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筝歌作品中古典诗词的运用

    时间:2022-11-19 12:05: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沈阳音乐学院/陈 窈

    我国的音乐艺术都是多元化的综合表现方式,多用不同的民族乐器伴随美妙的人声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伴奏乐器也在不断丰富变化,演唱内容也从诗歌词赋变为杂剧戏本,从弹唱艺术到说唱艺术再到戏曲艺术,其实都是器乐与声乐结合越来越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20世纪以来,西洋乐器一度取代了民族乐器,成为民族声乐伴奏的主流。但是实践证明,西洋乐器很难表现出民族声乐中的传统韵味,伴奏效果不伦不类。所以,重新发展民族器乐为民族声乐伴奏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而研究、继承和发展筝歌,也成为时代对还原民族音乐风貌的要求。

    筝歌内涵丰富,综合了古典诗词、器乐和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珍宝。明清时期,筝歌逐渐被另一种综合艺术所代替,这就是所谓的戏剧表演——“传奇”。在清末时期人们更热衷于欣赏戏剧舞台上的多元艺术表现,例如京剧艺术。逐渐放弃了欣赏传统的听筝、听琵琶的单一艺术表演形式。筝只能作为独特的民族乐器而存在,大量筝歌作品遗失,传承筝歌艺术的艺人也非常少,导致筝歌艺术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少量筝歌作品尚存。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古筝的演奏、研制工作逐渐展开,不仅培养了大批古筝演奏者,还创作了大量由筝演奏的音乐作品。进而,筝歌重新得到重视,对筝歌弹唱古典诗词这一表演形式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

    然而,由于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较少、筝歌古谱很少流传下来,对文献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工作也不尽完善,使得筝歌的传承遇到重重阻碍。现阶段演奏古筝的专业演奏人员很多,声乐演唱的专业人士也很多,但是擅长弹唱筝歌的专业人员还是很稀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筝歌中古典诗词的了解不够多、理解也不够深入。

    20世纪80年代之后,外国的音乐影响了中国青年一代。从最初的美国流行音乐,发展到后来的日本音乐、韩国音乐,青年一代对本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却知之甚少。筝歌就像封藏在深海的宝藏,海上浪花皆为外来音乐。而作为海底宝藏的筝歌,其挖掘整理需要汉语言文学专家与音乐史学家、演奏家共同完成,难度颇大,但是对筝歌的重视将会使传统民族音乐和古典诗词获得巨大发展机会。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主要是以诗词为主要形式发展而来,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都是有作为吟唱诗辞的部分。也可以说,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成熟完善是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民族乐器的伴奏,例如古筝、琵琶等。

    对筝歌的学习不仅是声乐演唱和古筝演奏的艺术技能学习,还需要掌握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学、音韵学、筝乐历史、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学、中国音乐美学等各种领域的理论知识。这种全面的知识掌握,不仅让学生学习演奏与演唱技能,还能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从而能更深刻地表达筝歌作品的情感与诗词意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筝歌传承与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

    此外,古典诗词的吟唱是音乐教育中很适合幼儿、少儿音乐启蒙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中的古典诗词传播,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学。而这种方式只能应付考试和老师的要求,并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意境。如果采用筝歌的方式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作品包含的情感,还能使学生们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筝歌的歌词多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是对古诗词吟唱美学的声乐化追求,是词韵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艺术表现。中国人的语言发音具有多韵变化的声调,人的嗓音基本特征又是线状发音,在线状发音中表现多样的声调,就需要使用节奏长短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情感。这也是很多中国音乐旋律相同、节奏不同的情况下,情感表达完全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时在中国音乐的情感表现中,还重视音色的丰富多样性。唐代更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来形容丝弦乐器、竹乐器与声乐的音色差别,很多乐器历来以近人声为贵,也说明人声更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以及更能直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也是选用古典诗词作为筝歌歌词的重要原因。

    (一)古典诗词的韵律与古筝的音色色彩

    古典诗词的韵律与平仄设计都甚为讲究,凝练的语言里饱含深情,呈现出丰富的诗歌意象,承载了古人的艺术情怀,呈现出强有力的音乐旋律,是人们直抒胸怀、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筝乐作品与古典诗词声情艺术结合,二者通过合作的方式与情感相融合,诗词内涵和意境通过恰如其分的吟唱进行表达,完成了审美的体验。筝歌中的声腔与音韵是根据诗词中平仄规律来安排演唱方法与旋律走向,使诗歌韵律完美地融合在吟唱旋律中,由此表达出古人的审美品位,使音乐情感与诗词情感相统一,使诗词语言变化产生的语调色彩情感变化与音乐旋律节奏变化相一致。例如表达暗淡的词语以及悲伤的情绪,音乐就会用小调色彩的旋律表达;
    诗词用明亮的词语表达欢乐的情绪,音乐则使用欢快的节奏与大调色彩的旋律进行表达,以使音乐吟唱与诗词艺术达到一致的情感表达。

