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文档)

    时间:2022-10-04 16:5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文档)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篇

    第1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理解“依然、是否、窃窃私语、免费、长途旅行、稀有金属、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具准备:
       1、CAI课件、多媒体电脑。
       2、展牌: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3、头饰: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吗?
      2、(放录像)你们看,这就是大海!那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就象一堆堆白雪,多美呀!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放录像)欣赏海底世界。
      4、看完录相,你们想说些什么?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个点。请大家齐读题。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老师巡视观察)
      2、(出示课件)这些字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其它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
      3、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话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提醒“异”的书写。
      4、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想)我提议,咱们来开一个有关“海底世界”的新闻发布会吧!
      三、精读课文
      1、创设情境:在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收集资料)对,现在我就是船长,你们是潜水员,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发现了情况立即向我报告。(总结并发牌子: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2、潜水员们,你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在这些发现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谁和他一样也对这感兴趣?呆会儿就请你做小组长带领你的伙伴坐在这一起来探究你们的发现。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呢?(引导分组)
      3、明确要求:下面就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读懂课文,讨论疑难问题,准备好本组的发布内容,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老师引导各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发布本组的内容)
      4、主持人:我宣布海底世界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请各小组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上台发布。提醒台下的同学:现在你们就是记者,注意认真听,听完这组的新闻发布后,你们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准备好了吗?
      5、开始新闻发布:
      (1)光:
      A、组长:我们组想用朗读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朗读)
      C、组长:记者们你们感受到了海底世界,那黑暗中却有光亮的奇异景象吗?欢迎大家就我们所介绍的内容提出问题。
      D、提问:你好,我是**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你们刚才说到的“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宁静”中的“依然”一词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
      (b)请问你们知道深海里哪种鱼是带有发光器官的?
      (2)声音:
      A、组长:我们组的发现是,海底并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要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各种声音,下面我就把我们收集到的声音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B、边放录音边解说: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C、组长:海底的声音是多么的丰富呀!我们的介绍完了,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b)请问海底里只有这些声音吗?
      (c)你们能用“有的像什么,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说一段话吗?
      (3)动物:
      A、组长:我们组想用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扮演不同的海底动物,表演各自的活动方式。
      C、组长: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就有三万多种,还有许多的不为人知,等待我们去发现。我的发布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 我认为你们在表演*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上不够准确。
      (b) 你们还能为我们介绍几种其他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吗?
      (4)植物:
      A、组长:我们组想边放录象边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这样将更加直观形象。
      B、播放录象,介绍相关内容。
      C、组长:海底的植物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真是物产丰富,景色奇异呀!谢谢,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5)矿物
      A、组长:除了刚才几个组说到的内容外,在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矿物。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 请问什么叫稀有金属?
      (b) 为什么海底里会蕴藏这么多的矿物呢?
      6、小结:刚才各小组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发布了各自的发现,记者们也积极踊跃提问。此次新闻发布会进行得非常成功。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
      四、拓展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2、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或书店查阅书籍、从一些媒体上收集更多有关海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在一起办个“海底世界”展览。
      3、我给大家再推荐一个专门介绍海底奥秘的网站:海底探秘专题学习网址。
      (出示网址>

    第2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0 岳阳楼记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
    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文集》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遭诬陷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趁作记之机 ,借题发挥,一方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含有劝慰滕子京与自己共勉的意思。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太守)

    (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语,荒废了的事业)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指心理活动)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提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7.“谪守”与哪个词对应?

    “谪守”与“迁客”对应。

    8.第1自然段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子京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9.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

    胜状、大观。

    10.这一自然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种效果的?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1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1自然段哪里照应?

