL.。灯心草味甘、淡,性微寒,主要功效为利水通淋、清心降火,主治水肿、阴疳、喉痹、黄疸等病症,擅治轻症。灯心草产地在宋代至清代前期为江南地区和陕西一带,清代后期时转向江苏苏州和江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地逐步扩大至全国范围,以江苏苏州为佳。灯心草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其主要功效发生变化,生品善于利水通淋、火烧灰治喉痹甚捷、灯芯炭专用于清热敛疮、朱砂拌制品以降火安神力强、青黛拌制品偏于清热凉血。可根据具体病症,使用其不同的炮制品。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证,明确了灯心草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产地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为其正本清源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本草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碧邦”液肥的功效就是这么显著!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0-14《本草博物志》科学导报(2020年82期)2020-12-23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中华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博物志》科学导报(2020年83期)2020-01-13秋天吃莲藕的七大保健功效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7-11-22

    推荐访问:本草 灯心草 考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