    (二)古典诗词的意境与古筝的演奏技术融合

    筝,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一直是受社会各个阶层厚爱与关注的乐器。作为重要的弹拨乐器,它与文人音乐中常使用到的古琴,在演奏方法、音乐风格、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筝歌作为古典诗词艺术的音乐表现方式,是一种弹唱古诗词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声乐演唱部分,弹奏音乐旋律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弹奏出与唱词唱腔相关联的声韵变化,对演奏技法也有具体的要求。古诗词意境的吟唱方法与筝乐弹奏中“以韵补声”的演奏技法相结合,使中国古典诗词更具感染力与意境美,声韵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跌宕起伏,使筝歌成为我国音乐历史中的珍贵宝藏。

    谱例1

    古筝的演奏技法上,最初多为右手弹奏旋律,左手在琴码左侧施以按、滑、揉、颤等技巧。但在中国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双手弹筝的艺术形象,例如在谱例1《秋望》中,作曲家运用泛音、刮奏等手法来体现思乡之情。《秋望》是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先生以杜牧的诗歌《长安秋望》为题材创作的古筝和钢琴协奏曲,运用听觉、视觉等感官描绘景物,借景抒情。《秋望》采用了轮指的演奏技法,使用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升起抹不去的思乡情感。《秋望》中古筝“刮奏”技法的运用,完美地配合了杜牧的诗歌《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在《秋望》的筝歌吟唱部分要表达诗人远离故土,奔赴都城长安,在漫天白霜的深秋时节,难以抑制思乡之情,于是登高远望,以慰思乡之情。谱例1连接段是一段散板的华彩性质段落,作曲家运用左手弹奏主旋律、右手刮奏进行渲染,节奏较为自由;
    另外还运用了琶音的技法,生动地刻画了“南山”的连绵起伏以及“秋色”的清冷。这部分的刮奏需注意左、右手力度与速度的不同,右手渲染的力度要稍弱,左手的旋律线条强调出来,三连音琶音的运用更使得音乐织体饱满而激情,烘托了南山的气势及秋天的景色,同时旋律中也带有一些忧愁,登高望远,体现了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突出了秦派筝曲的风格特征,配合吟唱的曲调更加婉转,体现了古诗的“韵味”。

    筝歌中,古典诗词的演唱是弹唱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也称为唱词。而唱词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各地发音亦有所不同。这种使用方言来吟唱古典诗词的方式,也被古琴家查阜西先生称为“乡谈仄字”唱法,该唱法更能使演唱者直抒胸臆,同时也使“依字行腔”的旋律丰富多样。“乡谈”就是指方言,“仄字”就是指将方言发音规律折转于旋律中的方法。这种艺术表演形式,是中国悠久的音韵学与古老声乐的遗存,更能使听众通过当地语言体会诗词作者与音乐表演者的情感表达。方言表达诗词,除包含声韵母结合的因素外,更多变化来自声调的多样性,这也使“依字行腔”的旋律有了更多起伏变化。筝歌吟唱过程中,声母决定发音时口腔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韵母决定发音的响度与音质。中国方言的“声调”实际不止四声,也有七声,闽南潮州方言有的多达九声。吟唱古典诗词时,声调对字音高低上下的音乐倾向具有决定作用,筝歌唱词中的旋律美通常是由声调多样性决定的。

    (一)唐诗改编的筝歌作品《长相思》

    筝歌《长相思》是古筝现代音乐曲调和诗词艺术完美融合的佳作,是文学和音乐融合的典范。综观我国的音乐,包括民歌与器乐,会发现很多作品取材都与古诗词有关,在现代也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筝曲《长相思》是王建民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作创作的现代筝歌。《长相思》初为乐府杂曲之一,继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