    “前人之述备矣”是说很多著名诗人已经写过许多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

    1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4.第2自然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句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3、4自然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15.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作者以宏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情,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

    1.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第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第3自然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
    第4自然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
    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6.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

    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8.“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上做官;
    “退”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上做官。

    9.“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10.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11.第2自然段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12.赏析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子。

    (1)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到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2)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3)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玉璧。与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4)其喜洋洋者矣——洋洋,众多或盛大,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13.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1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首先是句式整齐,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化。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交代文章的写作时间。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并借以劝勉滕子京。

    1.剪裁的繁简得宜。

    作者胸有全局,布置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词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情景的相互交融。

    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不说悲而悲怆欲绝;
    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结构的层层深入。

    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
    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4.文字的整饬对称。

    本文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    谪    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比较准确。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考的一个趋势。

    第3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目录一、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书书写技法 三、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

    四、板书行列

    五、 板书内容设计

    1.(一)、板书内容构成形式

    2.(二)、板书内容设计方法

    3.(三)、板书内容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板书造型

    1.(一)、对称型

    2.(二)、偏正型

    3.(三)、自由型

    一、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书书写技法

    三、板位安排

    1.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

    四、板书行列

    五、 板书内容设计

    1.(一)、板书内容构成形式

    2.(二)、板书内容设计方法

    3.(三)、板书内容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板书造型

    1.(一)、对称型

    2.(二)、偏正型

    3.(三)、自由型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

    一、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板书在教学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呢?

      1、板书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

      板书首先是文字,它和文字的作用一样。当初,先民制造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传达信息。将语言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才进行长时间的传递,如果我们没有文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能采用口传身授的办法。这样,我们的知识会越传越少,古圣贤的知识也不可能传到现在,科学也就难以发展,社会也就难以进步!

      2、板书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上课时用实物进行讲解,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直观的。如在讲英语单词“Pig”时,我们牵一头小猪,然后指着它,大喊一声“Pig”这非常直观,学生也容易记住。我们嫌它不雅观,可在黑板上画一个,或用多媒体放映都可以。实物和多媒体虽然直观,但它少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在讲“Pig”时,在黑板上写一个“猪”字,学生看到这个字,大脑会通过间接的思维与“猪”的实物联系起来,即明白了单词的意思。在化学课上,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讲解两种液体混合后的变化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单我们用板书把它们的原理讲解出来时,学生也会通过思维,抽象而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液体的变化。我们常说,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板书也担当了这种责任。

      3、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飞机投弹”、“波的干涉”,易于突破难点。“磁感线”展示了磁感线的空间分布,弥补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所以这是很值得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有很深的体会,准备一节课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结合也很费时,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恰到好处,不然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另外,这些教学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要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即使自己制作的软件,也有类似的不便,因为教学过程中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会出现教师预先意想不到的问题。

      4、板书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

    二、板书书写技法

      1、书写姿势:板书的书写姿势一般采用侧身书写的姿势。

      2、字体的大小:板书字体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效果问题。字体太大,写不了几个字,影响板面的利用率;
    太小,学生看不清,失去板书的作用,一般认为,字体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分别主要采取楷、行楷、行草等字。

      3、教师板书的字迹:1正确、2清晰、3认真。

    [编辑本段]

    三、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板面一样,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三点:一是四周空间适当;
    二是分片书写;
    三是字距适当。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整体美感。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出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区、绘图区、便写区等。标题区比较重要,需要学生注意和记录。通常位于左侧上边,字写得比较庄重、醒目;
    推演区因内容较多,又要随写随擦,所以应单辟一区,以左右之中为宜。绘图区不一定太死,可根据图的多少和难易而定,便写区是处理临时情况用的,通常靠右,以免干扰其它区。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的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编辑本段]

    四、板书行列

      板书的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最常见的毛病是字行写不直,不是偏上,就是偏下,或者是曲曲弯弯,很不整齐,很不美观,既影响学生观察,也不便于板面的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1、行列不直的原因 行列不直的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意识的错位,主要表现是意识范围狭窄和意识分散;
    二是习惯动作的偏差;
    三是视区的狭小。

