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好隐私问题的“度”

    时间:2021-07-16 00:03: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对“隐私”这一内容的设置,对于唤醒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意识,提高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好隐私问题的“度”非常重要。下以《思想品德》(江苏人民版八年级下册)《维护隐私权》一课加以说明。
      
      一、准确把握隐私的外延
      
      从隐私的涵义和内容来看,一切“私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身高、健康状况、民族、宗教信仰、职业、个人爱好、婚姻状况、收入状况、银行帐号、个人日记、身份证号码等等,均有可能成为个人隐私。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准确把握隐私的内涵。一般情况下,当个人信息“与他人无关”时,如果当事人不愿将这些信息告诉别人,这些信息便是隐私。但如果这些信息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政治生活时,便不能成为隐私。如家庭成员、民族、婚姻状况等,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成为隐私,但在人口普查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借口保护隐私而不告诉普查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不能过度扩大隐私的外延,简单地把个人信息等同于隐私。
      【案例1】在教学“隐私含义”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列哪些属于隐私:①学生在学校获得的荣誉;②个人生理上的缺陷;③个人的心理活动;④公民的日记;⑤个人的真实姓名。
      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认为②③④属于个人隐私,因为这些不宜让别人知道。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师:对一般人,我们的生理缺陷和心理活动不能告诉。但如果是看医生,要如实告诉吗?
      生:要的。
      师:公民的日记一般不能随便翻看,但如果某人愿意将自己的日记给好朋友看,这时的日记还是隐私吗?
      生:不是。
      师: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荣誉和姓名不是隐私,但能不能将我们的荣誉、姓名等随意在网上发布呢?
      生:不能。
      师:再请大家思考一下,个人信息在什么情况下是隐私?在什么情况下不是隐私?
      生:个人信息成为隐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人信息与他人无关,二是自己不愿告诉别人。
      过度扩大隐私的外延,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敢透露应该透露的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保护过度;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借口保护隐私而逃避家长和老师的监护。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家长要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说这是个人隐私,不能看。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哪些是隐私,哪些不是隐私,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个人信息能否成为隐私是相对的。学生把握判断隐私的标准后,就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中,哪些信息可以告诉别人,哪些信息可以不告诉别人。
      
      二、把握保护隐私与真诚交流的辩证关系
      
      《维护隐私权》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善于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教学时,如果教师过度强化保护隐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害怕与人交流,自我封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快乐与苦恼,产生困惑时及时与老师、家长或朋友沟通,以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和支持。
      【案例2】在教学“要增强保护隐私的意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情境体验
      最近荣荣(网名毛茸茸)遇到了一个烦恼。这还要从上星期她和同学萍萍(网名苹果)的QQ聊天说起⋯⋯
      (投影出示QQ上的对话)
      苹果 19:57:29:公交站对面新开了一家小店,卖肉串,去吃吃看呀?
      毛茸茸 19:58:01:会不会不卫生啊?我上小学的时候得过肝炎,就是因为吃了不卫生的东西,生病很难受的!
      苹果 19:58:12:这样的啊。
      毛茸茸 19:58:18:我妈来了,不说了。
      第二天,荣荣发现萍萍变了,总是和她保持距离,说话也隔得远远的。渐渐地,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荣荣得过肝炎,不少人开始疏远她。荣荣为此感到很痛苦。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件事情中有没有侵权行为?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
      第二步,观点辨析
      有人认为,保护隐私的最好办法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那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隐私永远不会被侵犯了。你们同意该观点吗?
      第三步,行动方案
      当自己的内心有苦恼,想找一个人倾诉时⋯⋯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行动方案,要求说清楚倾诉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层层深入的。第一步,让学生增强保护隐私的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但如果只有这一步,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敏感,为了保护隐私而不愿与他人交往。第二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隐私并不是要与外界隔绝,敞开心扉与他人真诚交流仍是必要的。第三步,让学生学会处理保护隐私与真诚交流的关系。
      
      三、准确把握维权途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例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呢?
      【案例3】在教学“隐私权受到侵害后如何维权”时,教师可设置以下探究活动:
      八年级学生青青参加夏令营后,收到的信件比以前多了起来。妈妈为了了解她的思想动态,不止一次拆阅她的信件,青青为此很苦恼。作为她的好朋友,请你帮她出出主意。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不再与其他人通信;
      ②由写信改为发电子邮件或QQ聊天;
      ③对妈妈的行为委婉地提出批评;
      ④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维权的基本程序: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必要时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法律程序来看,教师的观点似乎并无不妥,但这种冷冰冰的做法不由让人产生寒意。过度引导学生用法律手段维权,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不该失去的东西。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不宜引导学生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一是如果受侵害的程度不深,就没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宽容他人,当侵权程度不深,如有人问我们的年龄、收入等,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我们的隐私,但也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去追究,一笑了之或向侵权人委婉地指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在这里,帮助学生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很重要,如果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就没必要采取法律手段去解决。
      二是如果侵权者是自己的父母或亲朋好友,就不一定非得采取法律手段。父母或亲朋好友经常与自己接触,在交往过程中,有时出于无意、有时出于善意而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就没有必要采取法律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珍惜亲情。如果对父母或亲朋好友的侵权行为也一定要采取法律手段,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案例4】对于“案例3”中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把其中的问题调整为:
      (1)青青母亲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属于什么行为?
      (2)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你认为父母应该以什么方式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才合适?
      (3)请你对青青同学进行一番劝慰,让她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争取与母亲和谐相处。
      在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把母亲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让学生用法律手段去处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矛盾,而是引导学生体验母亲的良苦用心。这样做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过犹不及,一件事情做过头了,超过了度,与没做到位一样,都不利于把事情做好。在《维护隐私权》教学中把握好度,其实质与核心就是教学不能过度强调教材上死的知识,不能过度强调冰冷的法律条文,而要从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精神。维护隐私权的教学是如此,其他法律知识的教学也应如此。
      
      (作者单位: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江苏常州213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把好 思想品德 隐私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