    谱例2

    结合谱例2筝歌《长相思》,是一首深情绵长、层次分明又具有现代作曲法的作品。乐曲引子,使用短促有力的三连音开始,可用短摇亦可使用短轮,左手配合低音重和弦,两手交替由疏至密,前两组较强较快,从第三组开始,力量由弱渐强,直到右手由短摇变成长摇,层次情绪皆递进,使乐曲感情基调一开始就绵密饱满。开始的每个音都是诗人对思念的表达,饱满有力的情绪渐强的同时,也充满了伤感。此后出现的节奏型,使用左手大量的滑音,与前面饱满有力的摧心肝音色形成对比,为全曲的音乐展开做了充足的戏剧性铺垫。慢板开始,右手旋律突出诗歌主题的深情与缠绵,左手在琴弦左侧的刮奏,使音乐形象神秘空旷,增加了“思君不见君”的情感,与诗歌意境充分吻合。

    筝歌《长相思》强调了戏曲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将戏曲演唱中运气的方式进行器乐化表现,完成了演奏中力度与音色转化的自由。戏曲演唱真假声转换与一字多音的声腔特点,都需要运气,戏曲中对运气的方式也颇为讲究,分“提气”“弹气”“偷气”等几种方式,以及“慢放慢吸”等呼吸方式。这种“慢放慢吸”的运气方式,表现出舒缓朦胧的音乐意境。通过对谱例2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筝歌《长相思》利用了一系列的演奏和演唱技法,把古典诗词的“四声阴阳”“字音平仄”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宋词改编的筝歌作品《暗香》

    宋代词的兴起,取代了诗的部分功能。宋诗咏筝比起唐诗减少了,而词中出现了许多与筝相关的作品。宋代文人观念中诗词功能各有所擅:诗言志,词传情。诗多言理,甚至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诗人的爱国忧民、雄心壮志多以诗表达。“词”这种文体出现在酒席歌宴娱乐场合,多用于表现文人世俗生活和闲适风雅的情趣。酒席歌宴离不开音乐,筝是常用的乐器,所以频频见诸词中。许多著名诗人也都是词人,欧阳修、苏轼等,都有咏筝的词作,他们的诗关怀社会与民生,诗风自然朴实,庄重秀丽,而词中却表现出风流蕴藉的一面。如筝歌《暗香》是作曲家王中山先生用宋代诗人王安石诗作《梅花》为歌词创作的筝歌。诗文《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描写的梅花形象孤冷寂清、清丽淡雅,遗世却又独立、清香却不与世争,独自暗开。王中山创作的这首筝歌与古诗文四句词相呼应,引子部分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梅花之清冷孤傲,并大量使用颜音,主音带来余音绕梁的留白之意,也似阵阵暗香婉转袭来。整首乐曲虚实相生,委婉含蓄,充分运用古筝左手独特作韵的按滑技巧,刻画出梅花“寒冬群芳纷谢时,梅香独自开”的品洁,表现了梅花孤冷高洁的品格。

    谱例3

    《暗香》的吟唱部分体现筝歌作品的艺术意境,谱例3的演唱从一个唱字到下一个唱字之间的旋律的空白之处需要弹奏来填补形成的音律与声腔,谱例3吟唱的重点是对“梅”一个字音进行润饰,也需要弹奏来形成润腔。揉弦技法的运用,使音乐变得更加圆润,更富有诗性。中段开始以摇指加以延长音展开,在不稳定音“7”上开始,摇指细密、力度变化丰富,同时配以颤音,增强音乐表现力,使旋律韵味更加深幽,与“凌寒独自开”的诗歌意象相应,器乐化的技法思维填补润色人声演唱,从而完成优美动听的旋律,使古典诗词在传达词意的过程中更具音乐美。在《暗香》的表演中,古筝的弹奏中要求右手贴近人声效果,左手技法则增强韵律与味道,形成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也正是在为声乐伴奏的发展过程中,丰富了筝乐演奏技法,完成了筝由“声多韵少”到“声韵相谐”的技法发展,使得筝歌整体上呈现线性美感,音乐部分更加细腻、丰富。通过筝乐的各种作韵技法,对《梅花》吟唱部分的唱腔进行补充、连接和润色,从而达到音乐弹奏与声乐行腔韵律的一致,并与诗词相结合,最终形成筝歌与古典诗词融合的独特审美特征。

    筝歌是中国古典诗词和古筝的结合,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走近古人、理解古人音乐文化审美的途径。筝歌承载了深厚的中国文学和音乐底蕴,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审美取向。在21世纪的今天,研究筝歌作品中古典诗词的运用,尽可能还原筝歌风貌,并下力气进行传承和发展,将十分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筝古典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7-28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意林绘阅读(2018年4期)2018-05-30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之家(2017年19期)2017-11-07第一次弹古筝作文大王·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11我爱古筝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14年48期)2014-11-25轻古典风缤纷家居(2008年7期)2008-09-05

    推荐访问:古典诗词 作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