      2、如何才能使行列写直 一是让自主意识参与调节;
    二是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三是不断调整和正确使用最佳书写区。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书写区的宽度只能在视平线上最大,距视平线越远,其宽度愈窄,书写时,在视平线上每行最多只能写8个字,超过8个字就应当移动脚步,移动时两脚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在视平线之外两行,每写6个字就要换一次;
    以此类推,视平线之外三行,则每写4个字就要换步一次…..。有经验的教师在板书时,很注意时时换步,使自己始终在最佳书写区内书写,动作准确合理,有条不紊,带明显的程式化的特点,这正五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编辑本段]

    五、 板书内容设计

      板书内容构成直接影响板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对每堂课的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设计技巧和学生的适应程度而定,难以作统一的规定。因为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板书内容来。

    (一)、板书内容构成形式

      板书一般可分为系统性板书和辅助性板书两种类型。系统性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
    辅助性板书是根据教学需要,将一些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或重要的时间、地点及其他需强调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一侧。系统性板书一般写在黑板重要位置上,相对保持时间长些,辅助性板书往往边写边擦。系统性板书内容的构成形式,有内容式板书、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四种。

      1、内容式板书 内容式板书是以全面概括课文内容为主的板书。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是板书内容构成的基本形式。

      2、强调式板书 强调式板书是以发挥某种强调作用的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课文的某一部分或某种思想,增强针对性,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在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主要板书手段。

      3、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用问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板书。这种板书,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课题的难点或重点下边引而不发地划上一个或几个问号,并配上必要的文字提示,以指导学生预习时注意阅读和思考。

      4、序列式板书 序列式板书是按文章情节发展的序列构设板书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能比较清晰地显示故事的轮廓,使学生对文章有完整的印象,并领会其脉络。

    (二)、板书内容设计方法

      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内容再现法 内容再现法是浓缩、再现原文内容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逻辑追踪法 根据课文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推论法 是层层推理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论证过程。

      4、思路展开法 是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假设进一步扩展课文思路的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

    (三)、板书内容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深挖教材,把握重点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巩固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十分准确地掌握了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要力求向更深层次奋力挖掘,使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设计应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紧紧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应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1、能引导学生思路发展的内容,如必要的标题、问题的衔接和核心点。

      2、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内容。

      3、能引学生产生联想、便于记忆的内容,如对课业结构的提炼等。

      总之,备课时应十分注意把握重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难点,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板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2、掌握情况,有的放矢 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板书,必须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然,设计出的板书就不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勉强使用也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3、讲写结合,相得益彰 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讲解紧密结合。课堂的板书只是条条框框,它与教师的讲解是纲与目的关系。因此板书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应与讲述内容统盘考虑,对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地安排,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4、主辅相随,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助性板书应紧密结合。系统性板书是板书的主体,辅助性板书为系统性板书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语言准确,启发性强 教师板书的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6、内容完整,条理系统 有些板书虽是在授课过程中不规则地间隔出现的,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的板书,应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内容应完整系统,以便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编辑本段]

    六、板书造型

      造型,是对一堂课的板书内容进行的布局安排。造型好的板书,不仅可以使板书美观、和谐,产生一种整体感,而且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板术的思想内容。常见的板书造型,有对称型、偏正型、自由型三种。

    (一)、对称型

      对称型是指上下或左右内容文字对称、不偏正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方法常用于以对比或类比的课文,它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两方面内容的比较,使人或物各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突现出来,从而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单轴对称 以一条有形或无形的横线或竖线为对称轴,使板书的内容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

      2、双轴对称 以横竖两条成垂直的线条为对称轴,使板书上下左右四个部分的内容都相互对称。

      3、综合对称 综合对称造型是将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符号排列得处处对称。一般用于板书内容较多的课文。这种对称形式是将板书中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示意符号排列得疏密合理而对称,能给人一种多而不乱,井井有条,处处对称的美感。

      4、字数对称 字数相等的板书造型。

      5、字距对称 用调整字距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

      6、外框对称 用加外框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

    (二)、偏正型

      偏正型是指非对称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安排依课文内容自然成型,显得生动活泼,有自然天成之美,能给人以明显的印象,并便于设计和记录。常见的有张翼型、雁行型、阶梯型、折线型四种。

      1、张翼型 犹如飞鸟张开一对翅膀一样形状的板书造型。它的特点在于能条理清楚地综合概括课文内容,或文章结构、或课文重点。

      2、雁行型 犹如鸿雁飞翔时排着的行列一样板书造型。

      3、阶梯型 为了表现课文一层深过一层的内容,把词句单独提出来,排列得像阶梯一样的板书造型。

      4、折线型 即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顺次首尾相连的若干直线段所组成的线,来体现板书内容的一种造型样式。

    (三)、自由型

      自由型系指板书造型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活泼。常见的有辐射型和波浪型两种。这里不再过多的叙述。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进行揣摩、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板书好手。

    第4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 六 单 元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第5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1 醉翁亭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1)课文中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2)课文中的25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3.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关键字。

    “醉”“乐”“也”是《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字。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

    (1)为什么说“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2)再说“乐”字。文中用了十个“乐”字。首段写山水,抒发“得之心”之乐;
    第2自然段写“四时之景”,是表现欣赏之乐;
    第3自然段写游人,是显示“宴饮之乐”;
    第4自然段的“乐”达到了高潮,既有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更有太守之乐。文章因乐生景,因乐而抒情。

    (3)后说“也”,全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自成一个层次,表明一个意思,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3.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

    (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

    4.学习第1自然段。

    (1)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分层次(二层)。

    第一层: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3)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①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

    ④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⑤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

    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

    景点:

    环滁皆山(鸟瞰,概写全貌)——西南诸峰——琅琊山——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

    (5)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

    (6)分析第二层: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为什么要给自己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用“自号”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前句后来成为成语,比喻别有用心)

    (9)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

    5.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

    (1)齐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

    (乐)山间朝暮之景和山间四时之景。

    直抒胸臆:乐亦无穷。分两层。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怎样选取画面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

    (4)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表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第3、4自然段。

    1.分析第3自然段。

    (1)朗读本段的内容。

    (2)本段分几层?几个场面?

    第一层:滁人游

    第二层:太守宴

    第三层:众宾欢

    第四层:太守醉

    (3)分析各场面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第一个场面——滁人游

    “歌”“休”“呼”“应”“往来而不绝”,表现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表面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②第二个场面——太守宴(鱼肥酒洌)

    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

    杂然前陈

    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满超脱尘俗之乐。

    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

    ③第三个场面——众宾欢(觥筹交错)

    众宾欢,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平等、融洽的关系。

    ④第四个场面——太守醉(颓然其间)

    “苍颜白发”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

    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

    (4)为什么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

    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5)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

    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

    2.分析第4自然段。

    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

    (1)朗读本自然段的内容。

    (2)本自然段的写法。

    (3)这一段通过衬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

    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游山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表面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绪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

    (4)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之乐(游人安居乐业,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

    3.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
    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
    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4.“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点出全文的主旨。

    5.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
    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
    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
    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
    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日暮醉归。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写景层次分明,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写景层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

    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言简意赅,片语传神。语句凝练,精警含蓄,是本文写作成功的一个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来。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一词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地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此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先理解课文,再去背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通过分析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特点和叙事技巧,探讨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一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3、分析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4、在上述基础上多元化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目标4

    教学准备:PPT、导读材料、预习作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作业(思考练笔):
    以你自己的方式复述这个故事,300字左右。

    你如何看待文本中的玛蒂尔德,你觉得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用意时什么?

    假如玛蒂尔德没丢项链,或者在她丢掉项链后立马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个故事的情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目标1、目标2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这样一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灰姑娘》,当午夜的

    钟声响起时,身着华服的灰姑娘从舞会上匆忙离开,慌乱之中,她丢下了一只水晶鞋。英俊的王子捡到了这只水晶鞋,并通过鞋子找到了灰姑娘,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位叫玛蒂尔德的姑娘,她不巧也在盛装匆忙离开舞会时弄丢了东西,只不过,她弄丢的是一串精美的项链。她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一起来走进文本。

    二、讨论文本

    (一)情节: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1、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

    Q:小说为何以项链为题?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项链”是文本中玛蒂尔德丢失的重要物件,以“项链”为中心,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即“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概括小说的情节

    Q:在“项链”的牵动下,小说都写到了哪些情节?请你以“X项链”为格式,串联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五个情节:

    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以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二)、艺术风格鉴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中心问题: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货,花了10年时间才知道事情的真相(项链的真假),你们觉得她是不是个反应迟钝的傻姑娘?(分组讨论,给出理由)

    (1)是(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

    1、预设(原因):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有很多“破绽”和细节都可以展示出项链是假的。结合文本如下:

    A、D50-52 借项链时——一个大方,一个粗心着急

    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快“当然可以”。表现的相当大方,如果项链真的贵重,价值连城。佛来思节夫人不会如此爽快的答应。

    其次,玛蒂尔德只顾的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检查,带着项链就

    “跑”了。(太粗心大意)

    B、D89-90买项链时————项链与盒子不匹配

    他们照盒子上的地址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子”。卖出了盒子不代表卖出了项链。

    C、D96-D98还项链时——未打开盒子检查

    佛来思节夫人虽然神情不满意,怪玛蒂尔德还迟了,但没有打开盒子。这足以说明所谓的 “钻石项链”并不贵重,否则佛来思节夫人不会连打开检查一下都不做的。

    (2)不是(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

    1、提问:既然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那么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就是有因可寻的了?那么你能找到哪些原因呢?

    (即玛蒂尔德为什么会把赝品当真货)

    预设原因:

    A、D6 佛来思节夫人夫人的富有——好马配好鞍

    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这么一个有钱的朋友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B、D1-D2玛蒂尔德的身份——无法做到“慧眼识珠”

    生活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没有一眼辨出真伪的能力。

    (3)为什么同学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Q: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大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提示:阅读文本的角——你在阅读这篇文本时有没有将自己代入?)

    明确:
    认为玛蒂尔德不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很有同理心,他们将自己放在了主人公玛蒂尔德是视角上来看待问题,所以很能理解玛蒂尔德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

    而认为玛蒂尔德是反应迟钝的傻姑娘的同学,无疑是将自己放在了文本之外的阅读者的视角上,尤其是在阅读完整个文本后,同学们从一个客观读者视角来去审视玛蒂尔德的行为。自然能够发现作者莫泊桑在叙述过程中进行的有意的铺垫和暗示。在文本的最后,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解开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在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作者有意识的伏笔,这就是作者客观全知的叙事视角和巧妙铺垫的叙事技巧。

    总结:无论哪种看法,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一种阅读体验。

    (4)揭示艺术风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Q:本文的阅读体验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很像,有着同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结尾的处理上,同学们还记得是哪篇文章么?

    预设: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Q:这种结尾方式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风格?

    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欧亨利式的结尾

    (5)嵌入作者简介:

    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美称,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同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擅长短篇小说,在情节和结局的处理上,莫泊桑有似于欧•亨利式样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6)分析艺术风格成因

    Q:请你结合全文及我们今天课上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本文的艺术风格上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以及为什么本文会产生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风格。

    预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小说的结尾虽然令人吃惊,让人一下子没想到,但仔细想想,这种结局又是必然的,是否符合生活实情,或者说是否符合小说中故事发展的逻辑的,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即结局出人意料,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条理)

    成因:

    A、叙事技巧——伏笔。

    作者在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有意的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B、叙事视角——有限全知视角

    莫泊桑的在叙述小说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了一种有限全知视角。

    理论:从叙事学的角度而言,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通常会使用三种视角。第一种是全能全知视角,即上帝视角。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上帝一般俯视故事中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读者全知全能,这种叙事视角很清晰很系统,读者在一开始就知道一切,但是也失去了悬疑感和代入感。

    第二种是限知视角,这种视角下,作者所叙述出来的几乎和文本中的人物知道的一样多,那么读者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小于等于文本中的人物,这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去感悟和推进情节的演进,好处在于代入感很强烈,同时充满未知和悬念。

    第三种则是有限全知视角,就是本文的视角。这种视角之下,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较为宏观的得到一些多于文本中的人物所有的信息,但又无法做到去全知全能,读者需要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到最后才豁然开朗,但在“豁然开朗”之前的每一步,读者都会先于主人公意识到“真相”或“关键信息”。这样即保证了代入感,也较为客观,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种叙事视角无好坏高低之分,只看适用于何种风格的文本。

    三、本课时作业:

    1、你认为玛蒂尔德丢项链这件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2、 为玛蒂尔德作人物档案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人物形象分析及主旨把握

    一、导入——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

    在上节课中,我们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艺术风格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在“项链”这一线索的贯穿下,写了一个以玛蒂尔德“为赴宴会借项链、宴会上戴项链、宴会后丢项链、辛苦十年赔项链、以及最后得知自己以真赔假识项链”为主要情节结构的故事。

    板书:“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小说中情节的一波三折恰如主人公命运的一波三折,宛如一条“项链”。

    二、人物形象分析

    Q:上节课,在讨论文本情节时,许多同学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反应慢的傻姑娘,竟然辨别不出项链真伪,还拉着老公花了10年时间以真换假,但也有同学给出了不同意见。

    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分析

    讨论环节:如果你是路瓦栽先生,你会不会娶玛蒂尔德这样一个女性为妻。提示:(请结合预习作业玛蒂尔德的人物档案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理由要有原文依据)

    (一)不娶——借项链时的玛蒂尔德爱慕虚荣

    D1 出身:
    小职员家庭(并非什么名门闺秀)

    D1 物质:没有陪嫁的资产(不富裕)

    D2-D5 精神:渴望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爱慕虚荣)

    Q:玛蒂尔德渴望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爱慕虚荣,在文本中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体现?

    明确:

    A、表现在她的心理上。

    D2、D3、D6 没过上有钱人生活的她感觉自己很不幸、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看到女仆就悲哀、看到有钱的女朋友就痛苦。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会整天地哭好几天(D6)。

    原文:“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B、 表现在她的梦想上(追求)

    Q: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着香气扑鼻的客厅和高压的交往;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美味佳肴;

    “梦想”优雅的生活。

    本部分前后共用了6次“梦想”一词,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的姑娘。

    总结:她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路瓦栽先生不应该娶马蒂尔德。

    过渡: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认为马蒂尔德这个姑娘还是值得娶的!

    (二)娶——赔项链、还债务时她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

    D1 样貌:美丽动人、出众标致

    D99—D105 抗挫折能力:
    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

    D99显示出英雄气概、辞退女仆

    D100 做一切之前讨厌的粗笨活儿

    D104 按时还钱、不赖帐

    D105 粗壮耐劳

    原文:

    辞退了女仆搬了家,租了间小阁楼住下

    亲自做家里的粗活和厨房的杂活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

    把垃圾从楼上搬到街上

    把水从穿得像个贫民女子,讨价还价,

    一分一厘地保护她那点可怜的钱楼下提到楼上

    总结:赔项链、还债务时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坚韧勇敢、吃苦耐劳,人物性格及其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真实。

    环节:朗读D99-D105 感受玛蒂尔德在这十年所经受的磨难,以及人物身上的优秀的人物品质。

    过渡:刚刚在讨论时,我听到有的同学发出了“另类”声音,我们班的女生都很有“女权”思想,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

    路瓦栽人物形象分析

    (分组讨论)问题:如果你是玛蒂尔德,你会不会嫁给路瓦栽这样一个男性。

    (一)不嫁——路瓦栽的身份地位和思想

    D1 身份地位:教育部的小书记(作抄写工作)

    虽然不算穷人,但远远不能满足玛蒂尔德渴望的有钱人生活。

    D4 思想:温饱即安,贪图安逸

    和玛蒂尔德不一致,并不理解玛蒂尔德对生活的追求

    D102 抗风险能力差、脑筋死板

    遇到事情无法解决问题、

    背负经济压力时也只会一味的买苦力。

    (二)嫁——路瓦栽的品质

    D10—D29 带妻子参加晚宴

    能顾及妻子的思想,时刻想着妻子

    D27舍弃自己的猎枪,为妻子买好看的裙子

    D50——D82 在妻子快乐舞蹈的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D56)

    当妻子弄丢项链时没有埋怨逃避、而是一起寻找

    D86——D95 和妻子一起还项链,承担债务,风雨同舟,不背弃

    D87 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岁

    D95 路瓦栽为了帮妻子还债,四处借钱

    总结:这样看来,路瓦栽还真是个“暖男”,他们的结合还真是“般配”。

    环节:分角色朗读D61——D85 感受路瓦栽与玛蒂尔德的风雨同舟

    人物身份明确、单元主题、背景

    Q:这样两个人能结为夫妻,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

    共同点:身份地位上,两人都属于小人物,平民阶层。

    这也正好照应了我们本课的单元主题——平民意识。

    P1,平民,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淳厚、坚韧、善良,

    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不同点:思想上的差异

    玛蒂尔德自恃美貌,一心想过有钱人的生活。

    路瓦栽则安于平民生活。

    Q:为什么玛蒂尔德为什么会和路瓦栽产生这种思想差异?

    (提示:结合背景,从课本中找依据)

    大时代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整个法国社会充斥着崇尚浮华势利和追求享乐的风气。

    Q:玛蒂尔德收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去追求享乐,那么她有没有这个条件。

    课本:D2 (因为在妇女,美丽······就是他们唯一的资格)

    D1 玛蒂尔德美丽动人

    总结:玛蒂尔德是女性,女性在当时拥有美貌就可以拥有向上爬的阶梯,在大时代的影响下,她有这种条件,自然会产生这种想法。其实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也有反应——只不过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为男性,他虽然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这也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三、主旨探讨(结合预习作业)

    提问:你觉得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呢?

    环节:结合预习作业PPT分析。

    导语:课前看了同学们的作业,我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一下几种。

    PPT主旨理解:

    A、人性说: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人物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B、同情说:小说表现了小人物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C、命运说: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D、赞扬说:小说肯定了主人公的诚实守信、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人物品质。

    E、批判说:批判当时的社会崇尚浮华势利和追求享乐的风气。

    F、冲击说:偶然性的事件对力量尚小人物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性的影响。

    做法:结合具体的学生的作业,请学生作补充。(对F主旨的理解,请同学结合预习作业上的题目)

    四、总结

    我们之前在学习《蒹葭》时曾经说过“诗无达诂”和“诗有定解”,其实对小说的理解也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本文主旨的解读历来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有不同人生经历的读者们都能从中看出不同的意味。鲁迅先生生前也十分推崇《项链》。也确实,无论时从情节铺排构思来说,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说,《项链》的匠心独具都使它百年来广受读者的喜爱,使它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丛林中的一朵奇葩。

    五、作业:

    1、再次理解小说的主旨

    2、小说结局采取了“空白”的处理方式,请你依据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续写小说的结尾。

    板书:

    项链

    莫泊桑

    情节:

    人物:

    夫妻(小人物、平民)

    玛蒂尔德 路瓦栽

    娶 不娶 嫁 不嫁

    美丽 出身低微 顾及妻子 身份低微

    吃苦耐劳 贪慕虚荣 照顾妻子 贪图安逸

    坚强勇敢 风雨同舟

    诚实守信

    主旨(多元化):人性说、同情说、命运说、赞扬说、批判说、冲击说

    推荐访问:反思 教材 板书设计 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含教材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的教学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